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关注童话语言与童话思维提升学生读写素养
2021-12-08林禹
林禹
(宁德市华侨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读和写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童话是最能开发小学生智力的文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把童话放到阅读类的首位。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以童话为载体,寻找读写结合点,最大程度地发挥童话文本的价值呢?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引导学生品味童话语言的特点,创设课堂童话情境,激活思维,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带着“童话的眼睛”走进故事,品悟语言,并借助语言搭设支架,读写联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素养。
一、品味童话语言,以读带写
童话故事充满奇思妙想,情节曲折离奇,语言浅显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符合儿童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童话语言进行编创,不失为落实语用的良策。
(一)感悟表达方式,习得语言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童话故事主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出发,常用语气词、叠词等进行描绘,在语句运用、表达方式上具有儿童化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读童话,要让儿童了解童话的语言表达特点,使其明白童话语言在童话文本中起到的作用,培养童话语感,为儿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推敲,感受童话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领悟童话语言的魅力。
例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中,要求体会“呢、呀、吧”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教学时,教师先引出句子:“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指导学生读出疑问语气,体会语气词的作用。再品味辨析文中的语气词和带有语气词的句子,采用游戏的形式,送语气词回句子,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动物迟迟不肯进窝,能不能用上不同的语气词问问它们呢?”鼓励学生说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语气词的用法。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言的奥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品味。课堂中,通过有意识地品析童话故事中特有的语言表现形式,带领学生品、悟、说,实现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发现,自主运用,将文本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使语言习得轻而易举。
(二)把握叙事特点,建构语言
童话故事中,反复是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大多数童话文本中,以三次反复居多,形成了反复性叙事模式。运用反复手法,能够强化所要表达的意思,突出所要传递的情感,使故事中的事物变得简单、明晰,容易记忆和讲述。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主动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并为学生仿写提供范本。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梳理童话情节,发现结构特点,为讲述和仿写、续编等语言实践活动搭好“支架”,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童话语言。
例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涵丰富。蜘蛛的思维方式简单,以为开店很容易,却在开口罩编织店时遇到大嘴巴的河马,卖围巾时迎来长脖子的长颈鹿,想卖袜子时又迎来脚多的蜈蚣,导致它最后“吓得匆忙跑回网上”。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梳理故事情节,让学生列出故事思维导图,发现课文结构“反复”的特点。在细读环节,重点引导学生提取文中描写蜘蛛开店的语句,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感受蜘蛛的形象特点,明白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续编:“如果你是蜘蛛,你准备开什么店呢?会遇到哪些有趣的动物?”挖掘童话故事中言而未尽之处,依托文本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模仿结构形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化教材文本内容的学习为扎实的语言训练,既落实单元训练要素,又发展学生的童话语言。
在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文本,充分拓展语用空间,引导学生在细品语言时,学会积累童言童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读中学写,让童话阅读体验根植于儿童内心,让儿童获得纯真的爱与美的享受,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二、激活童话思维,读写结合
童话思维,是儿童对万物的敏感与惊奇,是对生活的天真与热情,是对生命的想象与梦想。[1]儿童的脑海里充满美丽的幻想,教师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放飞思维的翅膀,成为创造童话世界的主角。
(一)自主预测,读写互促
预测是学习知识的一项能力、一种素养,也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重在引导学生将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想,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并分析判断预测的合理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主预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童话思维,实现读写相互促进的目的。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引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猜测老屋会不会倒,并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旁批和插图,对童话故事情节进行自主预测:“接下来的发展是和前面一样?还是有变化?”再让学生读原文,学习原文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故事。在预测的过程中,学生既感受童话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又能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推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预测结尾后,教师出示作者的写法,将想象故事结尾转化为一次预测,再次引发思考:“生活中,很多老人渴望被需要。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引导学生尝试续写童话故事。紧扣单元习作训练要素,为本单元续写故事的教学内容作铺垫。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学生逐渐将预测这项能力内化,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文体的阅读中。这样教学,既关注语文要素,又注重有效整合,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想象拓展,读写相融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阅读中,儿童获得的是一种想象性体验,这种体验与儿童富于幻想的心智特点相契合。在童话中,儿童的思维可以任意驰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赋予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儿童面前,展现一个色彩斑斓的“幻想世界”,便是童话思维的具体体现。如何激活学生的童话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统编教材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大量仿说或仿写训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2]
例如,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中,教师利用课后“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哪些奇妙的事”这一练习,创设“超级变变变”的情境,让学生幻想变身的过程:“你还感觉哪里痒痒的?你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模仿文本典型的范句,学习表达想象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变换、关联事物特点进行想象的方法,组织学生围绕“想象有意思”的部分,借助思维导图,厘清自己的想象,并关注作者有意思的语言表达。学生在反复仿说和仿写中,内化对文中新鲜语句的理解,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质量、厚实童话语言的效果,并通过讲述,丰富童话思维。把课后练习融入文本教学,能在课前为学生的自学指明方向,在课中体现教学的融合点,在课后促进课外阅读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落实“写”的目标。
童话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积极创设语用实践的平台,展开教学引导,布设课堂训练,实施教学评价,[2]促进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童话思维能力的训练,真正实现从读中学写,以写巩固读的有机统一。以童话的方式打开文学的大门,为儿童种植下语言的种子,[3]用想象让生命延展,在阅读经典和写作中传承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