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鉴赏与创造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
——以《艾青诗选》为例

2021-12-08王水招曾宪锋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艾青诗选整本书

王水招 曾宪锋

(1.武平县第三中学,福建 龙岩 364300;2.武平县实验中学,福建 龙岩 364300)

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三位一体”的编排模式,把整本书阅读提高到重要的位置,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许多教师专注于考试提分技巧训练,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些教师能侧重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和整本书内容的归纳,但较少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提升审美修养和审美格局。本文以《艾青诗选》为例,从审美的角度,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提供方法指导、安排阅读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等途径,引导学生完成整本名著的阅读。

一、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价值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欣赏、品味和领会事物及艺术品之美的一种心智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教学《艾青诗选》时,教师从审美的角度,组织学生带着明确的审美目标走进诗集,在诗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鉴赏品味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艾青诗选》是九年级上册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全班学生同时同读的名著版本,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温儒敏、王本华主编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艾青诗选》,下文提到的《艾青诗选》都是指这一版本。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精选推荐,激发审美兴趣

首先,情境激趣。《艾青诗选》名著导读课教学,由学生最喜欢的流行歌曲交流开始。让学生说出喜欢的歌曲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校园歌曲和流行歌曲的歌词写得通俗易懂,能引起内心的共鸣,抒发心中的渴望。引导学生明确歌词也是一首首诗,诗的第一功能是抒发情感,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以第111 页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例,寻找发现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和句子:“悲愤”“激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抒发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以上情境导入,旨在明确诗歌的第一特点——抒发情感。其次,把握意象。意象是诗中寄寓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如“粉笔”是事物,“毁灭了自己、留下了知识的粉笔”中的“粉笔”就是意象。以第82 页的《手推车》为例,诵读后划出意象并体会感情。第三,走近作者。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诗人诗集的亲近感。以第15 页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第234 页的《刈麦的孩子》、第290 页的《帐篷》三首诗为例,了解诗人的出生经历和不同时期诗人创作初衷和情感。最后,示范创作。读诗令人沉醉,也触发诗情萌动,笔者就已毕业的两位学生参加国庆阅兵典礼一事有感而发,创作小诗一首《阅兵典礼》,与学生分享。

审美体验是指审美者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视、辨别中所达到的生命体悟。《艾青诗选》名著推荐导读课的四个环节:情境激趣、把握意象、走近诗人、创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领下,对诗集所呈现的意象、情感、语言、背景等美好形象有所感受、品味、体悟,这是审美体验的过程。教师的创作示范,是一种创造美、表现美的尝试,有效激发学生的诗情,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产生连接。学生不仅了解诗歌的特点,而且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致,走进《艾青诗选》的独立阅读中。

(二)限时定量诵读,塑造审美心境

“比如读一首诗,头一遍很重要,要重视直观感受,最好快速朗读,一口气读完,获取带有鲜活的个人感觉的第一印象。”[1]“获得第一印象之后,不要急于做理论的归纳,最好转第二步,即设身处地,尽可能与你所想象和理解的历史现场融合起来。”[2]《艾青诗选》共98 首,短诗居多。每天早读可安排自由朗读十首,要求学生读到自己喜欢的诗时,在书上打个“√”并在书页折角,连续10 个早晨,分两周读完。对于怎样的诗才是自己最喜欢的?教师可提供建议:主要凭借第一感觉,如语言精练、感情强烈准确、有画面感、引起共鸣或移情等。在早读课琅琅书声的氛围中,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诗集的诵读中,进入一种审美心境。读诗是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个阅读过程是一气呵成的,是注重第一感受的,只需要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把喜欢的那首诗作标记。两周的早读诗歌朗诵,教师除了统一规划时间之外,也需要统一朗读进度,方便学生有计划地实现整本诗集的朗读。

学生有目标地完成《艾青诗选》的朗读过程,是审美体验的开始。审美体验有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感觉是读者的感官与审美对象接触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又是审美感知的进一步加工。借助想象,体会审美对象的深刻含义,从而欣赏到审美对象的内在美。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根据审美想象、再造想象的形式,融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验,创造出新的审美空间。其中,审美情感贯穿于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学生根据审美情感,判断自己最欣赏的诗歌并作标记。

