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1-12-08李碧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思政

李碧珍

(福州江南水都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统编教材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知识载体,在历史教学中立足教材,树立和筑牢历史学科的思政意识,有助于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一、历史教科书的课程思政价值

(一)历史学科教育的课程思政价值

课程施政的目的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涵育学习者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格,学习者通过学习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正确的方向、目标,使自己成为才学与德识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历史学科的课程思政核心内涵是培育核心素养和精神建构,通过挖掘历史学科教材中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因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理性思考,避免重知识轻德育,把知识与道德、价值和精神相融合,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精神成长。如果说历史教学是教给学生历史知识,使学生个体力量得到发展,具有显性教育功能,那么,历史教育的课程思政价值就是使学生个体力量具有适宜的社会性,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具有课程思政意识的历史学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师在统编教材使用中要避免囿于教材呈现的知识点,要自觉落实好课程思政把传统知识教学与立德树人有机统一,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追问和时代命题,彰显统编历史教科书铸魂润心的育人价值。

“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1]可见历史教育与德育思政同向同行,即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进行德育育人。但历史学科教育并不等同于德育思政或德育教育,德育思政在历史教育中不缺位也不越位,不能把历史课堂教学“思政化”,历史学科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它的独特魅力在于以古鉴今,以历史不同时空维度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基石,引导学生思考和认知,获得“历史启示”,习得人生智慧,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人文教育功能,是一门“用实例教育人的哲学”。

(二)统编教材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统编历史教科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普通书籍,更是反映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要求。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价值性。“教材特别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注重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通过具体、丰富的史实,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感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现。”[2]例如,七年级学习的中国古代史最核心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演进过程,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中国古代史另一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材呈现各个时期古代文化的成就和突出特色,引导学生通过文化的发展看到历史的进步,形成文化自信。八年级上册内容是中国近代史,它反映了在国内专制黑暗和列强入侵下,中华民族各阶层为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牺牲而努力奋斗,近110 年曲折的斗争,说明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坚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九年级上册学生通过古代亚非、欧洲的历史学习感悟世界各地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培养学生民族自信,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是开放、尊敬、借鉴、吸收。通过世界近代史学习,学生了解到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人类开始有了世界观念,意识到人类最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九年级下册是世界现代史,学生通过学习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及社会主义制度从无到有,再到曲折前进的过程,意识到当代世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树立健康的国际意识,进而体会到中国政府提出和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总之,统编初中历史各年级教科书最显著的特征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国家主权、民族团结都融合在书本中。为此,教学必须树立思政意识,在历史知识教授中渗透这些意识,在不同年级的历史课程教学中进行价值认同塑造,把历史教育上升到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点”“线”结合,达成“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认同是一种精神情感,理解和掌握“五个认同”融入统编教材的知识点是认同的基础,也是前提条件,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按历史时序用“点”“线”结合的编写方式,“点”是历史事实,“线”是历史线索,教师讲清“点”,梳好“线”,做到把大道理浅处讲、小处讲,寓德于教,以小见大、润物无声地实现青少年从信念到行动的精神涵育和情感认同。

讲清历史的“点”,实现精神涵育。历史人物是历史教科书中最鲜活的元素,初中历史统编教材涉及选用的历史人物注重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他们中有为人类正义事业献身的革命志士,有追求科学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影响着新时代学生立志成才的价值取向,教师讲清这些历史的“点”,把知识化成汩汩不竭的教化力量。统编教材编写新民主义主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教师要浓墨重彩讲清这些“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初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增强“四个自信”,发挥历史学科培根铸魂的教育作用。

梳理历史的“线”,达成情感认同。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从中国古代史到中国现代史系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条“线”为统领,梳理与“线”有关联的典型的“点”,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的篇章连成“线”,从“线”的视角去俯视“点”,帮助学生理解“点”反映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特点是“多元”,即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源起和发展脉络,有自己多样独特的文化特征,而“线”则反映了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和睦相处是主流,相互交融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本质是“一体”,[3]从而达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如表1)

表1 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点分布

(二)构建基于主题和单元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是基于单元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例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把单元教学主题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第18 课明确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开始向民族矛盾转化,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关头最早向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东北组建抗日联军,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发表“八一宣言”,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第19 课讲述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前线对日作战,中共促成以国共团结为核心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战的正确道路;第20、21 课重点讲清在武汉失陷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大片的抗日根据地,牵制了50%以上在华日军,与正面战场形成战略配合,沉重打击了日军;第22 课讲清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各政党一致抗日,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教师整合单元内的5 课时内容,确立与主题关联的教学重点,这样基于单元设计的教学容易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14 年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是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下,七年级上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教学设计弱化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凸显契丹、党项与汉族在碰撞中的交融,呈现史料:

材料一 以牛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帛……辽之农谷至是为盛……辽人尽享和平之乐。——摘编自(元)脱脱《辽史》

材料二 辽代刻印的汉文《五经》,颁布《五经》以此作为法定教材,在辽代甚至一般的儿童启蒙读物,主要内容也为《论语》。——莎日娜《辽金元时期图书的编译及出版》

可据材料一来理解冲突对辽政权来说,经济上互通有无,赢得了和平环境;可据材料二理解在碰撞中促进了儒学的推广,促进了思想的统一,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上两则材料帮助学生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理解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以和睦相处为主流,在冲突碰撞中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深挖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教育是一种人文的精神活动,其目标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统编历史教科书呈现的部分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生动具体的思政素材。例如,在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一课中,教师利用教材讲述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及上甘岭战役的残酷斗争,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不同时期凝练成的时代精神,有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创新寻路的井冈山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新时代凝聚着中国精神的还有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和“三牛精神”等,用这些精神滋润着青少年青春生命的成长,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再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课中,课文末叙述“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教师要深挖与结论有关的史实,通过呈现中国成功举办29 届夏季奥运会、2003 年抗击非典和2008 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2020 年举国同心抗击疫情以及2020 年脱贫攻坚胜利的具体史实,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强的领导力,是中国人民最强大的主心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四)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成长的间接经验,课程育人是生成的效果,而人是最活跃的,只有适切的多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育人方式。知识的传授要冲出“教材是孩子的世界”藩篱,树立“世界是孩子的教材”意识。教师要深度拓展其他学习方式,坚持“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建设以知识为基础,以生活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把课内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外,由知识感知到自我体验,实现更有力量的感悟。例如,在建党百年之际,结合时政开展“我讲红色故事”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聆听共和国建设者心声”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的红色资源以及各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如《觉醒年代》等,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去认知去感悟,用“行万里路”的方式感受时代的变迁,由“人、物、事、魂”引发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课程思政理念在开放形态下新的情境中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