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观公平的“和润语文”课堂样态探索

2021-12-08余清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平语文课堂评价

余清华

(宁德市华侨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教育公平是一种价值观,更是当下教育的顶层设计。教育公平渗透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制度、条件和实践等,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坚持发展抓公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如何使理念公平转为现实公平呢?要让公平的原则从宏观到微观贯彻到底。课堂作为教育最微观的场所,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其做过研究。赵延金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五大不公平表现,即劣势学生在课堂空间资源安排和分配上存在被歧视的现象;学生因身份、成绩等因素,在教学参与机会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教学内容不能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师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难以顾及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指标单一,重视成绩,忽视综合发展。[1]王瑞将课堂语言教学公平划分为:平等性教学言语下的课堂教学公平行为表现、民主性教学言语下的课堂教学公平行为表现、关怀性教学言语下的课堂教学公平行为表现等。[2]这些研究表明,在课堂中,面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应要将教育公平推向教育的最“末梢神经”。

2019 年,宁德市华侨小学提出实施“和润教育”。“和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基于微观公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回归学习本质,启迪智慧,情趣盎然,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使学生和教师的内在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示。课堂上,随处可见尊重、平等、分享、倾听、共进共生的行为,整个课堂和而不同,润物无声,真正达到微观公平课堂倡导的基于差异、促进均衡、课堂活力和品质教学的目标。本文仅从课堂空间、时间的资源分配,教学内容设置、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微观公平下的和润语文课堂样态进行阐述。

一、微观公平的均衡从课堂时空资源分配入手

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指出:“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学习的公共空间,是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3]保障儿童在课堂上的学习机会,给予儿童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正是和润课堂微观公平的均衡之所在。

(一)课堂时间资源分配

一节课40 分钟,由于每个教师的操作不同,所呈现的时间配比就不同,时间的使用效度就不同。“时间比”这一概念是德国“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的:假设一个单位时间为五分钟,授课教师“在四十分钟内每一个教学环节所投入的时间单位数为该教学环节投入的时间比”[4]。纵观课堂教学,大致可将教学环节划分为复习导入环节、新知学习环节、总结学法环节、拓展延伸环节以及作业布置环节等。不同时间比例的分配,就是将时间单位数分别投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从而产生不同配比的时间效能。由于科技的进步,教学理念的更新,课堂的开放程度不同,教师的个性风格不同等,可影响教学时间配比的变量逐渐增多。教师如何分配课堂40 分钟时间,实现最佳课堂时间配比,成为和润课堂最为关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布局

如何布局教学内容,成为影响课堂时间分配的重要变量。统编教材以单元主题的方式组编教材,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交织,教师往往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分解教学内容。因此,和润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的总体布局上,采用四象限管理法,根据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安排课堂时间的配比。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时间的配比较重;既非重点也非难点,但必须要讲的内容,则可简单带过,时间配比较低。

如在课题成果推广会上,学校林老师在教学《童年的发现》时,课堂的时间分配如下:暖场和导入(2 分钟);检查预习(4 分钟);第一次阅读完成学习任务一——探究过程(10 分钟);小结学习方法,导入第二次阅读(2 分钟);第二次阅读完成学习任务二——发现有趣的地方(15 分钟);拓展延伸——自己童年有趣的地方(5 分钟);总结及布置作业(2 分钟)。从以上时间安排可以看出,林老师在上这节课时,根据四象限管理法精心布局教学内容。《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风趣幽默的语言。本课的风趣点有三:事例的风趣幽默、思维的风趣幽默、语言人物的风趣幽默。思维的风趣幽默是难点,语言的风趣幽默是重点。林老师为了突破难点、关注重点,没有在检查预习或拓展延伸中消耗时间,而将时间配比重点放在这两个学习任务中。从时间配比可以清晰看出,教学的重难点在哪里;其他教学内容都为这两个任务的完成起到过渡、缓冲、铺垫等作用,时间配比不高。

2.专注时间的差异

学生课堂专注时间量的差异,也是课堂时间资源分配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0 分钟,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 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0-15 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 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0-15 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 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一规律,在不同时段,基于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专注的时间里解决关键问题。

