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核”安徽是如何炼成的

2021-12-07张道刚王运宝胡磊

决策 2021年11期
关键词:硬核合肥安徽

张道刚 王运宝 胡磊

今天的安徽,真“硬核”!

一位区域经济专家说,安徽制造业的发展,改变了对一个后发省份的认知;一位投资人说,安徽超前布局的新兴产业,让人嗅到了未来的气息;一位企业家说,在合肥,听见了人工智能花开的声音。

今天的安徽制造,不仅有产业形象,更有硬核实力:工信部批复的“十四五”首批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独占2家;2020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万亿元,首次跻身制造业十强。

在制造强省新赛道上,谁会是下一个领跑者?如今,有一个新晋“种子选手”,是安徽!

“进击的安徽”

357.7亿人次!这是自开播以来,截至2021年10月,“精品安徽、皖美制造”在央视平台上的总浏览人次。

为什么吸引人?一篇由专业证券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进击的安徽》,为寻找答案提供了注脚。该报告详细梳理了安徽在先进制造业上的布局,“硬核”表现让人吃惊。

安徽在新型显示、芯片、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以及未来产业量子通信上“埋头干大事”,树立起了一系列“高光”的产业地标:

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的科大讯飞,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一的华米科技,撬动全球存储器市场格局的长鑫,自主造车新势力的标杆品牌蔚来,合肥高新区的“量子大道”……

这些现象级产业地标,共同构筑起安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的产业形象。

“十三五”以来,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3位,长三角第1位。硬核制造,带动的是安徽经济整体提升,能级之变前所未有,2021年经济总量将突破4万亿元,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台阶。

安徽作为后发型省份,制造业能有今天的硬核表现,政策体系是一个关键驱动力。

经济数据很硬,但推动发展的政策却是“软硬结合”的新打法。

一套组合拳

说起安徽今天制造业的硬核表现,就不能不提先后两次召开的“万人大会”。

第一次是2017年5月。安徽召開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制造强省建设“万人大会”,会议以视频形式开到了乡镇一级。安徽是全国首个召开制造强省大会的省份。

第二次是2021年4月,安徽召开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表彰暨推进“十四五”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万人大会,安徽出台了“民营经济25条”,也是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的省份。

“十三五”以来,安徽围绕推动制造业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从新型显示到集成电路,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再到智能机器人等,每一条都打在产业发展的靶心上。

安徽作为后发型省份,制造业能有今天的硬核表现,政策体系是一个关键驱动力。

在安徽“一主两翼”的政策引导体系中,资金投入是关键。据测算,2017-2020年,安徽省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4.6亿元,带动市县财政投入151亿元、社会投资超1.15万亿元,对社会资本撬动达到1:47。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安徽制造业营商环境排名居全国第7位,其中“政策”项排名居全国第2位。我们今天看到的安徽主导产业,探究其发展,都能找到一条政策推动的连续过程。

作为现代工业产业链最长,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安徽决策者的视野。面对百亿投资,安徽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按照“富规划、穷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滚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根基。

如今,安徽汽车产量达到百万量级,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十分之一。迈入智能网联时代,当很多地区还在寻找突破口时,安徽依托优势抢抓风口,打造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强磁场”,第一个确立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

做“链”的秘诀

在安徽制造业的政策体系中,除了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还有一个常被人提起的做法,就是“链长制”。

在安徽,围绕一个产业链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已在全省逐步推开。在省级层面,十大新兴产业分别由省“四套班子”领导牵头一个产业,由省领导顶格推进,统筹固链、强链、延链、补链的各项工作。

实际上,安徽制造业的产业链蝶变,值得特别关注。从一粒砂子到整机,从一个声音到产业生态圈,堪称近年来安徽做链的“教科书式模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就成为“轻工大省”,经过十多年努力,合肥白色家电产量超过青岛、顺德,跃居全国第一,引起周边省份强烈关注。在湖北省“两会”上,时任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发问,“现在全国的白色家电中心不在武汉,也不在北上广深,而是在合肥,为什么?”曾登上了媒体头条。

但不可否认的是,家电产业却面临“缺屏少芯”的瓶颈,京东方“一块屏幕”的落户,如同一颗石子落入水中,激起了产业裂变的冲击波。

经过连续十多年的打造,合肥新型显示形成了“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的产业链条,通过“龙头+配套”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

沿着显示屏产业链不断延伸,也带动了安徽芯片产业的无中生有。“屏-芯-端”合力,构成了国内产业链条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地,代表中国参与全球显示面板产业竞争,推动合肥建设“新型显示之都”。

做链,除了政府的支持,更要有一批耐得住“沉默长跑”的企业家。

20多年前,中科大博士刘庆峰坚持留在合肥做语音技术研究,拒绝了微软研究院的奖学金;20年后,微软少了一个工程师,而中国多了一个尖端的人工智能平台。

在线上线下1200多万人参加的1024开发者大会上,刘庆峰饱含深情地说:“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含苞待放;只有经历一个又一个寒冬,才能持续地怒放。在这里,我们听见了人工智能花开的声音。”

