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舞的“非遗”特质及其活态传承

2021-12-07

民族艺林 2021年1期
关键词:乐舞非遗敦煌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保定 0514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们来探析敦煌舞的“非遗”特质,目的就是为了要让世人更加重视这种舞蹈流派的社会价值,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敦煌舞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一、“非遗”视野下的敦煌舞

五千年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孕育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这千千万万的耀眼文化中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传承的根本,它不但凝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标,会发现,外部的圆形轮廓仿佛预示着轮回,永不消逝;内方与外圆相互对应有天圆地方的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图标中间的纹样为最早古陶的纹样之一——鱼纹,隐喻“文”字,来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鱼得水般,包含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之意。图标中央,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为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精神家园。[1]形象地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的特质——民族性、文化性、时代性和传承性。

在众多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还有很多曾经辉煌的文化,它的存在令世人惊叹,令中外文人志士叹为观止,它坐落于古代世界最负盛名的古丝绸之路上,它长达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它的名字叫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历经了十个朝代,时间上下千余年,它像一部史书般记录下了中国特定朝代下的民族文化,它体现着中国部分古代舞蹈的风貌,特别是我国古代西部舞蹈的风貌特征。敦煌壁画时间跨度大,每个时期各具特色,艺术形象丰富,风格特征鲜明,老一辈的艺术家,经过长达数十年的驻扎与采风,通过观察和模仿,不断地将壁画上的舞姿形象进行活态化的转换,找出了壁画中的共性,差异中的统一,复杂中的规律,经过反复提炼与实践,从而创立了独特的古典舞蹈流派——敦煌舞。

在特殊的历史溯源背景下,敦煌舞的“身世”错综复杂,其多元融合下的民族性、底蕴深厚的文化性、跨时空记载的时代性以及独特的传承性决定了敦煌舞蹈饱含的“非遗”特质,相反,其独特的“非遗”特质对这一舞蹈流派的本体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并且深深地推动着敦煌舞蹈活态传承的持续发展。

二、敦煌舞的“非遗”特性

(一)凸显民族性

敦煌舞依据敦煌壁画为素材,特殊的历史经历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敦煌舞的风格多样化,舞姿本身在保留了本地乐舞风格特征的基调上,又反映出西域各少数民族乐舞特征和中原地区传统乐舞特征的交织,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特性。

1.中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追溯于公元前3000 年,中国文明在其诞生之始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把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文化链接起来,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历史格局。其间,乐舞文化成为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尼泊尔、波斯、希腊、罗马等国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敦煌舞姿融合很多外国的文化,如光脚而舞的印度的天竺舞和尼泊尔的民间舞蹈,都给予了敦煌舞蹈一定的滋养。

2.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多元融合。横贯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带动了中外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起、社会动荡、民族大迁徙时期,中原与西域的乐舞文化交流更是频繁,汉民族与西域突厥、回鹘、吐蕃、龟兹等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各种文化相互影响与合流。[2]西域的“胡腾胡旋”盛行中原,而中原的绿腰也在西域常演不衰。

敦煌所处之地从古至今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长期以来各民族在这里劳作、生活,共同创造着古代敦煌的灿烂文化。不同民族共生于敦煌地区,虽然利益冲突时有,但仍能和谐共处,形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同一片天地进行着多种宗教、文化、艺术的交融。例如敦煌舞中常有的弹指、移颈的动作,就是吸收了西域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因此,敦煌舞被定位为具有西部风格特色的中国古典舞。

(二)蕴含文化性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重镇,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各国文化、经济、宗教和政治交汇融合的重要之地,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的中国,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而在中国、印度、希腊这些文化体系中,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则作为唯一的回流的地方,由此可见,敦煌艺术文化在东西方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敦煌地区既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驻扎地,更是中国内陆与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地带。

1.地域文化的融合。金秋教授在《敦煌舞的文化传播》中指出,敦煌舞文化传播经历了五次高峰,即汉晋时期、唐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当代社会。[5]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传播,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碰撞出了新的乐舞品种“西凉乐”,最终由舞蹈家们以具有中原、当地民间和西域三种结合特点为西凉乐主要风格,以汉文化为主,融合西域特色,突显中华民族特性,[4]将敦煌舞从壁画中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呈现于世人面前。

