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某院发热门诊一线护理人员皮肤护理策略探讨
2021-12-08孔慧慧
孔慧慧
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具有高传染性、高易感性、多传播途径等特点的新发传染病,已被国家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自河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周口市中心医院即进入备战状态,立即向发热门诊抽调多名护理人员并新增多个隔离病区以全面筛查发热患者。发热门诊是院内防疫重要阵地,属职业暴露高风险场所,因此,护理人员需长时间严格佩戴隔离防护用品完成护理工作,极易引起皮癣、皮肤皲裂、面部压力性损伤等,进而增加职业暴露风险,影响医疗救治进度[2]。但目前国内外对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皮肤损伤关注度不足,相关预防措施及皮肤护理管理也鲜有报道,因此,做好隔离防护的同时,加强皮肤护理,降低护理人员皮肤损伤风险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医院发热门诊一线护理人员皮肤损伤情况、成因分析,制定相应皮肤护理策略并实践应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发热门诊护理人员一般情况
周口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一线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发热患者接诊、流行病学史调查填表、咽拭子取样等工作。共23名护理人员,均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连体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隔离防护用品进行日常工作,使用前身体皮肤完整,无水肿、糖尿病、皮肤病等。其中男性4名,女性19名;年龄:20~29岁14名,30~39岁7名,40岁及以上2名;职称:初级16名,中级6名,副高级及以上1名;每日连续佩戴隔离防护用品时间4~6 h 15名,6 h以上8名。
1.2 方法
1.2.1 23名护理人员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由管理小组采用手机端电子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是否出现皮癣、皮肤皲裂、面部压力性损伤等皮肤损伤及皮肤护理措施认知度调查两方面,其中皮肤护理措施认知度调查表总分0~100分,90分及以上表示掌握,70~89分表示了解,低于70分表示不了解。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份,结果显示,23名护理人员出现皮癣7名,皮肤皲裂9名,面部压力性损伤13名;皮肤护理措施认知度方面,掌握4名,了解13名,不了解6名。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可将皮肤损伤原因归为以下几点:(1)隔离防护用品佩戴时间长,透气性不佳:目前所用护目镜多由热塑性树脂聚碳酸酯制成,硬度高、规格单一,佩戴时需通过调整松紧带以解决不同脸型间差异,医用防护口罩铝条材质为铝合金,宽度小,质地硬,多种防护用品叠加形成的保护屏障虽可实现皮肤、污染区环境间的有效隔离,但易引起防护部位水分蒸发受阻、透气性不佳等问题,长时间防护产生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闷热潮湿环境是皮肤损伤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时无法主动释放、再分布防护用品外在压力,进而使局部皮肤在持续性刺激下出现组织损伤、细胞坏死。(2)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皮肤屏障对挤压、摩擦、牵拉等机械性损伤具有良好防护作用,但防护用品密闭性较强,高强度工作下皮肤分泌的汗液可使皮肤水合过度,进而对角质层免疫功能造成影响,降低皮肤屏障保护功能,增加皮肤损伤风险。(3)缺乏皮肤护理知识及能力:COVID-19暴发初期医疗人力、物资匮乏,发热门诊一线护理人员多未接受过皮肤损伤相关培训,认识水平不理想,且缺乏自身防护意识与能力,各项护理预防措施、制度尚不完善,因此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
