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启龙:“徽”行万里的领航者
2021-12-07胡磊马明
胡磊 马明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访美国,随行的企业家代表团中有一位徽商的身影,他就是和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启龙。
作为一名外贸行业的“老兵”,谭启龙有着与外商沟通交流的丰富经验。二十多年来,他走过一百多个国家,用脚步丈量“为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口碑”的初心,彰显了矢志千里的新时代“徽骆驼”精神。
个人与时代的脉搏,总是同频共振。作为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列车”成长起来的一代企业家,谭启龙是大时代的见证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追梦者:把握人生机遇
1972年,新中国外交史迎来一件大事,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来访,让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翻开新的一页。这一年,谭启龙出生在阜阳的一户普通农村家庭,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老家的村民们还在为实现温饱生活努力,无暇关注大国的外交博弈。少年时的谭启龙,从未想过今后的事业要与遍布五大洲的外国人打交道。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手握钢枪、保卫祖国。
谭启龙天资过人、勤奋好学。高考放榜,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学习。四年学成后,分配到一家外贸单位担任机关文秘。
这样一份稳定又清闲的工作,却并没能让谭启龙感到轻松。想到多年来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白白地让时光蹉跎,他心里万分焦虑。正在此时,一位老家远在温州的同学打来电话,劝他来温州发展。
此时,得改革风气之先的温州集聚了大量外贸企业,正缺懂外语的年轻人才。同学所在的企业开出高达2700元的月薪,比在阜阳高出数倍,让家境并不宽裕的谭启龙十分动心。他毅然决定放弃体制内的身份,奔赴温州创造人生新的可能。
来到温州,谭启龙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很快站稳了脚跟。可时间一长他就发现,这家集体性质的公司内部人际关系复杂,自己的性格又比较耿直,很难有发展空间,尽管待遇十分吸引人,但与自己的职业理想有不小的落差。
一天,谭启龙在报纸上偶然看到,几十公里外的乐清市,一家著名电器企业正在招聘外贸人员。来到温州已经有一段日子,他对于当地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了解。在当时的温州,乐清是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其下辖的柳市镇更是全国闻名的“低压电器之都”,广为人们称道的“温州模式”,就诞生于这里。谭启龙心想,既然打定主意来温州,干脆去闯一闯,找到一个真正能施展个人抱负的舞台。他循着报纸上的地址,坐上了长途汽车,来到乐清的柳市镇应聘。
找到了地址上的企业,谭启龙没来得及上楼,就在门外遇到几位面红耳赤的外国客商。原来,这些客商来自巴基斯坦,正要采购一种紧俏商品,但在场的销售员却无一人懂英语,双方比划着各种手势,急得不可开交。见此情形,谭启龙主动上前帮忙做翻译,他将客商开出的条件和公司的答复逐条列好,幫助双方做好对接。细致的工作让客商大为赞赏,当场就签下了16万美元订单。
客商离开后,谭启龙一看天色已晚,怕错过回去的车,急忙找到公司的董事长,询问自己何时能够参加面试。董事长笑着说道:“这还需要面试吗,直接过来上班吧。”原来,刚才发生的一切都被董事长看在眼里。
常言道,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谭启龙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终于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命运转折的机遇窗口。
笃行者:脚步丈量初心
初到乐清的谭启龙从公司的普通职员做起,一年不到就被提拔为经理,短短数年时间坐上了公司国际贸易部总经理的位置。在很多人看来,职业生涯顺风顺水的谭启龙靠的是天分。实际上,天分只是人们看到他的冰山一角,没有看到的则是他夙兴夜寐的付出和日复一日的坚持。
因为国际贸易行业的特殊性,谭启龙必须适应不同国家昼夜颠倒的时差。他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凌晨2点越洋电话打进来,就要立刻起床进入工作状态。
做外贸不仅要对接国外市场,还要帮助客商在国内寻找货源。温州市地域范围很大,谭启龙早年靠骑单车、挤公交,跑遍了当地大大小小的企业,一天下来行程上百公里,他始终风雨无阻。
然而,所有的这些辛苦对于谭启龙而言却不值一提,因为外贸行业最重要的战场,是在谈判桌上。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有很大不同,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国情和文化不同,交流中如果不能完整准确表述各自的想法,则难以建立起有效互信。对于外商而言,他们来到中国后,想找一个既懂外语又懂外贸的谈判对象也并非易事。
在乐清,有着深厚语言功底和商务经验的谭启龙,是大家公认的谈判专家。在他看来,对于所经销产品专业领域知识的熟练掌握,是与外商建立起信任的首要前提。从业之初,谭启龙就将这一点作为自己的必修课。由于公司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是电器,为了补足知识的短板,并非理工科出身的谭启龙,主动向生产企业申请到一线参与装配工作。他虚心请教,认真钻研,没过多久就能对产品的方方面面如数家珍。
除此以外,谭启龙认为,建立信任更要保持恒心、脚踏实地。“外商刚开始合作的时候,订单金额往往只有三五万美元,数额虽不多,但却在考验你的生产能力、发货能力、产品质量和对国际业务规则的熟悉程度。这就如同金字塔,只有基础足够牢固,才能向上一层层堆叠。”谭启龙说道。
从事外贸行业以来,谭启龙走遍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护照换了好几本。与不同国家的商人打交道,谭启龙也总结出不尽相同的生意经。但他认为,差异性中间有共性,无论是与哪个国家开展贸易,贸易关系本质上还是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实力、服务的水平,都要通过从业人员个人的能力与魅力对外展示。这些都是谈判桌之外的功夫,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锤炼,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奔跑者:锻造一流企业
