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

2021-12-08

关键词:发展教育

杨 燕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从价值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有助于全面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方向、统筹全局、落实改革,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还有人喜欢用酸水、碱水或者盐水来浸泡果蔬。这些方式对于某些果蔬和农药是有效的,比如一项研究中,青椒用2%盐水浸泡10分钟后清洗,可以去除80%以上的农药残留。但是,如果蔬菜表皮细胞被这些浸泡溶液破坏,那么被洗到水中的农药又有可能进入蔬菜中,类似于焯水和久煮的情况。

一、价值维度: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根本方向

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以宽广的社会历史视野,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国情任务和历史使命进行纵向考察,明确了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努力实现教育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和助力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和发展任务。

1.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教育起源于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精神觉醒的起点。伴随大机器工业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升,教育开始步入社会化发展的现象背后却是工人阶级陷入劳动异化和深度片面发展的困境。马克思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P178)在阶级社会,教育往往成为实施精神压迫的工具,因此资本主义教育必然存在阶级性本质和社会性现象的矛盾痼疾。至今人类社会教育的发展仍旧不可避免地在阶级性和社会性、现实和未来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2]一方面,从宽广的社会历史视野出发,指明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真正价值所在,它承载着一个个具体社会历史下的人,又着眼于每一个现实的人,更不断地推动着未来的人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从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出发,表明了在当前不同性质的国家和阶级领导下,教育的具体实践不同、发展道路不同。资产阶级教育的社会化催生了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下,教育承担着通过对异化和片面发展的彻底扬弃,实现人的内在本质的全面、充分发展的历史使命,代表着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所向。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治理发展难题,科技创新和人文交流对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推进“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往和建设发展实践中,教育能够搭建起人文交流和科技创新互惠的桥梁,对于增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培养有益于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型人才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互相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发展贡献智慧和理论的远大志向。”[2]进一步丰富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和世界性意义。当前不仅要积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而且还要把握这一重要历史机遇。不仅要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社会性、普惠性发展,而且还要拓宽教育事业的发展视野,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接,在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扩大教育开放和人才交流,引导世界科技创新活动朝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切实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价值基础和实践合力。

2.持续推进伟大事业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8]落实立德树人,必然要通过对现实的人的改造来完成,德行的形成和巩固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我国国情出发,学校作为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阵地,这意味着既要做好教学主体工作,也需要谋求治理和发展效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整合拓展育人资源和载体,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努力在学校层面为实现人与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打好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服务。”[3]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立场和实践导向。当前我国要健全落实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践行和实现“四个服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强调“立德树人”,核心在于突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受教育者筑魂补钙,促进其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必须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改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引导和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良的道德品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个人的生产生活、干事创业实践,自觉投身到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添活力、贡献力量。

3.传承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不动摇,同时在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下,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在理顺管理体制方面,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长远发展,切实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抓实抓细教育各项改革措施,更好地满足和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对学校发展的服务能力和督导责任,把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抓好教育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畅通各部门沟通协调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领导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方面,要着力健全城乡教育公平保障机制,优化师资力量分配,均衡教育资源供给。要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更加注重保障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现行教育考核中的过程公平和地位公平,促进人才选拔过程更加公平合理、稳定有序。要深化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办学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改革,在统一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引导自主探索、灵活运用,提升教育整体发展质量。在落实监督机制方面,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干部管理方案和严格的惩戒制度,开展对教育领域工作的全面监督和科学问责,继续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着重对不良的教学科研风气进行专项监督整改。从科学的制度激励和严格的制度约束两方面综合发力,避免监督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深入改变宽松软的制度执行现状,保障师生专心从事基本教学活动,维护教学科研秩序正常运行,为建设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4]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近代以来无数热血青年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征程中,展示出爱国奉献、敢于担当、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正如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作为先锋队第一次扛起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旗帜,同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处处彰显着青年不惧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历史实践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青年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生力军作用。因此,新时代要继承和弘扬奋斗精神,就要教育引导当代青年成为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的时代新人,使其能够担当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理论维度:从战略全局高度定位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抓住教育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从战略全局高度明确了教育在民生、国家总体战略和治理现代化多重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目标,为当前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其全方位引领作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教育作为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实践,已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首要内容,是保障个人成长成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教育关乎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当前教育发展必须以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根本尺度,在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速、协调城乡、区域和行业发展差距、纾解体制机制矛盾过程中,从整体上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1.将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来抓

