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美术文化

2021-12-08吴继金周国琴

关键词:美术作品红色思政

吴继金,周国琴

(1.湖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2.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政课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举措。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1]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艺术性的活动。科学使思想政治教育严谨、细致、富有理性,而艺术则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升华。”[2](P186-187)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审美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组成部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结晶,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好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运用包括红色美术文化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手段和方法,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利用红色美术文化教育资源,是适应高校思政课教学审美化的需要。

从本质和目的性而言,红色美术文化与思政课之间存在着相通性、一致性和互补性,两者都是致力于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优化人的综合素质问题。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的天性,“真善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3]在中外美学史上,美即是善,美术之“美”即高校思政课之“善”,美术的艺术形式美与思政课的真、善在内容上是契合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中,不仅要有科学的“真”,思想和道德的“善”,还应具有美,赋予它美的形式、美的色彩、美的内涵,更应体现真、善、美的统一。因为美是真的、是善的,美的价值在于真与善的统一,红色美术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两者之间是可以融合、相得益彰的。因此,红色美术文化因其鲜明的政治内容和意识形态的特色,成为高校思政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之一。

红色美术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形象记载,其中也折射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是资政育人的红色基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利用红色美术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精神价值,可以充实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挖掘红色美术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凡是第一流艺术作品大半都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4](P319)即使创作者无意宣传一种道德,也会发生重要的道德影响,更何况很多艺术作品是出于政治与道德考虑而创作的。一件杰出的美术作品,用罗丹的话来说:“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象征。”[5](P85)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带着一定的民族、时代和阶级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中所包含的普遍人生意义和无限生命价值却更加突出。这几乎是艺术作品传播当中的一个规律。……自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与功能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6](P102-103)艺术作品在人的道德感影响方面以及在道德教育上都有重大意义。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当时那个特定时代的影响。一般来说,不管是什么题材和内容的红色美术作品,即使是描写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虫鱼鸟兽等题材的,也总能从中找到积极的因素,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成分。红色美术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美术文化。它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左翼美术文化、苏区美术文化、抗战美术文化、解放区美术文化,也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的弘扬革命精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术文化。红色美术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主旋律,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红色美术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种,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红色美术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用红色美术作品,首先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思想道德因素。优秀的红色美术作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缩写,同时又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出人生的意义,感染着人的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通过美术作品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和思想内容的讲述,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印证教学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水平。例如,詹建俊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位壮士面对日军包围跳崖前一瞬间的场景。五位壮士目光坚定,姿态威武,在悬崖陡壁前凝聚成一股呈山峰般坚毅的气势,给人以视觉上坚不可摧的豪壮感。五位壮士的神态被刻画得非常逼真,英雄们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给观者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画家詹建俊日后谈到这幅画创作体会时说:“我有意识地把人和山结合起来,强调了人物组合像山一样的总体外形,使得人的身影有如一座山峰,在山峰与人物外形的线条起伏变化上,注意构成激昂紧张的表情,并把这条节奏的发展高峰引向壮士的峰顶。”[7](P197)这五位战士的英雄形象被画家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品气势震撼人心,彰显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全山石、翁诞宪合作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将包括东北抗联在内的全国各种抗日力量汇集在一起,齐聚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以宏大的气势展现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钢铁意志,耳边仿佛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嘹亮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潘鹤、梁明诚创作的雕塑作品《大刀进行曲》,艺术再现了第29军大刀队屡建奇功、英勇杀敌的情景。任梦璋、杨为铭创作的油画《平型关大捷》,描绘了中日开战以来共产党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画面上八路军战士居高临下、沿着关口逶迤排开,远处是崇山峻岭和连绵的古长城,突出了地势的险要和八路军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詹建俊、叶南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绘画作品,以恢宏的气势,用象征、写意的手法,描绘出民族救亡最动人心魄的一幕。整个作品既表现出中华民族深重的苦难,更展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陈树东、李翔创作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溢着宏伟雄壮的英雄气势与极为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渡江战役时期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的大规模强渡长江的历史场景。陈逸飞、魏景山创作的《占领总统府》,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起五星红旗的瞬间,场面壮观,气势恢弘。南京的解放,意味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出现了。这些红色美术文化作品,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能使青年学生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今天幸福生活值得珍惜,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重大。

