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制造”做对了什么
2021-12-07张道刚吴明华胡磊
张道刚 吴明华 胡磊
安徽制造业的硬实力
《决策》:当前,“硬核”安徽的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从最直观的经济数据上看,安徽制造业的硬实力体现在哪里?
牛弩韬: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准确把握“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工作理念,高举制造强省大旗,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全省制造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效,呈现出“规模总量突破、质量效益跃升、产业能级跨越”的良好态势,为全省发展格局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提供了坚强的动力支撑。
“十三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
特别是2020年,面对世纪罕见的“疫情、汛情、世情”三重严重冲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中部第1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9%,较上年提升11.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294.2亿元,增长5.1%;工业税收1602.5亿元,增长2.6%,占全部税收的37.1%,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实现了效益与速度同步提升。
如今,“安徽制造”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全国工信系统来皖学习近百次,中央主流媒体报道100多篇。今年1-10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居全国第10;两年平均增长8.2%,居全国第9位。
系统推进新打法
《决策》:能否请您系统地总结,“安徽制造”究竟做对了什么?
牛弩韬:在制造业发展中,我们采取了系统推进的打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政策支撑体系。2017年,安徽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制造强省”万人大会,2018-2020年,连续三年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先后制定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构建形成以制造强省为主体,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为“两翼”的政策引导体系,推动出台工业互联网、中国声谷、“三首一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制应用奖补和保费补贴)等一系列功能性普惠性“政策10条”。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19年报告显示,安徽制造业营商环境排名居全国第7位,其中“政策”项排名全国第2位。
二是突出强基强链,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科创+产业”、“龙头+配套”、“基地+基金”,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出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意见》,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方向,制订“安徽省工业强基任务表”。绘制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升级路线图、施工图,产生了一批现象级产业地标。家电“四大件”产量近亿台,约占全国1/4。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约占全国10%,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集成电路形成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长超过50%。“中国声谷”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0年营收1060亿元、入园企业1024家,成功实现“双千”目标。
三是坚持企业主体,优化协同创新体系。实施制造業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创建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十四五”全国新增数量的1/2、占全国总量的近1/10;打造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8家,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37家,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数量占规上企业的8.4%,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占规上企业的60%以上。9个项目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占获奖总数的近1/10。聚焦“四基”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99家企业“揭榜”攻关76项“卡脖子”难题。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149个。
四是聚焦专精特新,畅通梯次培育体系。大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企业家的关键作用,召开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表彰暨推进“十四五”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万人大会,出台“民营经济25条”,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意见,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相结合,打造梯次培育体系。培育了2818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以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6的数量,贡献了近1/4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74%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达96.3%,户均发明专利9.2件、是全省企业平均水平的2.8倍;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9户、居全国第8位,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今年全省新增上市公司15家,其中14家是“专精特新”企业。
五是主攻智能制造,打造先进制造体系。出台《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围绕“7+5”重点产业,即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七大高端制造业,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五大传统产业,实施“1+5”重大工程,即工业强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制定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和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实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点线面”推动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近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20%,实现能耗降下去、产业抓起来。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18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1家、464家。
六是强化品质引领,形成优质供给体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努力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共认定省级新产品3591个、“安徽工业精品”613个,携手央视开创性打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平台,累计收看近400亿人次。入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清理专项行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任务。连续三年推动出台降成本“20+10+20”系列政策包,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4108亿元。着力化解企业产品库存,举办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家博会等产销对接活动40余场次。
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
《决策》:在下一步发展中,安徽制造业还将推出什么样的“硬核”举措?
牛弩韬:面向“十四五”,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打造制造强省”的决策部署,聚焦“扩量、提质、增效”工作要求,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6310”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高质量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即坚持“制造为基、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企业为本、品质引领、融合共进”六大原则;重点实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产业链升级工程、制造业特色集群培育工程、数字化转型工程、绿色制造工程、优质企业培育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品质提升工程、融合发展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
安徽坚持“ 科创+ 产业”“龙头+配套”“基地+基金”,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安徽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和专项支持政策,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100亿元发展基金,举办全省工业互联网专项培训行动,上线发布“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2家,其中进入工信部试点示范类20家,科大讯飞“順风耳”图聆工业云平台等3家平台成为2020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9个、居全国第5位。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点、集中发力,高标准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
一是坚持双轮驱动,打造高能级平台。高点起势“建平台”,打造3家以上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双跨”平台、20家行业型和专业型平台、100家企业级平台。示范引领“用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万人培训、千企诊断”,搭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基础服务平台,每年培训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1万名,分行业分区域为2000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诊断服务。
二是坚持三箭齐发,建设高质量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独立组网+改造企业内网+标识解析网络支撑体系。大力实施5G支撑能力提升工程,加快5G网络县级以上城区、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覆盖。支持以IPV6、工业PON、5G等技术,以及新型工业智能网关、智能边缘计算设备改造升级企业网络。力争三年建设10个以上二级节点,实现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亿。
三是坚持多链协同,构建高品质产业生态。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建设多元化、多渠道社会投入机制,加快设立100亿元规模的工业互联网基金,推动资本、技术和项目加快集聚,促进区域协同、产业融合、企业融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培训基地;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重点突破智能算法、新型网络互联等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