了解侍酒师工作的人都知道,常常一天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就已是个极大挑战,但他却在还一直坚持学习,并参加了国内外至少6场侍酒师比赛,拿了不下4个冠军,直到2014年10月23日在“大中华侍酒师大赛”中拔得头筹,才遂了这桩心愿。但与此同时,他似乎还干了很多不务正业的事情,比如说跑去教授WSET课程,比如说翻译和撰稿。

教育是民生之基,也是发展之源,要不断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更多层次、更加多样化的对教育发展的需求,需要协同生产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现有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体系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在民生领域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协同促进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基本性需求层面,进一步保障教育的普惠性、公平性。构建适合国情的、协调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以教育扶贫来隔绝贫困代际传递,以教育公平来疏通阶层有序流动,保障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能享受教育的基本权益,从而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利益,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既要满足人民的基本教育需求,也要落实教育质量要求,科学保障因材施教,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形成平等、开放的育人体系,促进个体成长、就业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增强个体发展自身与服务社会的双重积极性。从结构性需求层面,补齐教育发展短板。随着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不断深入,要加大对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幼儿教育的顶层设计,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更加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夯实民生保障,推动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

2.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战略

新形势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目标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都需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强大支撑。同时,基于国际人才软实力竞争的现实考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必须从建设教育强国入手,牢牢把握优先发展教育的长远战略定位,突出教育在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全面覆盖和重要引领作用,增强人民主体力量和集体创新智慧,为应对国际领域内的科学技术竞争和话语权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各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教育必须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谋求发展。全面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一方面,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向,集中全党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政府职能,加强责任落实监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服务国家总体战略,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优先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创新工作。紧跟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发挥并强化专门人才、高校智库和学术团体的积极应对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协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使教育和人才发展在不断接受重大现实问题和实践考验中,逐步激发出内在潜力,成为推动国家战略布局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引领力量,切实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事业的牢固基石和强劲动力。

3.以教育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教育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又能够在超越和批判中起到引领和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特殊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9]教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渠道,同时也蕴含着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大动力和新鲜活力,是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显著增长点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在总结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优势的基础上,从根本上理顺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思路,找到同人民群众迫切期待紧密结合的现实生长点,充分发挥人才战略优势,使之有效服务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为实现治理现代化发展目标凝聚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从对人的需求及其发展的现实关切出发,科学分析了教育与民生、与国家总体战略,以及同治理现代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明确了当前发展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的问题,凸显了教育在统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和战略地位。

增强教育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就是要着眼于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发展目标,强化教育核心制度建设并拓宽教育社会化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0]一方面,强化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要及时回应师生和社会的现实期待,着力提升高校党的制度化建设水平和自身治理发展能力,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中充分发挥党的根本政治优势、思想领导优势和制度保障优势,确保各级各类人才高质量发展,人才之间公平竞争、合作共赢,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智慧资源和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提升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水平,在于把握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本质要求。在推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践中,促进世界范围内优秀教育文明成果之间的深入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着眼于长远,为开展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以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视角和实践空间。

2.3.1 推荐对于消化道出血风险高危的患者DAPT治疗联用PPI(Ⅰ,B)[9]:虽然使用PPI不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证据是有奥美拉唑研究获得,基于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奥美拉唑和艾美拉唑似乎具有最高倾向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而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的药物相互作用倾向最低。

