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机械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2021-12-08赵玲杰段勋兴眭超亚
赵玲杰 段勋兴 眭超亚 曾 斌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重庆401228)
0 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向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高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资源,将基础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效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实践型人才的有效途径[1]。在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中,引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为企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目的。
1 校企合作理念概述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大中专职业教育院校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留住企业资源,提高就业率,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与企业一同制订培养计划、培养方式,从而为企业培养有针对性的专业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大中专院校的新的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建立的是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提供实战化的演练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学校则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等内容的培养,以此实现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双重培养,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2]。
2 校企合作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1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机械基础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结构分析、设计计算以及材料选择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重在基础性理论学习,而非某一专业性机械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见机械类结构、元件的组成、原理、设计等,为后面学习专业课程如机械制图、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构造等打下基础。目前,该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达到其教学目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1 纯理论教学,教学概念抽象
中职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多且杂,抽象性较强,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讲解理论性概念[3]。比如,在讲平行轴齿轮时,首先要讲渐开线的形成原理及性质,这是后面讲解齿轮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渐开线,渐开线是怎么形成的,把这两个概念解释清楚后还有五条基本性质,每一条性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以上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一些必要的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才能让学生基本理解,而这也仅仅是针对认真听课的学生才能达到的水平,因为机械基本并不像语文课中的作文,读完就能明白讲的是什么,这就导致这门课程偏向于纯理论式教学,教学概念抽象不便于理解。
2.1.2 无配套实训课程,理解不到位
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多种机械结构,如齿轮、带传动、链传动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动画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机械结构的概念,但这些机械结构在实际中是如何装配,如何运动的,学生并不清楚。同时,由于机械基础课程讲解内容的基础性,无法有针对性地设置配套实训课程。学生仅仅依靠课堂讲解来理解相关结构,思考局限,这就出现了学生不理解课堂授课内容,期末考核挂科率高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无法达到课程的培养目的,进入工作后也不能将课程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2.1.3 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兴趣不高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高考招生最后批次录取的学校,普遍存在生源数量不足和学生质量下降的问题。加上高职招生改革后,高职院校从多种渠道进行招生,录取制度的多样化对高职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生源多元化导致学校招收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4]。另外,课程中的机械结构复杂,授课时多以平面结构图或小动画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有高度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其中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这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切合企业岗位需求,让高职教育的人才输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等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校企合作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结合
鉴于机械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传统教学的弥补,将校企合作与传统机械基础教学结合,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下面就校企合作模式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2.2.1 企业参与理论课程培养
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来自更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理论型教师,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已经开始考虑企业工作经历,但这些经历给教师带来的先进理念及实践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慢慢被淘汰,那么教师给学生输送的知识也是过时的、被淘汰的。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企业生产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队伍参与理论或实训课程的培养[5]。针对机械基础这门课程,企业兼职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以将与企业设备、生产线有关的机械结构与课程相结合,介绍这些机械结构在实际设备或生产线上的应用及工作原理,让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结构有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
2.2.2 企业提供实训场地
前面已经讲过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没有配备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而且课程结束后要独立完成一项课程设计,学生仅靠课堂零散的理论教学没有实践经验,无法将相关知识衔接起来。比如,要设计一个减速器,涉及带传动、齿轮、轴承等知识点,学生没有见过,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设计,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将自己的工厂作为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中去看减速器是什么样的,如何工作的,弄明白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学生有了减速器结构及工作的概念,设计时也会事半功倍,这样就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2.3 分阶段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实施了分段培养的教学模式,即高职三年教育培养分为2年理论课程学习和一年的专业技能训练,第三年在企业相关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在专业师傅的带领下完成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结合自己学习的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反复训练,在一年的时间里使学生成为较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职场新人[5]。这种分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企业的岗前培训,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对应岗位,不需要再进行岗位培训。同时将在校期间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对人才的共同培养,提高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的人才配置水平,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
3 结论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教育资源及实训场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