(三)品鉴、模仿与创作,体验审美创造

诵读环节完成后,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自由摘录和创作。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 纸,让学生挑选标记出的诗歌,摘抄两首、鉴赏一首,再模仿或创作一首诗写在纸上,最后点缀色彩图案。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就是审美评价的过程,是在前一阶段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诗歌朗读是感性的,注重的是第一感受,在审美体验活动充分开展后,让学生沉静下来,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评价,把审美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浅层次感性材料加以梳理、整合,分析、概括,验证、提炼,深化、升华,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结构、思路、语言方面进行主观判断,最终对诗歌中的美感因素做出自己的价值思考。审美评价是审美活动的高级层次,有了审美评价,审美活动才有意义。

审美评价也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知识,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该方面的能力基础,他们的评价是真实能力的体现。诵读诗集后,学生最为欣赏的是第220 页的《城市人》,并产生审美联想与想象。从情感角度,联系现实城市的生活状态,是分析、提炼之后的升华,是深度思考的表现。某学生如此评鉴《城市人》:

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需要的心灵也不同。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固然贪婪虚伪,可他们面临的是各形各色的灵魂,接触的是更复杂的社会和人性,在此之下,他们的生存更显艰难。每个心理扭曲的人背后,都有一颗深度的灵魂。他们往往是智者。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单纯质朴,他们的内心简单,所见之人、所困之事,远不及城市人的复杂与繁荣。他们与土地一体,热爱土地,热爱自己的家园。而城市人却需要在黑暗得看不见黑暗的浑浊中生存,人性险恶,心灵扭曲。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而人心与人性的黑暗并存,构成城市。

诗歌朗诵,是培养诗心,感受美;诗歌创作,是表达诗心,展现美。如某学生创作诗歌《春暖花开的地方》:

学生在大量朗读《艾青诗选》后有感而发,模仿或者自创诗歌,表达独特的阅读审美体验和心灵感受,是实践性的美的创造。审美创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提升综合能力、展现个人才华的机会;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以“创作”作为“阅读”的最终归宿,是发挥文本的审美弥散效应的大胆尝试。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灵活设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3]

(四)展示分享,对比体悟,提升审美修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表达是一种心理需要,是表现欲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影响他人的需要。”[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歌和创作的作品,做成专题式的手抄报,是第三阶段的活动。完成《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后,最后一个阶段是展示分享。交流展示分为两个流程,小组和全班。先在6 人小组内交流评比,每组推荐出小组中最优秀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分享,最后用举手投票的方式,评比出前三名,给予小组加分和适当奖励。交流后,把所有专题手抄报收集整理,绘画功底好的学生设计封面,教师写前言,课代表写后记,装订成册,做成一本完整美观的原创诗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建议:“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展示交流学生创作的成果,又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在欣赏同学的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并反观自己作品的特点,形成新的审美思考,提升审美格局。在交流展示中,真诚鼓励与赞赏同学的劳动成果,公平公正地表决出心中的优秀作品。把学生作品汇编成诗集,这个仪式让学生有获得感、认同感,更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主动阅读名著整本书的良性循环。

“美国教育家布劳翁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原理认为:分享对话与知识,共同交流意义。通过对话交流,使课堂成为播撒思考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是通过对话和分享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场所。”[5]名著阅读后的分享评价过程,是审美发展的过程,是评审美、表现美、分享美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一定是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深度学习’有多种定义,其中有四个关键点:一是高认知,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二是高投入,即全神贯注;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四是反思。”[6]《艾青诗选》的阅读活动,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学生在读、思、评、悟、展的阶段读诗活动中,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得到发展,审美评鉴力和审美创造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的其他方面,如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阅读活动中也相互影响。选择审美角度,带领学生阅读《艾青诗选》,比较适合这本名著的特点。诗集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读起来容易枯燥,没有小说那样扣人心弦的情节,从审美的角度统一组织评鉴创作活动,促进学生在集体审美体验中,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艾青诗选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艾青《我爱这土地》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艾青来了
艾青来了
无题
邓辉诗选
蔡显江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