1.2.2 皮肤护理策略 结合上述皮肤损伤原因分析及既往临床管理经验,医院对发热门诊一线护理人员实施以下皮肤护理策略:(1)加强自我皮肤护理知识学习及技能培训:实施线上学习、线下实训相结合模式,一线护理人员时间紧迫,无法进行集中培训,故通过网络信息化培训平台线上讲解抗疫期间自我皮肤护理知识,包括皮肤损伤类型、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危害、具体预防措施等,课后提供在线答疑;线下由护士长分批组织护理人员完成自我皮肤护理技能示范、训练及考核,护士长示范穿脱防护用品的正确操作,讲解注意事项后,督促护理人员两两互训,加强防护操作技能。(2)防护用品规范化佩戴及外在压力分散:根据面部轮廓裁剪水胶体敷料,以无张力粘贴法贴于鼻面部等易受压部位,选择与自身面部外形型号相符的防护用品,并依据使用说明书以合理、舒适防护原则正确佩戴,在保证密闭防护的同时减轻接触面压力、剪切力。(3)缩短防护用品佩戴时间:合理排班,单个班次连续工作时长短于4 h,缩短交接班时长,交班后立即离开发热门诊,脱去防护用品。(4)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使用含有维生素E、透明质酸的保湿型护肤品涂抹皮肤损伤高风险部位,脱去防护用品后及时清洁皮肤汗液、油脂及角化细胞,避免使用过热的水、碱性肥皂洁面,清洁皮肤后再次涂抹保湿型护肤品。
1.3 观察指标
(1)实施前、实施1个月后医院发热门诊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包括皮癣、皮肤皲裂、面部压力性损伤3项,其中压力性损伤分为Ⅰ~Ⅳ期,皮肤完整,存在指压不变白的红斑为Ⅰ期;部分皮层缺失并伴有真皮层暴露为Ⅱ期,全层皮肤缺失为Ⅲ期,全层皮肤、组织缺失为Ⅳ期。(2)以“皮肤舒适度调查问卷”评分评估实施前、实施1个月后皮肤舒适度,总分0~10分,评分越低皮肤舒适度越强。
2 结果
2.1 皮肤损伤发生情况
实施前皮癣7名,皮肤皲裂9名,面部压力性损伤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7、5、1、0名;实施1个月后皮癣0名,皮肤皲裂1名,面部压力性损伤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2、0、0、0名。实施1个月后护理人员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明显好转。
2.2 皮肤舒适度
实施前23名护理人员“皮肤舒适度调查问卷”评分平均(8.14±0.98)分,实施1个月后为(4.17±0.81)分,较实施前明显降低。
3 讨论
发热门诊一线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群体,除必要隔离防护用品外,加强皮肤护理,减少皮肤损伤发生,亦是维护其身心健康,保证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及时、高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是提升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能力的重要基础,COVID-19为突发重大卫生公共事件,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较为常见[3]。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实施护理人员知识技能配合,可及时有效增强其自我护理意识及能力。防护用品所引起的局部压力、摩擦力及潮湿环境是引发皮肤损伤重要因素[4],以水胶体敷料敷贴易受压部位可避免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连体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隔离防护用品与潮湿皮肤直接接触,减轻机械性压迫,缓解局部皮肤压力、剪切力、摩擦力[5],此外,选择适宜防护用品并规范、舒适佩戴,缩短防护用品使用时间,可最大限度避免防护用品对局部皮肤的不良影响。良好的皮肤屏障功能是预防皮肤损伤的关键环节,及时清洁皮肤,同时采用保湿型护肤品涂抹可避免表皮水分过分丢失,保持皮肤一定湿度,增强皮肤抵抗力,进而有效缓解因压力、摩擦力、汗液浸渍引起的皮肤症状,促进受损皮肤修复[6-7]。本研究结果中,皮肤护理策略实施1个月后,医院发热门诊一线护理人员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明显好转,且皮肤舒适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选择合适型号防护用品,正确佩戴并分散外在压力,缩短使用时间可减轻防护用品对局部皮肤的不良刺激,同时增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知识与技能可提高其防护意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我皮肤护理,进而降低皮肤损伤风险;同时还可平衡皮肤表面湿度、温度等,减轻皮肤张力,缓解疼痛等不适感,进而提高皮肤舒适度。
综上所述,以知识、技能提升、防护用品佩戴、皮肤屏障功能保护为主的皮肤护理策略对降低发热门诊一线护理人员皮肤损伤风险、提高皮肤舒适度均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参考应用。但受研究时间限制,该护理策略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还需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前线防护情况收集与分析总结,全面完善皮肤损伤预防护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