如今,在中国声谷的产业生态圈上,已汇聚超过千家企业,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

“跳下水与企业一起游泳”

“押宝”京东方、千亿资金“投注”长鑫存储、“接盘”蔚来汽车,对于发生在安徽的这些经典“战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屡屡刷屏,不需再过多赘述。

透过一连串在外界看来的“神操作”,背后的实质是安徽在产业发展上的打法、手法、步法都在改变,特别是围绕资本助力的操盘。

具体来说,不管是合肥,还是滁州、六安的多个项目,以及省级层面的产业投资,都是围绕“有没有钱投”“跟不跟投”“会不会投”“能不能投”“敢不敢投”等问题展开。

其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就是“政府跳下水与企业一起游泳”。

对于制造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来说,初期往往会面临方向不明确,缺乏资金等问题的困扰,这时,政府创新型的支持,给了企业极大的信心。

2019年,蔚来汽车遭遇极限压力测试,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刻,合肥市政府伸出援手,注资70亿,同时联合6家銀行授信超百亿。在双方签约仪式上,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深有感慨地说,“合肥雪中送炭,让蔚来走出了ICU,恢复了健康!”

蔚来汽车将生产基地落在了合肥,不仅仅只是一笔可观的投资收益,更大意义在于带动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事实上,合肥市政府在产投中挣的钱,都像滚雪球一样,用于满足后续制造业滚动发展的需求。

政府的产业投资,在外界看来是一种魄力,其实更值得探究的是思维和打法的创新。以合肥为例,做强国资平台—快速反应—详细尽职调查—果断作出决策—注入引导资金—社会资本跟进—政府资金适时退出—再投入新项目,这一整套流程再造的背后,就是“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用平台的思维成事”。

今年6月开始,安徽启动“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用好资本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里,嗅到未来的气息

今天的安徽,制造业不仅有数量,更已形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产品。

一个数字常被人津津乐道: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安徽制造”。2020年,联宝集团营收破千亿,不仅创造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合肥速度”,同时也支撑了安徽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

安徽规划的十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排在第一位,在“十四五”时期有望成为安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树立安徽产业形象提升的“门户担当”。

“打造量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未来产业部署中的这句话,引起了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

生物制造、先进核能、下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新型显示、6G网络技术、深空探测、类脑科学、质子医疗装备等制造业的前沿产业,都已经列入了安徽制造业的发展名录中,有的将要打造成“国之重器”。正是因为对前沿产业的规划,让一位来安徽考察的投资人说,安徽在新兴产业上的超前布局,让人嗅到了未来的气息。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稳定制造业比重,围绕30%的比重线,多个经济大省摩拳擦掌开始新一轮竞争。在这个赛道上,“谁是下一个领跑者?”

如今,安徽也是制造强省赛场上的“种子选手”之一。

从安徽制造强省本身来看,一方面是安徽在制造业发展上积累的硬核实力;另一方面,“科创+产业”是安徽的一张底牌。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制造业结构,安徽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以合肥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示范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在全国城市中保持领先水平。安徽省经信厅厅长牛弩韬概括说:“安徽做强制造业,要用好科创的关键变量,变成制造业的最大增量。”

工业互联网、数字赋能,在为安徽制造业发展装上一颗澎湃的“数字芯”。2020年,安徽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目前,以合力为代表的皖企登云,以奇瑞汽车、海螺集团卡奥斯平台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已经在智能化、数字化上取得扎实成效。

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是安徽制造业发展的必选项,是“十四五”安徽必须抓住的重要风口,必须抢占的关键赛道。

从安徽开放发展来看,长三角一体化让安徽制造业可以借势登高、借船出海,嵌入全球产业链。作为长三角的“新进生”“上进生”,安徽是产业转移综合效益最高的“优势区”。安徽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可以做强制造业长板,有力增强安徽制造业的话语权。

开放也是增强制造业韧性的必由之路,2018年以来,安徽已举办三届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签约项目1752个,投资总额1.8万亿元。

再从最具活力的创新人才来看,安徽制造业生态圈的强磁场,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更有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汇入。“哈佛八剑客”集体落户合肥,一度刷屏朋友圈。如今,更多年轻人用脚投票,选择了安徽作为人生奋斗的舞台。

“有年轻人的城市,才有未来!”省会合肥近十年新增人口191万人,成为近十年来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十三五”期间,安徽的人口流入达到了48万人,全国排名第五。

面对变化,一位在外打拼多年的安徽人饱含深情地说,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外的游子要适时的“告别异乡、回归故乡”,共谋共创发展的新篇章。

这就是硬核制造给安徽带来的改变。

猜你喜欢

硬核合肥安徽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硬核爷爷炼成记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