再以《童年的发现》为例。在起始时区,学生的专注力呈波谷状态时,林老师以艺人贾玲的段子开场,促使学生的注意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上,教师只用两分钟时间切入正题,缩短波谷时间是为了延长第一波峰的时间。当第一个兴奋时区到来时,这是课堂的第一个黄金时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特别精神的状态,此时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最佳时机。林老师在这个时区里安排了第一个学习任务——探究发现过程,概括小标题。这个任务是为了解决该课中事例有趣这一重点内容。学生学习专注,搜索、理解、概括等能力都在这个环节中得到展示与提升。调试时区是心理过渡时区,学生的专注力从波峰转为波谷,生理与心理从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此时,教师的教学节奏要展示张弛有道中的“弛”,不能再高节奏、高频率地讲解新知。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的优势兴奋中心是会转移的,因而此时应巧妙地挑起学生另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之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波峰到来。回归时区的到来,意味着教师应该进入下一个重点内容。林老师在这个时区里安排了第二个学习任务——发现有趣的地方。有趣的语言、有趣的人物、有趣的思维徐徐展开,学生在风趣幽默的氛围里,思维异常活跃,语言表达也更加精炼,课堂高潮迭起。进入终极时区,学生的专注力已经有些分散,此时林老师恰当地延伸总结、布置作业。整节课开合有度、张弛有道,恰如其分地分配课堂时间量。

(二)课堂空间资源的分配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它不仅指教室的大小、教学设施的配备、墙壁的布置、座位的安排等物理空间,同时是师生、生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交流的精神空间。

1.物理空间的资源分配

教室的大小、教学设施的配备往往是固定的,弹性可变化的物理空间是座位的安排和环境的布置。由于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班生额不小,所以大部分班级都使用“稻田式”的座位编排,即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整齐排列。在这种情况下,编排座位就大有学问。和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不能以家长的社会地位、自己的喜好以及是否和自己有特殊社会关系为准则,将那些特殊的学生安排在教室中间或者自己经常关注的离讲台较近的位置上,而应遵循“成绩互补原则、性别搭配原则、性格互补原则、督察有力原则、帮教方便原则、视力照顾原则”等均衡编排座位。[5]如“阅读小富翁”可能搭配“阅读小贫民”;“作文小能手”的同桌正好是木讷少言、不善表达的同学;能管爱管的女班长搭配调皮捣蛋的小男生等,并且定期调整座位。环境布置包括黑板报内容、学生作品展示、墙壁的字画标语等,都要体现“取之于生,激励于生”的原则。无论是座位安排还是环境布置,都要保证在物理空间这个场域上对学生影响的强度大小是公平的。

2.精神空间的资源分配

课堂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最大发生地,与学生的学习关系密切的人和事都在课堂上发生。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导致教师自然有“师道尊严”的权威感。这种感觉恰恰是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绊脚石”,也是建构和谐平等精神空间的“拦路虎”。因此,和润语文课堂在精神空间的分配上,首先要求每一个教师树立平等相待的原则,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是平等的“社会人”,这是精神空间资源分配微观公平必须遵循的底线原则。其次,差异区别。所谓差异区别是指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予以不同的精神空间,不能“千人一面”。如有的教师追求优秀率,在课堂上特别关注优生,给予更多的资源倾斜;有的教师更关注及格率,在课堂上将资源向后进生倾斜,忽视优生的引导,导致优生“吃不饱”。和润语文课堂要求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空间”,将精神空间的平等从教师的角度延伸到学生的角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中,给学习力优秀者更多的创造空间,引领其创造力更好地发挥;学习中游的学生,则可根据优秀学生的创意,在适当的发展目标下,获得最大的学习空间;学习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在班级的精神空间中获得帮助,并在感受教师同学的尊重中树立自信,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二、微观公平的品质从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保障

和润课堂的品质追求是卓越性。“并非谁比谁更优越,而是无论何等的困难条件下都能尽所能追求最高境界。”[3]这种追求常常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来保障。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

从宏观角度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宁德市华侨小学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层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班本课程个性化补充。各学科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进一步凝练出学科素养,聚合各学科的育人效力。如“和润语文”“智慧数学”“润趣英语”“文野体育”“灵动音乐”“提质美术”等,一同发力,共同打造一体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和谐、公平健康地成长。和润语文课程属于第一层级的课程,因此在内容设置上,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设置“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都能到达自己认知的最高水平。

