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迁移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2021-12-07胡金光王天马
胡金光,王天马
(1.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2.华北电力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学院,北京 102206)
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回信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其主要内容表达了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来华留学生自身的收获与发展;二是中国政府和大学的治理作用;三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信内容从留学生个体、中国和世界三个视角展现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作用。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指出:“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回信再次强调了来华留学生把对中国的观察和了解、想法和体会向世界传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以习近平主席给来华留学生的回信内容为启发,分析和研究如何认识与评价我国的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和来华留学生培养的作用。本文认为,应该站在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知识迁移的范式来理解我国的来华留学教育事业。
一、文献梳理:留学教育的多重视角
早在民国期间,如何评价留学教育曾在知识界和民间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胡适在《非留学篇》中提出“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他认为留学只是一种手段和过渡,不能把留学本身当作目的,留学的作用和意义是“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从而就不用再出国留学。民国时期独立评论派的诸多成员虽然早年都曾留学海外,但内部以傅斯年为代表赞成留学教育,以蒋廷黻为代表反对留学教育。“傅斯年等人从学习西方文化和治学方法层面赞成外派留学以实现他山攻玉之目的。而蒋廷黻、胡适和任鸿隽等人则理性地认识到留学教育在花费巨额资金、制约国内大学发展和导致本国文化衰退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主张取缔现行的留学教育”。[1]有些留学生不顾国家兴亡,把留学活动当作一种后科举时代的身份象征,一味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社会各界由于不满留学生的社会形象进而引起留学教育产生了诸多争议,“批评留学中的乱象、反思制度弊端、思考留学的利弊宗旨及其与国家前途的关系”。[2]面对留学活动被民间社会和保守派诟病的局面,《近代中国留学史》作者舒新城提出“无留学生,中国的新教育与新文化决不止有今日”[3],他认为留学教育和留学生为中国的教育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舒新城对留学教育的评价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研究范式,被有些学者称为“为海外取经重新定位”,“而且也成为日后书写中国留学教育史的基本典范或模式。”[4]李雪涛认为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绝不仅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从全球史的视角来看,它是全球化以来知识迁移的必然结果。全球史研究强调去中心主义、强调互动,使我们获得另外一种看待留学史的方式。”[5]
还有学者研究了国外发展留学教育和吸引留学生的政策及其理解模式。美国高校在不同的阶段接收国际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模式,“萌芽期的国际学生接收政策侧重于加强国际理解,促进知识文化交流的理念模式;发展期的国际学生接收政策开始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用对外教育援助进行文化输出,扩大世界影响力;成长期和动荡期的国际学生接收政策侧重于吸引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保持美国领跑世界的霸主地位,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利益。”[6]针对我国的留日学生,国内学者大多是从他们对国家的革命运动和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去评价,而日本国内学界则“分析他们的留日生活及其与日本社会的关系,评介他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等”[7],体现的是文化交流的视角。日本国内甚至通过中国留日学生的比较和借鉴加以反思日本文明。
现有文献理解留学教育的视角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从留学生个体出发,分析留学教育对个体的作用和意义。留学生通过留学活动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促进了个体的进步和发展。第二,从国家社会出发,分析留学教育和留学生对国家进步和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包括对国家社会的教育、人才、文化、经济发展等的作用。第三,从知识迁移的视角出发,把留学教育看成是知识在个体之间、国家之间和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互动。前两种理解范式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把留学教育活动纳入先进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的框架内,带有一定的目的论。二是从个人或国家等主体视角去评价留学教育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知识迁移的范式则把留学学习的客观对象—知识当作本体。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知识的迁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不分大小,民族不分优劣,也没有中心与边缘、先进与落后之分,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具有自己的传统知识、地方知识和民族知识。从留学教育对知识的迁移和流动的视角去评价留学教育活动,则规避了目的论和主观性的嫌疑。
二、理解来华留学教育的三种范式
新中国第一批来华留学生是来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33名交换生。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根据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2019年全年在华国际学生已经突破50万人。”[8]推动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快速发展的动力有很多。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外交人才和外交互惠对等的需要开启了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篇章。伴随着援建非洲坦赞铁路,培养铁路技术和运营人才的需要使我国开始接受非洲留学生。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和加入全球化,为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开放交流的外部环境。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为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教育自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在政策背后是国家最高决策层、教育行政部门、大学等对来华留学教育不同的理解范式。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来华留学教育还必须要考虑来自民间社会的评价和舆论。因此,为了理解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整体形势和历史作用,有必要梳理一下当前存在的主要几种理解来华留学教育的范式。