时间来到2001年11月11日,卡塔尔多哈的一声槌响,宣告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向中国敞开大门。加入WTO后,中国的外贸行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一度上升至70%,“Made in China”成为遍布全球的一张名片。随着业务量的飞速增长,谭启龙的经验和资本也日渐丰富。
2006年,集团公司筹备上市,计划对所属分公司进行分拆。此时已成为分公司负责人的谭启龙,鉴于对未来发展的考量,决定离开工作十年的老东家自主创业。在与原公司达成协议后,他正式创立了乐清和鸿贸易有限公司。
十年的从业经历让谭启龙对外贸行业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没有实体依托的贸易仅仅是供需双方的对接,自身缺乏核心的立足点。如果说过去做外贸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海中顺风顺水的游泳,那么面向未来的外贸企业必须走‘工贸结合之路,站在生产制造前端的‘浪潮之巅。”
从外贸转向实业发展的谭启龙,决定将生产基地设在家乡阜阳。2008年,他成立了和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多年来闯荡国外市场的经验,谭启龙带领企业以市场前沿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经过十多年发展,和鸿电气已成为一家集研发、制造、加工、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产值近10亿元。其高低压输配电设备、成套电气装置、智慧型城市照明系统等产品以节能、环保、高效的特色,畅销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独联体、南美、澳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企业拥有9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安徽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名牌产品等一系列称号。
谭启龙为企业起名为“和鸿”,体现了他对公司文化的定位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代表和谐包容,如水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企业都能找到合作共赢的交集。“鸿”代表远大,充分展现了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胸怀志向。作为一家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企业,公司的英文注册商标是大写英文字母“CEA”,包蕴了“创新高效领先”和“中国电器一流”的双重内涵。
近年来,国际貿易摩擦频频发生,面对新的形势,谭启龙更坚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他认为,为有效应对摩擦,企业唯有通过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冲突和波折中,既要看到合作共赢的大势,更要潜心做好自己事。
引领者:搭建友谊之桥
“温州精神”在全国家喻户晓,但少有人知道,创造“温州精神”的不仅仅只是温州籍企业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创业者。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谭启龙在新温州人中间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不仅源于他在外贸行业的资深经验,更因其积极参与当地社会事务而获得的广泛声誉。
在温州期间,谭启龙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十大年度经济新闻人物”“温州十佳新居民企业家”“治水功勋人物”等一系列荣誉,并作为优秀企业家代表,多次经商务部选拔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为促进中国对外经贸往来做出积极贡献。
回到家乡安徽发展后,谭启龙先后担任阜阳市政协常委和颍泉区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公益慈善事业上,谭启龙也冲在第一线,多年来坚持在家乡捐资助学,被阜阳多所学校授予“名誉校长”。
与此同时,谭启龙积极发挥个人的影响力,为皖浙两地的交流互动搭建桥梁。在他的倡议下,乐清市安徽商会于2014年1月正式登记注册。作为商会首任会长,谭启龙带领商会发挥平台功能,服务于在乐清投资、创业、工作的13万多安徽人以及数百家徽商企业。一方面当好“娘家人”,为安徽籍商界人士提供政策、法律、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服务,帮助安徽企业相互支持、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另一方面搭好“友谊桥”,牵手两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强沟通、促进合作,构建合作共赢的紧密联结,同时为安徽籍成功人士反哺故乡、投资创业发挥纽带作用。
历史上,徽商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温商也大放异彩。徽商与温商有着深厚渊源,在商业文化上也有丰富的交集。温州商人兼容并包,善于抱团发展,在业务上互利互助,为人处事既有大气的一面也有精明的一面。徽商自古以来就有“贾道儒行”的传统,崇尚以义取利、兼济天下,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谭启龙的办公室有两行大字:“海纳百川,德行天下”,诠释了他对于徽商与温商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相互交流的美好愿望。“徽商与温商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愿做一名友谊的使者,为促进两地合作共赢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谭启龙满怀期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