从微观角度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单指每一节课上教师能完成并经由学生个体习得的全部内容。即便是相同的课程、相同的单元,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同,展示在每个课堂上的内容以及学生能学到的深浅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要将相同的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教学设计,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教学,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这才是微观公平的关键。因此,和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根据统编版教材的特点及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研究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平衡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差异。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上设置适合学生的课堂内容,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要考虑静态的教学设计和动态的教学过程相融合,使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而有所改变,而不是照本宣科。

例如,《童年的发现》一课,和润备课团队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一开始,教师们认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生物进化有关,在关注单元主题“风趣幽默”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生物板块知识的缺乏,设计内容往科学上靠,增加科普的味道。第一版教学设计出来后,试上时完全上成了生物课,学生对“胚胎”“草履虫”“生物进化论”更感兴趣,而对本课最重要的“语言风趣幽默”则体会不深。于是,第二版教学设计前,团队进一步研读教材,发现这篇课文中科普的知识其实不多,课文想要展示的更多是童真童趣,正确的生物知识只存在于高年级教师的话语中。高年级教师与低年级教师的比较阅读,也不是为了展示知识的深入,而是要通过人物个性不同所带来的语言不同,体会有趣的灵魂会产生有趣的语言。吃透教材后,再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第二版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兴趣盎然。

(二)有课堂教学形式呈现

和润语文课堂要求师生的互动是平等和谐的。首先,师生的互动面要广,不能只和优生互动多,或是只和女生互动多,或是只和举手多的学生互动多等。要确保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拥有思维交流的机会。其二,互动的内容要“因生而异”。在共同思考的大问题下,要根据互动学生的个人差异予以不同的台阶。优生能因为互动突破学习的天花板,后进生能在互动中获得学习的自信,而中间部分的学生能在互动中敢于挑战难度高的问题。

在小组讨论上,和润语文课堂在组建小组时就要求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搭配。“组内异质”使在小组讨论或小组学习时,学生能进行不同的分工,如有的记录,有的分配,有的代表发言等。一段时间后,组内学生的分工还要调换,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组间同质”是指每一组都有优差生,在组内学习时,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尤其关注是否有学生被边缘化。

三、微观公平的活力从课堂教学评价实现

“公平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可操作的制度体系。”[6]微观公平的活力在于课堂的民主性,在课堂上所有人都是“主角”。民主性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来实现。课堂教学评价“要构建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之间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以体现双方的意愿和诉求,使评价过程成为双方分享智慧、共同成长的过程”。[7]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一,价值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关注并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践行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二,监督管理作用,督促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并且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评价指标的设定

首先,要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润语文课堂的评价指标是:和谐、开放、共生。

1.和谐:和则美,美则愉悦;谐则畅,畅则通达。和谐课堂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师生间宽容、平等、尊重、合作、融洽,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充分交流、默契配合,达到外部适应与内部和谐,形成美好的教学生态,质量好、效率高,学生无负担感,身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开放: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效益化、科学化,以及课堂教学辅助系统的合理化。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促进课内外结合,让学生自己探究、思索。关注学科间的融合,重视课堂教学系统的结构化。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生活处处皆语文,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限于课堂,它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要链接课外,链接大自然,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

3.共生: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为实现课堂教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应秉持“让学习深度进行,让师生真正成长”的理念,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上合作、同行、互生、共进。共生课堂理念是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主张,把学习看作课堂的核心,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课堂中,只有这些生态因子相互对话、融合、发展,课堂生态才会得到平衡。

(二)课堂评价指标的运用

认清课堂教学的不同样态,区别运用评价指标予以恰当的评价,是微观公平的教学研究态度。许多人喜欢用数据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数据简单、明了,但由于评价者对课堂样态的不同理解,数据评价方式常常带来失真的评价结果。例如,测算阅读实践水平,用读书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计算教师讲授式时间的长短,判断一节课的成败等。和润语文课堂的三个指标,并没有硬性规定要在哪个环节呈现,也没有规定每一节课必须这三个指标各占三分之一。不同样态目标不同,评价侧重点不同。例如,《童年的发现》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因此共生占了最大的比重,课堂上更关注学生自主合作生成,甚至在生成中矛盾冲突,最后达成不同的见解。在评价时,便不能以没有达到一团和气的和谐氛围而认为这节课不好、不公平。不同样态的课堂教学,哪怕同一名教师上课也会有各种差异,只有灵活运用评价指标,才能给予适切的评价。

猜你喜欢

公平语文课堂评价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