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某“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竞赛获奖影响因素研究

2021-12-08王艺蒙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研究型双一流本科生

□沈 华 王艺蒙 刘 进

[1.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2.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1]

一、问题提出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众多学者对“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仁山认为“双一流”建设要靠人才培养才能落实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应回归到人才培养尤其是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4]。洪大用也指出在“双一流”建设中尤其要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内容[5]。周洪宇、鲍成中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我国应建立中国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应时代发展[6]。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人才培养,部分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陈骏认为要探索一条通识教育有个性化人才培养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7]。马廷奇提出要根据大学教育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8]。

人才培养问题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问题。在人才培养的类型上,学者更多地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发现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郭芳芳、史静寰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学生获奖与创新力提高的影响因素[9]。薛永兵提出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10]。郭少东抓住一个学科竞赛集中探索,深度访谈了6名“挑战杯”获奖学生,对“挑战杯”竞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11]。陈朝霞、孙迎对高校学术科技竞赛获奖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共同的人格特征[12]。

学生获奖在高校培养和学生能力考查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学生在竞赛中可以锻炼、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课外以竞赛的形式,推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西部某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生的个人特征、经费支出、经济来源和学习投入指标对获奖的影响,并对中美高校高年级本科生学习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双一流”高校加强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2016年“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设计了针对西部某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学生投入调查”问卷,获取本科生个体特征、学习性投入、学校支持等信息。参考美国NSSE 2015和2016年的参与指标[13~14]和年度报告[15~16],选择了与学习投入有关的44个变量,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将问卷中的44个变量归为10个学习投入指标,分别为高阶学习、反思整合、学习策略、数量推理、合作学习、多元交流、师生互动、有效教学、互动质量和环境支持。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部某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该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以20%的比例抽样调查该校19个学院的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 000份,采集2 181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收率为72.7%,样本数据年级分布为31.4%、38.1%和30.5%。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某西部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获奖等信息,运用SPSS22.0软件和AMO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到克隆巴赫系数为0.954,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得到Bartlett球检验显著,KMO值为0.962,即此量表信度、效度良好。该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拟合优度良好。

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将学生划分为没有获奖、获校级奖项、获省级奖项、获国家级奖项和获国际级奖项五类群体,某西部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获奖人数按年级分布情况为获得校级和国际级奖项比例较高,达到9%以上;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的人数则相对较少(见表1)。

表 1 某西部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获奖人数分布

运用单样本t检验对中美高校本科生学习投入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美国一流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与中国西部某研究型大学高年级获奖与未获奖学生的学习投入均值,发现中美本科生、获奖与未获奖学生在学习投入上存在的差异。

通过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学生的个体特征、经费支出、经济来源和学习投入指标分别对本科生获得国际级奖项、国家级奖项、省级奖项和校级奖项的影响程度。为了更好地与美国进行对比,本研究把各行为变量的分值换算成0~60。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获得不同级别奖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美高校高年级本科生学习投入差异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学习投入指标也是影响本科生获奖的因素之一。因此,对美国一流大学和西部某“双一流”大学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单样本t检验对西部某研究型大学高年级获奖本科生的学习投入均值与美国一流大学高年级本科生的均值差异进行分析(见表2)。

表 2 美国一流大学与西部某“双一流”大学高年级本科生学习性投入差异

总体来看,中美高校学生在学习投入指标上表现各有优势。在多元交流上,美国得分比中国国际级获奖学生得分高8.1。数量推理上虽然通过t检验发现无显著差异,但是美国学生均值略高于中国未获奖学生,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和环境支持均值均低于中国学生,其中师生互动指标上,中国学生得分明显高于美国学生得分。

西部某研究型大学学生内部进行比较,未获奖学生在学习投入指标上除互动质量外其他得分均低于获奖学生,其中在高阶学习、反思整合、学习策略、数量推理、合作学习、有效教学和环境支持上,未获奖学生与获奖学生差距均较小。多元交流和师生互动指标上,未获奖学生与获奖学生差距较大,在多元交流指标上与国际级获奖学生差5.8。在互动质量指标上,未获奖学生得分均高于获奖学生,比国际级获奖学生高2.4。