(一)服务外交大局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是当前最主流的理解范式之一,这种理解范式十分注重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政治使命。在政府层面,许多官方文件、领导讲话都强调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对于服务外交大局的重大意义。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则。原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于2016年在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来华留学历来是我国外交工作大局、改革开放事业和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9]教育部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来华留学工作围绕外交大局,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方针,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服务外交大局的理解范式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基本定位上,还具体体现为把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知华、友华、爱华”。高校在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过程中,除基本的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之外,还应注重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感情。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把来华留学生当作“知华派”来培养,“高校公共外交是各地高校针对在校留学生群体,在教育部高教司等职能部门引导下增加留学生对华了解,提升对华好感度的双向交流活动。”[10]
自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来华留学教育一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承担着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历史使命。有学者认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承担着服务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时代使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被赋予了服务国家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为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使命。”[11]2016年,教育部制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用教育合作行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综上所述,自新中国接收第一批东欧国家的交换生开始,到今天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华留学新局面,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一直是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和培养来华留学生的重大使命。
(二)中外人文交流
中外人文交流是一种区别于国家主体间正式外交之外的民间外交形式。“它是与政府间的官方外交相对而言的,又被称为非官方外交、人民外交、‘第二轨道’外交和‘非政府组织’外交等。”[12]由于主体的非官方性和内容形式的非固定性,中外人文交流的范围十分宽泛,包含了文化、体育、旅游、音乐、舞蹈、科技、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中外人文交流的目的在于促进民心相通,侧重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给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强调的“结识了不少朋友”,“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来华留学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与中国青年学子一道在学校里学习和交流,组织和参加各类活动,增进彼此了解和结成良好友谊。淡化国家民族区别,跨越语言文化障碍,中外青年在同属于“人”的概念下促进相互交流和民心相通。中外人文交流的理解范式从“人”的视角出发,把“人”作为主体,不分国籍、人种、民族、肤色、语言,把促进世界各国人员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作为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重大意义所在。
(三)培养国际化人才
来华留学生数量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提升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终端产品和成果,是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为世界发展贡献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教育自信和教育实力。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已经步入世界领先水平。我们的大学有自信有实力培养出为世界各国所需和所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理解范式从“人才”的终端产品出发,把来华留学生的发展、能力和贡献作为主体。同时强调我国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有吸引世界青年的实力,能够为世界培养和输出合格的国际化青年人才。这种范式把来华留学教育也纳入了先进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的框架,只不过来华留学的生源国处于落后和边缘的一端,而中国则处于先进和中心的另一端。
上述几种理解来华留学教育的范式主要体现在官方和校方。而在民间社会,还有很多对来华留学教育不理解的声音。他们质疑来华留学教育的投入产出和培养质量,对中外学生的教育公平保持怀疑。高校作为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承担者,夹在服务外交大局和民间质疑之间,未来必须要把提质增效作为来华留学教育的新目标。
三、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知识的迁移作用
实际上,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背负着多重历史使命,也必将带来多元化的世界效果。如果我们站在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中心化和强调互动,以知识迁移的范式去理解来华留学教育则将看到另一种不同的画面。来华留学生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每一个来华留学生身上都承载着代表他们国家的地方知识和民族知识,同时来华留学生长时间在华学习,必将有关中国的知识迁移到世界各地。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中国知识的内涵应该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必定是中国本土的、地方的和民族的知识,那些从国外传播进来的或已经具有现代化普遍性质的知识则不包含在内。其次它是来华留学生紧密接触的和能够被切身感受得到的内容。具备以上外延的中国知识应该至少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科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有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3]全球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人类交往、合作与竞争所生发出来的力量,在塑造人类历史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地球的历史。”