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1-12-0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维度理论思维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引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发表致辞,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强调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1]。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处理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挑战[2],组织应对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需要有影响力的全球行为体(特别是企业)积极影响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并参与。在企业中,93% 的CEO认为可持续发展对公司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3],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施到现有的组织文化中往往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4]。然而新创企业不需要依赖既定流程或现有组织文化,具备独特的灵活性能力,可以迅速找到创新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具有强大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创业公司可能成为变革的推动者,并会加速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可持续创业(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领域。可持续创业[6]是指通过将可持续性视为新的商业机会,产生新的可持续性产品、生产工艺或以可持续的方式组织业务流程,从而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过程[7]。为了能够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商业机会,企业家需要具备多项专业技能以识别持续性机会,在此过程中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学习[8]。因此,企业家的可持续创业能力代表了企业家精神和可持续性双重要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习过程。

可持续创业教育通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精神、意识和能力的综合素质。它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家候选人能够创建自己的企业,为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越来越多的大学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大学创业支持系统,认同可持续发展活动应当注入企业家精神予以实施和推广[9]。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挑战在于探索新的方法,以成功跨越学科间界限,从而连接甚至超越其学科知识,以培养针对创业和可持续性的整合能力。可持续创业能力不仅包括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及挑战的技能、知识和态度[10];也包括在真实环境中识别和解决问题需要依赖的不同能力,如创造力、风险承受能力。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大学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相关技能和思维模式以成为未来变革推动力[11]。世界各地的大学都逐渐设置具体的专业学科和课程,以响应社会对可持续创业教育的呼吁。

尽管学术界对于创业型大学和可持续发展型大学的研究都呈增长趋势,但对二者间相互联系缺乏探讨[12]。迄今为止,我国只有少数大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鲜有针对绿色和清洁技术或相关创业项目提供特别支持。目前,我国对可持续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13],高校可持续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滞后。具体表现在:相关专业课程尚未成体系;创新创业训练方法类型有限且缺乏系统性;工具平台薄弱且缺乏针对性;培养模式单一且缺乏协同性;缺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辅助教学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刺激对可持续创业机会的识别、试验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创业,需要对创造性方面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更多的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指导性研究问题:结合社会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应如何再设计和实施《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为可持续创业的发展培养横向思维和可持续意识?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一、相关研究回顾

可持续创业是创业理论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14]。随着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不断增多,涌现出多种有关可持续创业的不同术语和定义。本文依据Pacheco等[15]的观点将可持续创业视为发现、创造、评估和开发可持续创业项目,以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创新产品和服务[16]。Anderson指出,可持续创业项目是指与环保、能源效率、清洁能源、空气和水清洁等相关的创新和创业活动[17],旨在积极地节约资源、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开发这些项目有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家来说,识别可持续创业项目机会比识别仅由经济利益驱动的非可持续创业机会要复杂得多,必须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矛盾的价值创造目标之间取得平衡,为当前的环境和经济挑战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18]。因此,创造、识别和利用可持续性机会对企业家构成巨大而复杂的挑战,需要特定的支持系统[19]。

大学经常被视为知识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引擎[20]。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主动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教学研究活动[21]。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或创业教育问题,创业教育往往源于管理学院,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往往源于环境、技术学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鲜有研究跨越这两个学科的界限整合相关观点。最新的研究表明,广泛而深远的主题最好由跨学科团队解决[22]。如果创业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科的背景,探索性创意会有更高的成功机会[23]。现实中,利用教育来追求可持续性已经提出了许多概念和实践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因为典型的大学课程一般被组织成以单一学科为代表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领域[24],这悖于可持续性的整合理念。在设计一门培养可持续创业能力的课程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课程改革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科及硬件优势,《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的设计遵循社会化、项目式和模块化的原则,课程目标注重横向思维和可持续创业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贴切,课程实施注重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期末考核注重成果导向。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式教学法、学术论文训练、新型案例研讨法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引导学生思考,最终以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关注过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创新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图1为本文的课程设计框架。

图 1 课程设计框架

(二)课程改革遵循的教育理论

该课程的设计结合客观主义(Objectiv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体验式学习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和联通主义(Connectivism)等不同学习理论的观点。Vrasidas讨论了两种相反的认识论立场,即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25]。客观主义强调任何主题由一个真理构建和诠释。基于客观主义的课程是线性的,遵循四个连续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选择有用的学习经历,(3)以最佳方式组织学习经历,(4)评估学习。建构主义立场是建立在知识构建的前提之上,强调人类思想是富有想象力的,是从感知,感官体验和社会互动中发展出来的;建构主义教育鼓励多种观点集合,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立场。