红色美术文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勇抗争、屡创佳绩、勇攀高峰的历史。红色美术作品形象地记录着中国近现代一件件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全面展示了一代代叱咤风云的伟人风貌,描绘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富民、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例如,何红舟等人创作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刘大为、苗再新创作的《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描绘的是毛泽东与朱德二人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成功会师的情景,再现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这一段历史。吴山明、何士扬、吴激扬创作的《遵义之春》,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时的场景,再现了遵义会议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的转折点。毕建勋创作的《东方红——杨家岭1945》中国画,艺术地再现了中共“七大”这一历史事件,画面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代表在会议开始之前聚集在一起,看着远处的太阳冉冉升起,寓意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希望。唐勇力创作的中国画《新中国成立》,艺术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热烈、宏大的庆典场面,画面中的毛泽东居中而立,身材高大,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8]红色美术文化不仅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现代中国的豪迈,更印证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国史等相关内容的了解,教育当代大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9](P1)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正确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红色美术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品格,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黎明的雕塑《青年毛泽东》、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李可染的国画《长征》、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陈衍宁的油画《起义者》、陈珂田的版画《抗战》等作品,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素材。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李可染国画的《万山红遍》、关山月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王晖的《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颂》《祖国——母亲!》等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杨之光的《矿山新兵》《一辈子第一回》《九八英雄颂》、王路的油画《百里浦江一片春》、梁照堂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农机馆》、潘鹤的雕塑《拓荒牛》《启航》、孟禄丁的油画《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张国琳等人合作创作的《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孙滋溪创作的《天安门前》等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教育的生动教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挖掘红色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不是通过概念化、公式化的说教方式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在观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首先被画面的整体效果的美妙而吸引,受到强烈的冲击与感染,进而循序渐进,渐渐地从吸引到沉醉,从品味到顿悟,感受到了作品的“弦外之音”——震撼人们心灵的哲理。其次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思想上受到了启迪,行动上有了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之下,思想、情感、理想、追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概括红色美术文化中的精神价值

红色美术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形态,指革命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革命美术作品和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创作的革命历史画、政治宣传画等历史遗存;另一种是精神形态,指在中国革命美术运动和社会主义美术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美术界具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点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红色美术作品“涵盖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因素,寄托了人们的理想追求”,[10]不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历史,同样“以不容置疑的证据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11]正如学者水天中所说的那样:“革命历史画的美学特色在于崇高。这种崇高是精神上的伟大,即我们民族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所变现出来的思想、人格、意志、感情的高尚和伟大。如果丢掉崇高,就会使革命历史画失去区别于其它绘画,或优越于其他绘画的特色。 ”[12]

红色美术凝聚着红色精神,透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采,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展现。例如,在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诞生的西迁精神、雷锋精神、焦裕录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诞生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5·12“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精神、2020年的抗疫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和支撑,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文明、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同样在很多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都有反映。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在挖掘红色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同时,也要对其中蕴含的精神进行概括和提炼。例如,著名雕塑家潘鹤的《艰苦岁月》,以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革命者在艰苦岁月里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老战士戴着残破的军帽,身穿褴褛的军衣,裸露着脚丫,饱经风霜的面孔和粗糙的大手,正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小战士满脸稚气地蜷缩在老战士的身旁,仰首凝望着远方,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同样是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还有吴作人创作的《过雪山》,画面中的群山高耸入云,白雪皑皑,革命战士肩扛武器与行装,手拄拐棍,艰难地跋涉在雪山之中。陡峭的山峰、厚厚的积雪,不能阻挡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战士们情绪饱满,面带笑容,特别是一手拄着拐棍前行并回过身来笑着的一位小战士的形象,更是预示着革命的希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幅作品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林岗、庞涛创作的油画《峥嵘岁月》,将人们带回那乌云翻滚、冰冷苍茫的大草原。画面主体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过草地的队伍,朱总司令沉着的目光,右手搀扶受伤的小号手,左手撑着拐棍艰难前行,而他的战马驮着伤员,充分地再现了当时的峥嵘岁月,革命者不论职位高低,为着共同革命理想,团结协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又如,李琦创作的《主席走遍全国》,真实地再现了领袖为人民的事业日夜操劳、奋斗终生的崇高品德。画面上毛泽东主席衣着简朴,一手拿草帽,一手叉腰呈小憩的动作,还有被风吹起的一缕头发,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诗人臧克家曾写过这样几句话:“一顶草帽手中拿,刚回来还是又要出发?群众生活心头挂,您把全国当作家。”画面非常简洁,没有任何背景,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13](P114)再如,周思聪创作的《人民与总理》,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了1966年周恩来总理赴邢台地震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灾民的感人情景。画面中周总理脸色凝重,仿佛感同身受着灾区人民的苦痛,搀扶着一位白发的老妇人,周围的百姓像看到亲人一样围拢过来,急切地向总理诉说着。这幅作品表现了人民总理为人民、人民热爱总理的主题,歌颂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感人肺腑。正如作者所说:“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还不及我感受到的万分之一,而我所感受到的,又不及实际上发生的万分之一。与邢台人民深沉的感情相比,它是那样微薄。”[14](P18)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描画。著名油画家李秀实创作于1979年的油画《疾风》,形象地表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面对中国落后现状的沉思和强烈改变中国的决心。1992年,李琦以精湛的中国水墨画技巧创作了邓小平的肖像画——《我们的总设计师》,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非凡气质和卓越风采,表现出一代伟人对社会主义充满着坚定的信念。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谈话,掀起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高潮。张祖英创作的《南巡途中》就描绘了邓小平南下时坐火车的历史情景。这些以邓小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既是对邓小平丰功伟绩的歌颂,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艺术浓缩和经典写照。红色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传递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人生观念和远大理想、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文化精神、廉洁奉公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道德情操,涵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提炼艺术家的人格力量