浇注系统是铸型中液态金属注入型腔的通道之总称,是铸造工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铸件的浇注系统由以下4部分(单元)构成:外浇口(浇口盆、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浇注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对铸件质量影响很大,铸件废品约30%是由于浇注系统设计不当引起的。

三、实践维度:抓住关键主体形成落实立德树人的改革发展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部署中,着重从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育人工作、教育内涵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和发展目标,强调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核心引领和政治保障,加快形成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合力。

1.党要引领并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4]新颁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统筹推进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在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下,组织动员各部门形成改革发展合力,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有利条件和制度保障,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

当前社会发展得非常快,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和发展工作应该根据的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要灵活运用互联网工具来强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和发展工作的开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和发展应该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在当今社会教师活动可以通过新媒体或者互联网来做到宣传推广,还可以通过校园内部的广播、校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利用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将开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和发展的方式运用到互联网上,加快各个之间的交流,分享自身进行,讨论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对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和发展工作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6]当前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教育逐渐深入并上升到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在这种复杂而关键的发展环境下,必须将传承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同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历史和国情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树立科学理性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自身的使命担当。当代青年只有将个人的梦想追求融入中国梦之中,才能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劲的奋斗动力,从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实现。

2.学校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根本原则,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从扫除文盲到普及义务教育,再到当前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职业教育资源逐渐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并为开展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力量和智慧资源。可以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飞跃,必须立足新的时代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核心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继续使教育所蕴藏的人才潜力和社会历史发展推动力充分地迸发出来。

SNHB物流中心拥有自己研发先进的分拨超级系统完全脱离、独立,同时整个系统能够管理和检测到每个包裹从发货到包裹签收的整个流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首先,在整体教学实施规划中,需要将“德育”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落实全过程育人。通过组织各学科教学经验交流、开展教师集体培训,积极探索建立各学科之间的统一逻辑和实践联系,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梳理并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背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深化对国际和国内相关领域发展历史的客观认识和比较思考,在此基础上强化知识应用方法和发展目的的灌输,培养其形成坚定的爱国志向和基本的道德法治素养,在“立德”的基础上真正全面成长成才。其次,在管理建设中,要将“德”作为办学治校、发展评估的首要标准,落实全方位育人要求。在机构设置和人员考核、科研教研管理、校园设施建设、社团活动实践等方面,着力健全和保障健康积极的育人环境,强化校园风气对学生及社会的正向熏陶。最后,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以“德”为先,以严格规范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来落实全员育人要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11]要通过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用鲜活的精神示范和人格榜样形成隐形的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追求上进、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在面对未知的人生挑战、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时怀有仁爱之心和理性精神,自觉接受历练,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以思政课为核心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其根本目标在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工程。”[3]“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以思政课为核心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要着力全面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强化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激发师生之间的双向创造性和发展活力,在回归教育初心的同时能够获得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在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从纵向上着力系统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及时调适现有的思政教育存在的短板和发展滞后、彼此不协调的问题。从横向上统筹推进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正视和综合发挥各学科在育人育才上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从而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当中,优化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强化价值观引导为核心,牢牢把住思政课的“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顺应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化、知识传播的即时化趋势,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着手,采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实践出发,直面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讲透分析评价事物、开展自身实践的方法,运用开放性、过程性、引导性的教学方式,使知识教育同现实社会实践同步进行。同时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对学科知识的情景化、载体化、互动式教学,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精神滋养。在教学目标导向方面,要着力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知行合一,能够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国际眼光的新型人才。重视开展劳动课程教育,探索开放包容的育人评价体系,逐渐消除考试指挥棒对教学实践造成的异化问题,使教师能够摆脱利益束缚,保持育人初心,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进而使学生树立劳动思维和实干精神,在创新劳动实践中不断拓宽国际视野,真正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为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核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以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新时代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要求。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指明了正确道路。各教育发展主体必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己任,合力促进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