跨专业学生团队成立初期往往存在知识分享阻碍,该课程初期需要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群体间交流沟通,丰富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基础[26],在此前提下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将社会学习理论的理念应用于课程设计,以更快速地克服跨专业团队学生间规范、价值和期望的差异[27]。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在与环境互动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人们利用自我调节能力不断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省和适应自身行为,知识在不同层面上被创造出来。在这样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角色模型的确认和接受以及获得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实施交替阶段式课程,在每个阶段关注不同特定学生群体的优势,让所有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建立声望。如果学生在知识分享后自身声誉得以提升,并且处于结构化的团队时[28],会更愿意分享各自所拥有的知识。

即便可持续创业商业模式的建立没有绝对真理,但仍有一些商业项目不能接受市场挑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商业化。学生需要与校外专家和客户建立关系以修正不合理的可持续创业商业模式,并通过仿真演练模拟真实商业环境从而验证设想。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学习获取切身感受和体验,在此过程中与团队成员间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以反思和总结的形式将设想付诸于实践[29]。描述与专业信息集连接和断开的连续过程以验证或验伪当前知识状态的学习理论称为连接主义[30],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强调建立人与外部关系的搭建知识网络。课程设计也依赖于这两个学习理论,并不断鼓励学生连接各种外部专家,依据散布在知识网络中的信息完善、更新设想,结合仿真平台模拟演练真实市场环境,以验证或验伪他们的可持续商业项目。

如图2所示,在开设课程时必须解决四个主要因素[31]:(1)课程目标;(2)学习成果;(3)课程实施;(4)课程评估。

图 2 基于学习理论的课程设计因素

(三)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及特色分析

本研究重新设计并实施《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力,助力学生找到可持续创业的机会。与传统《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不同:首先,本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学,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关于可持续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学生开展可持续创业项目培养横向思维和可持续意识,以帮助其利用跨学科团队多元化的认知知识和创造潜力来构建和实施新的可持续创业想法。其次,要求管理学科学生与电子工程学科的学生混合,跨学科组建有效团队,克服彼此间专业联系障碍,在团队中一起工作,以识别和实现有关新技术和趋势的宝贵商业理念。最后,通过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系统经营模拟企业,并且引入企业专家指导,注重学生的实践演练,让学生在体验式环境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实现产研协同育人。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课程目标

设计出适合本科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发应对现实问题的技能,大幅度提升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教学效果,为可持续创业培养横向思维和可持续意识,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创新的逻辑、创业的务实、多学科综合的创意,培养可持续技术专业素养和经济管理才能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为了解决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间合作的跨学科问题,将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划分为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技能维度[32]。三维度的划分符合社会学习理论的立场,包括多维结果和建构主义学习(见表1)。

表 1 课程目标

(二)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源自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预期学习成果的透明度越高,课程评估和实施过程的一致性越好。因此,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和实施相应教学活动,可以达到既定的学习成果(见表2)。

表 2 学习成果

1. 认知维度

学习成果的认知维度包括关于可持续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概论、TRIS理论、创新设计思维方法、精益创业法。

2. 情感维度

将情感维度纳入学习成果是为了减少跨学科学生间的情绪障碍,尊重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和学习特点。通过帮助学生克服个人态度和环境中的障碍,促进他们对跨学科团队合作的优势和弱点的理解,缓解情绪干扰。

3. 技能维度

基于技能的维度解决了认知和情感维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应用,将跨学科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市场运营决策和执行之中,并接受市场运行的检验。课程中通过构建模拟企业运作的仿真环境强化学生实践认知,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掌握的多学科专业知识。并持续进行企业模拟演练,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以此检验和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在这门课程中,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克服彼此间情感障碍的能力,创建有效的团队,并利用他们多元化的认知知识和创造潜力来构建和实施新的可持续创业想法。

(三)课程实施

为期15周的课程分八个阶段组成,共计48个学时,表3为课程安排。学生在开课前,要求阅读有关跨专业创新创业案例和可持续技术的相关文献,做好自我定位。

表 3 课程安排表

第1阶段到第2阶段共12个学时。第1阶段旨在向学生介绍创新理论、TRIZ理论、可持续技术等理论知识,集中建立知识框架。在第2阶段开展可持续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横向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创业意识。在第3~6阶段,跨专业学生团队角色扮演,开发完善可持续创业想法,组建模拟公司,通过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系统经营模拟企业。最终在7~8阶段,学生进行小组综合仿真实训报告,内容包括PPT展示汇报、自我测评、同行业小组模拟公司打分及专家评分。课程结束后,通过匿名问卷评估学生所有三个维度的进展情况。除了对课程进行评估之外,学生还必须在不同层面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帮助老师改进教学。