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家,不仅以其经典作品传之于世,而且以其高尚的人品、令人敬仰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后人赞誉。“重品”,艺以人重,这是品评艺术家的一把标尺,也是中华民族艺术观的一个重要特色。“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精湛艺术和高尚品格是密不可分的,画品与人品紧密相关。由此看来,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展示,道德品质是人的社会影响力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艺术作品中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否则其“美”只能是苍白而空洞的,甚至是僵死的,而缺乏了“美”的真与善只能是强迫性、乏味性的说教。[15]现代著名画家李苦禅曾说:“艺术乃真善美之物。第一要真诚,不虚伪造作。再进一步则是美,美的可以教化人以善,即为尽善尽美了。如果作者人格卑劣,是无人格,实在与艺术没有缘分,枉言真善美!”[16](P19)如果说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出人生的意义,感染着人的心灵,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那么艺术家的品格、正直勤奋劳动的作风,必然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许多杰出艺术家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而且其人品、身上所体现的高尚的精神也是值得继承的,这在红色美术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抗战时期,由胡一川担任团长的“鲁艺木刻工作团”(成员有罗工柳、彦涵、邹雅、华山等人),就在晋东南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3年多的艰苦斗争。在非常艰苦的恶劣环境下,他们进行美术创作与宣传,直接在前线浴血奋战,体现的是“中国人民之魂,也是中国民族之魂”。日本友人三下志朗了解“鲁艺木刻工作团”的事迹后,曾赞扬说:“在世界的反法西斯、反侵略的战争中,有哪一个国家的版画家到敌人后方去战斗?只有中国。”[17](P176)“人民艺术家”力群,是三十年代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33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后被国民党逮捕,坐了一年多时间的监狱。1935年出狱后,力群在上海创作了木刻《三个受难的青年》,以纪念三人的被捕。同年秋,他去太原艺术通讯社工作,创作了《拾垃圾的孩子们》《采叶》等作品。1936年11月,由力群、王天基、白危、江丰、沃渣、林夫、鸿干、陈烟桥、马达、郭牧、陆田、野夫、曹白、新波等34人,发起成立了上海木刻作者协会。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力群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六队,赴浙江嘉兴一带从事救亡宣传工作,后又赴安庆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进行抗战宣传,主编了木刻刊物《铁军》,期间,创作有《抗战》《这也是战士的生活》等作品。翌年夏他到武汉,在政治部第三厅美术科工作。1938年6月12日,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力群、马达、少其、建庵、李桦等21人被选为理事,武汉失守前力群随抗敌演剧三队去山西、延安等地。1939年,任第二战区陕西省宜川县民族革命艺术院美术系主任。1940年初,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美术教员。1942年,力群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力群是“延安画派”的主要成员,在延安的主要作品有《帮助抗属锄草》《饮》《伐木》《女像》《延安“鲁艺”校景》《丰衣足食图》等。在革命斗争年代,力群总是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政治宣传工作之中,既是一名革命者,也是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在艺术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代,广大美术工作者以极大热情投入社会主义美术文化建设之中,无私奉献,辛勤劳作。一些知名艺术家抵挡市场经济的诱惑,恪守底线,努力创作时代所需要的艺术作品,传承文化事业。还有一些艺术家将自己的画作无偿地捐赠给国家和社会公益机构,供后人进行系统研究。例如,我国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靳尚谊先生,把自己创作的最好的美术作品无偿地捐给国家美术馆和一些地方美术馆,支持美术馆文化建设,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2009年,靳尚谊向中国美术馆集中捐赠了14幅油画作品和25幅素描作品。靳先生说:“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应该留在美术馆,捐赠才是艺术品最好的文化归宿。”再如岭南画派代表性人物关山月,从来都不卖自己的画,都把画全捐献给了国家。目前,关山月的大部分作品都收藏在深圳的关山月美术馆,共有800多件套,如果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可能值几十亿元。正因为关山月不卖画,其作品才得以完整保留,才能让后人进行系统研究。艺术家高尚人格和无私奉献精神也是值得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这些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红色美术家的生平事迹,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颂扬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宣讲他们追求进步、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弘扬他们高尚道德、人格力量。杰出艺术家的高超艺术成就与传奇人生经历,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好奇、景仰甚至崇拜心理。将红色美术家的艺术人生经历作为案例,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教育资源,要讲究针对性,要服从教学内容,要恰如其分,决不能滥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保证思政课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