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研究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语言学英语专业理论

刘 文 英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20)

英语语言学是一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乃至语言有科学的认识,对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和记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然而,大部分英语专业师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并不高,突出表现在课本内容枯燥难懂,教学模式传统老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学价值和成效模糊不清[1]。长此以往,广大师生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排斥和反感愈演愈烈,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颇受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从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理论从多维视角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

一、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匮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英语语言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理论晦涩难懂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然而,很多院校英语专业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也不是精挑细选。很多不是英语语言学方向出身的教师被“赶鸭子上架”。教师自身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发展都没有很好的掌握,对学生的引导更是停留在“现学现卖”的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难免对课程理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难以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很难让学生领略到语言学理论的广博高深。同时,由于缺乏专业性,更缺乏对语言学理论和实践长时间系统的研究,教师对学科的前沿性把握不足,更枉谈更新语言学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就使教学过程永远简单地停留在对基础理论的枯燥记忆和背诵中,以至于学生不仅记忆效果不佳,将理论应用到现实语言世界的过程中也是不得其法,英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一直停留在“教”“学”不精的恶性循环中。

(二)课时安排不足,难以形成体系

很多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在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方面逐年递减,从最初的贯穿大三的两学期,每学期64课时,缩减至开课两学期,每学期32课时,再浓缩至开课一学期,每学期32课时,导致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课时仅为最初的四分之一。作为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英语语言学课程虽不像英美文学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也囊括着数百年来各国语言学家语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蕴含丰富的分支和流派,且术语繁多,句型复杂,寓意深远。以《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这本教材为例,全书包含12个章节,前六个章节重点介绍了英语语言学的基本入门概况和包含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六个分支。后六个章节涵盖了语言的历史变化以及语言和社会、心理、思维等的关系。随着课时的缩减,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要么挑选课程中的一部分章节进行详细讲解,要么对每一个章节泛泛而谈,点到即止。抑或见木不见林,抑或流于表面。教师很难实现对这门课程的精彩讲述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学生也很难对英语语言学的理论全貌融会贯通。

(三)教学目标模糊,缺乏动机引导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三年级的课程学习中一接触到《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汉翻译》等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时,普遍感觉到比低年级的课程更具知识多样性和理论复杂性,也更有学习压力。同时,《英语语言学课程》表面上看来不具备《英美文学课程》的趣味性,也与《英汉翻译》课程的实用性有所差异。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时常碰到学生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要学英语语言学?”“学英语语言学有什么实际用处?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帮助?”尤其在出现学习倦怠或感到困难时,学生又再次否定英语语言学课程的实用性和学习价值。产生这些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英语语言学课程对英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用性没有进行专门的引导和梳理。教学目标一旦模糊,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学习兴趣明显下降,最终“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都会不理想。

(四)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效果欠佳

传统语言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理论和抽象,教师讲解内容时紧扣教材,照本宣科,仅注重语法和翻译等词句表面的理解,脱离现实语言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造成学生对教材对语言学理论的片面解读,难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同时,“不少高校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中一直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模式,忽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整个课堂模式缺乏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引导和安排,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沉闷,以致教学效果欠佳。

二、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模式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投入

学习投入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或投身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不畏惧挫折和挑战[3]。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刚接触英语语言学课程时对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价值茫无头绪。因此,在第一堂课做好课程目标的讨论和建设尤为重要。教学目标的厘定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和学习的意愿,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习投入和情感投入,从而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启用翻转课堂,缓解课时压力

为了解决课时渐少的困境,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可以摒弃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参照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课前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课件、视频或 PPT 等进行重要知识理论的学习[4]。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对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在线下课堂环境中,教师主要和学生就观看课件或PPT等产生的疑点和难点展开讨论,并进行深层次知识的剖析。另外,也可以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章节练习,学生完成后可以将章节练习答案发布给老师,同时鼓励学生在微信平台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提出问题,探讨以便深化和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中英语语音的分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中下载相关视频或自己录制视频来讲解英语语音中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分类方法和具体发音特征。相较于课堂教学,利用视频录制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看清楚和听清楚正确的发音动作和口形,纠正以往错误的发音习惯。课后教师可以参照学生容易发错的音以绕口令的形式设计一份发音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反复练习,并将自己练习好的作业录制一份视频发给老师或发到微信群,以观察成效和便于指导。

(三)理论结合现实,升华教学意义

基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通常会感受到情感上的不适。而英语语言学理论和深奥的学习内容更易加重学习者倦怠和焦虑的情绪。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将枯燥深奥的理论与现实语言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在一起,使“高大上”的语言学课堂真正地接地气,更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有效互动。例如在学习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中开放词类和封闭词类这一知识点中,可以鼓励学生列举近期出现的新词,同样,在学习派生词素和曲折词素这一对概念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时俱进的派生词或曲折词作为例子。例如,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普及,类似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mpoverished 等表示扶贫和贫困的词汇可以用派生和曲折的概念加以分析。targeted 包含两个词素,自由词素target和曲折词素 -ed;alleviation 包含两个词素,自由词素alleviate 和 派生词素-tion;而impoverished 一词即具有派生前缀-im,又具备曲折后缀-ed。这样,既能让全体师生产生共鸣,也能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培养文化认同。

本文总结和梳理了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当然,在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学资源中,针对学生的盲目性和不自觉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评估,甚至在找不到合适的资料时进行微课的录制,最终提高英语语言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语言学英语专业理论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我国当代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