(二)获国际级奖项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西部某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获得不同奖项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利用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生是否获得国际级奖项进行回归分析,观察个人特征对学生获国际级奖项的影响;第二步,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基础上,将经费支出变量纳入回归分析,分析各变量对学生是否获得国际级奖项的影响;第三步和第四步分别是在上一步的条件下加入经济来源和学习投入指标变量。

对本科生获得国际级奖项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将个人特征、经费支出、经济来源、学习投入指标放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国际级获奖学生获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层回归结果表明,表3 Model 1中,性别和父亲全年总收入对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具有显著影响。从性别上看,女性获得国际级奖项的概率要比男性高231.4%。父亲全年总收入对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相对于父亲全年收入较低的学生,父亲全年总收入高的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的概率反而降低20.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国际级奖项对父亲全年总收入高的学生吸引力不如对父亲全年收入低的学生大。

表3 Model 2 中,在控制人口特征变量的基础上,加入经费支出变量,发现母亲全年总收入、基本日常对数支出对数与国际级获奖关系显著。母亲全年总收入高的学生比母亲全年总收入低的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的概率高1.26倍。基本日常支出对数与学生国际级获奖具有互相影响,基本日常支出多的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的概率比基本日常支出低的学生低18%。

表3 Model 3 中,加入经济来源变量,得到奖学金对数具有显著影响。获得奖学金多的学生与获得奖学金少或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相比,前者获得国际级奖项的概率是后者的1.12倍。

表3 Model 4 中,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学生获奖呈负向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则呈正向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的概率越高。母亲全年总收入仍然是影响国际级获奖的显著因素。在经费支出中,学费对数对获得国际级奖项具有正向影响;基本日常支出对数则相反。在学习投入指标中,学习策略、师生互动对获得国际级奖项都具有积极影响,环境支持则呈负向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学校提供的环境支持中包括鼓励不同学生相互接触、为学生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参加各类校园问题活动、参加与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相关的活动,学校对学生的这些支持可能会挤占学生准备竞赛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对学生获奖产生消极影响。

(三)获国家级奖项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在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性别、母亲全年总收入和奖学金对数仍然是影响学生获奖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关系。基本日常支出对数对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具有负向影响。

表4 Model 4 中,在控制人口特征、经费支出、经济来源变量的条件下,加入学习投入指标,发现学习策略对获得国际级奖项具有显著影响。学习策略得分高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概率是学习策略得分低的1.06倍。

表 4 国家级获奖学生获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获省级奖项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获省级奖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由于个人特征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故将其替换为家庭总人数和兄弟姐妹数,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 5 省级获奖学生获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5 Model 1 中,性别、家庭总人数和父亲全年总收入是影响学生获省级奖项的因素。其中,女性获得省级奖项的概率是男性获奖概率的2.3倍。

第4层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人数、学费对数、奖学金对数、反思整合和师生互动对学生获得省级奖项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兄弟姐妹数、校外打工对数、高阶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获得省级奖项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其中,兄弟姐妹人数多的学生比兄弟姐妹人数少的学生获得省级奖项的概率低42.5%,这可能是由于兄弟姐妹越多,学生分得的教育资源越少,在学习方面可能无法获得更好的成长,因此获奖概率较低。经济来源中的校外打工对数对学生获得省级奖项具有负向影响,可能是由于学生用于校外打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而用于学习、参加竞赛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学习投入方面,合作学习与学生获省级奖呈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合作学习指标更多地指向与同学讨论课程作业、准备考试,而不是竞赛活动方面的合作。