[14]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知识通过50万来华留学生在世界各地的迁移和流动,必将成为塑造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的力量。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知识首先是具有五千年历史之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等。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对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力。在今天的来华留学生群体中,韩国、越南、蒙古等亚洲国家学生身上依然带有很明显的儒家文化气质。来华留学生大部分生活在校园内,部分外国青年与中国青年成为好朋友,融入中国家庭内部。因此,在理论层面,来华留学生能在汉语教师的汉语和文化课堂上学习到全方面的儒家文化知识和汉语语言知识;在现实层面,来华留学生在与学校教师的互动中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国尊师重教,强调上下秩序,注重纪律性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学校组织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践课堂中能够接触到如中国饮食文化、古代建筑文化等,在中国家庭中能够感受中国的待客之道和家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将带给来华留学生比较、反思本国传统文化的动力。中外不同文化在互动和交流中相得益彰和相互借鉴。
(二)中国教育科技
作为一名知识学习者,来华留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与导师合作投入学术研究,他们日常接触最多的领域是中国的教育和科技。来华留学生通过对大学校园、实验室设备、教室设备的观察和使用能体会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与投入。来华留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和学术研究融入到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和知识管理体系。大学在日常管理和课堂管理中重视纪律性和时间观念令他们感触十分深刻。这些印象对那些毕业以后回到母国从事教育与科技的来华留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能会把在中国大学学习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带回本国。在日常生活中,来华留学生使用中国本土的科技产品,例如华为手机、微信软件等。2017年,“针对‘最希望把中国哪种生活方式带回所在国家’这一问题,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青年留学生各抒己见,投票选出了他们最想带回母国的四种生活方式: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并将其总结为中国‘新四大发明’。”[15]“新四大发明”并不是中国首创,但留学青年的总结充分体现了这些科技力量在中国迸发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活力,他们愿意尝试把中国的科技力量带回母国,这在无形当中就把中国知识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三)中国国情
中国国情知识首先是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境内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及日后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其次是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概况》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关于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以及各高校举办的深入中国各行各业和基层农村的感知中国活动。再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的留学生们说:“你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来华留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也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体制上,中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设有书记和校(院)长两个职位,班级设有支部书记和班长两个班干部。在日常管理中,来华留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国家、政府等关键主体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来华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有很多地方仍然饱受战乱频仍之苦,其人民同时生活在政府、部族、宗教等多重权威下,缺乏统一的最高政治权威。而中国拥有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政府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在华的留学生感触尤为深刻。在校园里,来华留学生遵守大学的抗疫统一指挥和各项规章制度,生命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在社区内,来华留学生和当地居民一样遵守属地管理的防疫政策。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他们都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来华留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生命至上的治理理念,亲身经历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融入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大的留学生们回信中所说,留学生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积极援助其他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比较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赋予抗击新冠疫情不同的政策路径和力量支持。中国抗击疫情的巨大的胜利和经济复苏的活力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气概和精神,“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6]在疫情期间,来华留学生第一次在中国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和学习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效果。
四、结语
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发挥来华留学人员和外籍教师的宣介作用,积极传播中国理念。” 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理念从本质来说都是一种有关中国的知识。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看,留学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迁移的活动。“知识的迁移并非一个国家主动传播、另一个国家完全被动接受的过程。”[5]来华留学生带动其所掌握的中国知识的迁移,是一种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的历史过程。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知识的迁移作用不仅有利于争取国内民间社会的理解,而且也因为减少了主观性和目的性有利于打消国际社会的误解。以知识迁移的范式理解来华留学生教育是落实和推进习近平主席回信中“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的独特路径,有利于增强世界各国青年一起分享中国知识,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