课程的1~2阶段旨在向跨专业学生传授必要的认知知识,包括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两部分。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采取“课堂+讲座”式教学,讲授可持续技术知识,创新技法和创业方法等基本理论内容。鉴于此阶段建立在共通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在建构新知识前引用了客观主义的观点[25]。在案例教学中,注重现实事例分析和实践教学。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执行小组任务,掌握将知识合理应用于现实生活场景的基本技能。小组执行任务提供解决方案时,需要小组成员快速最小化彼此间的情感障碍,通过积极沟通、相互学习来练习如何构建新的想法,提供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此部分课程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们必须共同解决跨专业团队间存在的复杂问题,并在不同专业背景和心理素质的同学之间建立信任感和共存感[33]。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情感障碍,学生必须明确表达各自的规范、价值观和期望,并在小组辩论中相互讨论从而提出改进方案[26]。因此,第2阶段的教学方式运用了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认知和情感知识,在课程的3~6阶段需要在体验式学习环境中实践自己的可持续创业想法,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创业技能。通过“跨专业实训平台演练+校外企业专家指导”式教学手段,不断反馈、改进创意。为了应用创新设计思维方法,学生在第3阶段侧重开发可持续创业想法,明确小组可持续创业的商业模式,建立初始原型并制定假设。在此阶段,小组间头脑风暴式相互分享各自创意,不允许组间相互评价设想的可行性。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可持续创业想法,尽管可行性有待考量,但却大大增强了跨专业学生团队可以选择运营创意的思维空间。第4阶段侧重于创意评估,基于真实用户和专家反馈,通过关键财务计算评估可持续创业相关创意的可行性,进而改进或放弃创意。该课程不同于传统创新思维方法的教学,例如通过引入企业专家指导,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并专注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第5~6阶段,跨专业学生团对将各自小组的创意付诸于实践,在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系统中进行实际运营模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从而检验创意的商业化效率,巩固专业知识,有效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创业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第3阶段可持续创意的设想阶段,技术专业的学生会表现更佳。5~6阶段经营模拟企业运作,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会为项目的实施做出更多贡献。因此,团队成员逐渐明确各自优劣势,不断沟通交流,通过分享专业知识与见解,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和声誉,从而使团队具有竞争优势。在7~8阶段每个小组报告自己团队从设想建立到模拟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总结并反思,报告结束后需要针对教师及其他团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解疑。因此,这种体验式学习过程,应用了社会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表4总结了阶段性授课方式如何与学习理论联系起来。

表 4 阶段性授课方式与学习理论

(四)课程评估

该课程的设计主要遵循建构主义范式,以目标驱动的方式进行评估,据此反映与实际情境相关的学习过程,以及过程中所带来的收获[26],如图3所示。

图 3 基于课程目标的学习过程评估

期末学生需要完成学校课程评估系统的相关评估工作,此外,教师设置问卷评估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进展状况,学生完成自我测评。代表跨学科团队有效性的情感维度的评估,需要额外同组内成员在整个团体的基础上进行彼此评估,因为这种方法有效地支持了态度变化的评估[34]。基于技能维度的学习成果主要由教师完成评估,教师通过评阅每个团队完成的期末小组课程报告,对学生可持续技术专业知识及横向思维在项目中的应用过程进行评估。

四、结论和讨论

在一个跨专业的教学背景下,利用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多种学习理论,通过模块化《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阶段化、仿真化的互动教学方法,设计功能化的课程结构。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教学,改善跨学科的管理类和技术类本科学生授课的内容及方式,目的是为可持续创业的发展培养横向思维和可持续意识。将课程学习目标高度透明化,并且以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形成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理论—实践—反馈”体系。

可持续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以经济为导向的创业技能,并以此方式为社会和环境创造可持续价值,实现可持续创业的使命,拓展了传统的以经济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的课程优势体现在:首先,将可持续性技术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将社会学习的整体视角作为可持续创业发展的驱动力;其次,借助跨专业实训平台演练模拟企业实际运营,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可持续创业教育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式环境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最后,将跨专业学科相融合,学生分工明确。同时让大学与政府、企业相联合,优势互补,使学生在跨界融合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性想法。具体而言,将技术与管理方法与创业精神融合在一个信任的环境中,让所有学生能够运用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新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并接受现实市场挑战。

因此,结合院校特色和专业优势调整优化创业课程设置,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设计企业创新发展典型教学案例,多篇教学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2篇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基地以及案例研究资源,同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提升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的“两翼”。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开发的“创新方法知识管理系统”得到多方推广及应用,并帮助企业构建了部门级信息系统架构;指导学生与政府部门合作完成了集六大资料子库的四川省创新方法资料库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专业实践成效。学生出国深造比例居全院前列,多名学生获“优秀研究生”、唐立新奖学金,以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奖项;重要学会及会议优秀成果奖30余项;多名本科学生获“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培育未来的“绿色企业家”提供支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维度理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