最后,师生互动指标显示对学生获得省级奖项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师生互动指标包括参与老师课程以外的工作(如社团活动、学生会等)、课下与老师讨论课程相关的一些话题、观点或想法,这显示出在竞赛参与中老师的指导对获奖的重要性,师生沟通、交流频繁,学生从老师那里汲取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五)获校级奖项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学生获得校级奖项影响因素的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表6),性别是对学生获校级奖项的一个稳定显著因素,在4层分析中,性别一直都呈显著正相关影响。此外,学费对数也对获得校级奖项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学费高的学生获得校级奖项的概率是学费较低学生获奖的1.68倍。原因是该校理工科专业学费高于文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英共同培养的学院学费最高,学费不同,受到的教育也略有差异。

在学习投入指标中,反思整合、学习策略和师生互动三个指标对学生获校级奖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思整合指标下的将自己所学与社会问题相联系、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时能从不同视角综合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等方面都对学生不断反思、最终取得成功具有积极作用。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综上,研究发现,在中美高校高年级本科生学习投入指标的对比中,中国西部某研究型大学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和环境支持上表现优于美国学生,同学间、师生交流以及学校创设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方面效果较好。美国在高阶学习、反思整合、学习策略、多元交流、互动质量表现优于中国西部某研究型大学,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国际化教学等方面更胜一筹。二者在有效教学指标上得分相近。

表 6 校级获奖学生获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对学生获奖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人口特征中性别、母亲全年收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数和兄弟姐妹数对学生获奖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性别、母亲全年收入、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总人数对学生获奖具有积极的显著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和兄弟姐妹数因素具有消极影响。以往学术界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众多研究均表明,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一定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学生其学业成绩高于平均成绩[17],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学业成绩具有直接正向作用[18],原因在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注重对子女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19],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更高,从小注重子女的教育,对子女投入的时间更多,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而影响子女对自身的教育期望和学习发展的要求提高,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20]。因此,父母受教育程度、 母亲全年收入等家庭因素对学生获奖具有一定影响亦可理解。经费支出中,学费对学生获奖具有正向影响,基本日常支出产生负向影响。经济来源中,奖学金与学生获奖呈正相关关系,表现出奖学金的学习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竞赛获得成果;而校外打工则与学生获奖呈负相关。在学习投入指标中,学习策略对本科生获得国际级奖项、国际级奖项和校级奖项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师生互动和反思整合同样具有正向影响,高阶学习、合作学习和环境支持则对学生获奖具有负向影响。

学生竞赛促进人才培养,学生的个人特征、经费支出、经济来源和学习投入变量影响学生获奖,为加强“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重视学生学习的性别差异,注意因“性”施教,扬长避短,引导男生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上述分析中,女生获奖的概率总是比男生高,男生在学科竞赛等活动中的表现呈弱势状态,表现出“阴盛阳衰”的特点。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根据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特征,科学设计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针对男生学习、参加活动的特征,发挥其学习优势,如逻辑思维较强等,激发男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缩小学生学习、竞赛获奖方面的性别差异,让男同学、女同学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其次,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增加科研竞赛经费投入。经济来源中,奖学金对学生获奖具有正向影响,校外打工则相反。这说明学生得到奖学金,不仅在心理上受到了激励,而且在物质上也得到了部分满足,减少学生的后顾之忧。因此政府、高校和社会可以合作制定奖励制度,如设立竞赛之星、科创之星等奖项,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个人和集体,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可专门设立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经费,资助学生进行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进行科技创新。

加强师生沟通交流,老师多为学生学习、参与竞赛提供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师生互动对学生获奖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教师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学校可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等计入教师工作量,设置为绩效考核指标;创设师生交流室、师生活动日等交流平台,为师生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创造条件。教师把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进行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爱好。学生课上积极发言,课下创造机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最后,以学科竞赛引领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增强能力。中美高校学生学习投入均值比较中可以发现,获奖学生的学习投入得分大部分高于未获奖学生。学科竞赛具有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内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学科竞赛,学校、院系组织举办学科竞赛培训,为学生参加竞赛提供专业指导,使学科竞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一条有效、高质的路径。

猜你喜欢

研究型双一流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7P营销理论与学科服务推广: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