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化”如何“适老化”

2021-12-07王蕾

中国社会保障 2021年9期
关键词:助餐智慧化新村

■文/王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领着人类社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蒸汽机时代,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电气化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迎来了信息化时代,而第四次技术革命则走进了智慧化时代。“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始迅速智慧化。偏向稳定性生活的老年人发现传统的方式不再一成不变:路上招手叫不到出租车、不太会用扫码支付买东西……“智慧养老”项目为老年人配备了一键呼叫电话、多功能智能腕表,能提供紧急呼叫等智慧化养老服务,但老年人似乎并不买账,很多项目无疾而终。

“跑得快的智慧化”如何适应“走得稳的老年人”?这个议题可以从商品个体、家庭、社区、城市、国家等多维度进行探讨,本文仅对上海曹杨新村街道的案例加以分析。

老得快的工人新村跟得紧的智慧社区

坐落在上海市普陀区的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第一批入住的居民是当年普陀、闸北、长宁各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故曹杨新村有着“劳模村”的美誉。70 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工人不再年轻,如今的曹杨新村街道已经成为上海市老龄化率最高的几个街道之一,60 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7 万人,占比为43.94%,其中80 岁以上老年人口6346 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7.06%。

老年人正在使用一键叫车服务设施。

通过调研发现,尽管上海在社区智慧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曹杨新村街道的老年人的感受度与实效性并不高,存在“三难”:数字设备环境不够“友好”,老年人适应难;应用场景构建不够“人性”,精细化服务难(如老年人居家跌倒后无法移动到一键呼救设备旁);数据集成交互不够,“沉睡型”数据激活难。

为了提升老年人的智慧化服务的感受度与实效性,曹杨新村街道制订了社区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导则,对零散的养老服务智慧化探索进行梳理,规划设计数字“适老圈”的实施路径,建构“1+1+X”数据网络体系,打造五大数字养老服务应用场景。

“1+1+X”数据网络体系是指由一个基础数据库、一个运管中枢平台和X多元感知方式构成的数据网络体系。一个基础数据库是指做大养老基础数据库,除整合政府内部已有数据外,还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产品提供商、养老护理员等主体的数据,使供需双方的真实数据整合到一起,为产品开发、服务提质、政策改进提供支撑。一个运营中枢平台是指升级“一网统管”养老服务模块,在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实时监测功能基础上,聚焦数据使用需求的收集、梳理、汇总、输出,与大数据中心联动,激活各部门“沉睡”数据,实现数据精准交互使用。X 多元感知方式是指强化使用网络、蓝牙等抓取、筛选和使用数据,让老年人体验“无感”的过程、“有感”的服务。

五大数字养老服务应用场景是指数字助餐、数字出行、数字运动、数字康养与数字居家伴护。数字助餐是指结合敬老卡推出“益卡通”服务和“曹实惠”支付平台,提供网上支付订餐和支付优惠服务,利用刷脸支付与“智慧”餐盘系统提升社区助餐支付的便捷性,“智慧”餐盘系统还可以通过记录、分析老年人用餐习惯进行营养管理。数字出行是指利用申城出行的“智慧一键叫车屏”,通过刷脸或输入手机号轻松实现叫车服务,系统还可以根据街道提供的白名单(老年人、特殊残疾人等),自动优先派单,对于有轮椅需求的用户还会优先安排无障碍车。曹杨新村街道首批布点10 处“刷脸叫车”点位,计划还将布点20 处。数字运动是指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百姓健身房,通过智能化收集老年人运动数据,加上体质监测数据,为老年人量身定制健康运动方案。数字康养是指结合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等数据,对失能失智老年人进行提前干预与事后照护。数字居家伴护是指通过依托智能音箱推出集紧急呼叫功能、实时通话功能、语音播报功能、数据收集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箱”伴项目——“曹杨精灵”。老年人通过呼唤“曹杨精灵”即可方便快捷地与居委会干部实时通话寻求帮助;只需念出关键词就能听新闻播报与社区咨询;“曹杨精灵”还可以与老年人进行风趣幽默的聊天,记录老年人使用情况,实现打卡功能。

通过上述措施,曹杨新村街道贯彻以人为本,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应用为要,努力实现“智慧化”的“适老化”:让数字化“隐形”,即视觉触觉上更加“无感”;让便捷性“显形”,即运用体验上更加“有感”。着力构建数字“适老圈”,让老年人更好地拥抱“E时代”。

迎面而来的挑战不可阻挡的趋势

曹杨新村街道案例是智慧养老在社区层面的前沿尝试,代表着在社区层面智慧养老的实践从不切实际的热炒阶段后的低谷逐步向沉淀积累、真实应用阶段迈进的发展趋势:曹杨新村街道总结出的“三难”准确地涵盖了主要的智慧养老误区,特别是助餐的刷脸支付、出行的刷脸约车、居家的“曹杨精灵”,通过刷脸、语音控制等更加便捷易操作的方式是解决老年人操作能力、提升体验的进一步尝试;“一网统管”的养老基础数据库与运管中枢平台的建设则是努力解决融合问题的重要一环。

但是,曹杨新村街道的新尝试在政策执行与落实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智慧养老”项目虽然有定位助餐、助行、康养等主要需求,但是项目定位仍然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数字运动项目目标是收集老年人运动数据与体质监测数据,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符合实际的健康运动方案,这一目标与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契合需要进一步考证。数字康养项目通过整合长护险等数据提供提前干预与事后照护的构想,是解决老年人照护需求的重要服务内容,尚需进一步落实。助餐中的智慧化不仅要在支付环节开展,还需要进一步连接老年人的营养管理。助行中的智慧化不仅需要满足出行时的便捷,还要考虑返程的叫车便捷,否则对老年人来说,刷脸约车没有比传统电话约车更方便。

第二,虽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控制技术降低了用户界面的操作难度,但老年人是否能够接受并形成使用习惯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到社区助餐点就餐的大多为健康老年人,刷脸支付与现金支付、微信支付、敬老卡支付没有根本性优势;而对于助餐需求更高的失能老人来说,到社区助餐点就餐比较困难,需要上门服务,而刷脸支付目前只应用于助餐点。“曹杨精灵”的紧急求救、陪伴聊天等功能对于失能老年人来说非常有用,但对于健康老年人来说,线下的社交网络更加重要,而“曹杨精灵”需要全时通电联网才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因此电费、网费成本,以及实时采集语音信息的隐私等问题都可能制约实际的使用率。

第三,目前多数“智慧养老”项目都是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当项目开始收费时老年人是否能够接受并继续使用是一个未知数。“智慧养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自负盈亏,因此如何让老年人愿意在能力范围内支付部分费用非常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智慧养老”产品及项目针对老年人的“痛点需求”,提供实效性高的服务,让老年人认可、接受、愿意付费。

尽管“智慧养老”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智慧化”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养老领域解决人才短缺、服务短缺问题的重要技术性手段之一,因此只有大力推动“智慧化”的“适老化”,才可以解决目前“智慧养老”“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智慧化”与“适老化”发展速度上的“快慢矛盾”在不同代际老年人、不同技术背景下还会衍生出不同特点,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沉淀积累,才能迎来“智慧养老”的真实应用阶段。■

猜你喜欢

助餐智慧化新村
江苏 无锡 “锡心香伴”呵护长者“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中国画《林涧·新村》
余杭:养老助餐服务成为浙江样板
福州茶园街道创办养老助餐食堂
北京:出台意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工作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分析
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探索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