2.宗教文化的碰撞。印度的佛教文化随丝绸之路传入敦煌地区,从而留下了惊世的文化艺术。这些艺术承袭了佛教艺术的犍陀罗艺术和摩陀罗艺术,从“合掌式”“莲花式”等基本手姿的变幻以及各种菩萨、飞天等风格形象的存在,无一不体现了敦煌舞蹈带有的佛教色彩。然而,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发展,敦煌艺术也会随之不断地变化,故而,敦煌舞蹈在佛教的影响下,又融合了中原的儒家、道家思想,后期的飞天形象由赤裸上身逐渐开始穿上了衣服,深化到舞台上的形象端庄、含蓄,眼神温婉、柔和,尤其是女性形象,仿佛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体现得淋漓尽致(金刚等男子形象的角色除外)。与此同时又体现出敦煌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包容性。遂形成了敦煌独特的文化艺术,使敦煌乐舞成为连接丝绸之路上各国情感的一条纽带。

(三)彰显时代性

1.凝结历史。敦煌壁画如史书般地保留了不同时期别具风格的乐舞艺术,其中舞姿万千、形态各异,从伎乐天形象中的慈悲的菩萨、漫天飞舞的女神、反弹琵琶伎乐,到世俗乐舞的宫廷小袖、百戏杂耍等等。在数千年的继承和演变中,敦煌舞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沿袭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风貌,“S”形舞姿、出胯移肋将壁画上的舞姿形象鲜活地用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故此,敦煌舞的优越性也凸显而出。它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并且这种依据是以图案的形式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眼前的,在灵动的舞姿背后蕴含着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国家、民族、地域等的个性与共性特征,令敦煌舞蹈别具一格。

2.顺应现代。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敦煌舞对经典艺术的深度挖掘与重塑显得尤为重要。敦煌乐舞艺术以人为载体深入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完美结合在一起,将现代人的审美与思想融入于舞蹈中,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着超越与突破。敦煌舞基于现代的审美设计手段,使静止在壁画上的舞姿更加生动灵活地展现在舞台上,赋予更多现代人肢体运动的规律与路线,以现代化的视角展现出敦煌传统文化艺术内涵,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敦煌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也大大加快了敦煌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提高。

三、敦煌舞的活态传承

被收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相对程式化,由一定的群体代代相传,具有活态传承的特性。而敦煌舞具有突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展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这些“非遗”的特性,唯独缺少了代代相传、活态传承的特性。那是因为今之“敦煌舞”非昔之“敦煌舞”,它是断代的艺术,是由艺术家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对敦煌壁画进行的重建和创新。

除了前面说的敦煌舞所包括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这些都一一通过敦煌舞蹈的本体姿态呈现出来,即出胯冲身、多棱多弯等。敦煌舞蹈包含着中原韵味,又具有异域风情,还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共同构成了敦煌舞流派的艺术价值。自从《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经典的敦煌舞蹈作品被搬上舞台,也掀起了一股敦煌浪潮,但热浪过后,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怎么才能让敦煌舞经久不衰,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呢?

(一)培养人才的质与量

目前开设敦煌舞课程的院校有西北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河西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几所高校,而设置敦煌舞学士和硕士点培养的高校就仅有西北民族大学。培养专业的敦煌舞蹈人才极为重要,而从事敦煌舞专业教学的教师和教材的规范性则是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为敦煌舞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前辈们已经为我们铺垫出了康庄大道,我们不仅要走下去,还更应该满怀着将敦煌舞继续传承下去的决心和肩负起敦煌舞发展的重任,更好地走下去。

(二)提升作品的质与量

近些年来,通过不同的媒介让广大观众欣赏到了许多敦煌舞的作品,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出现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步步生莲》等经典舞剧,还有《妙音反弹》《千手观音》等经典剧目,也为广大民众熟知,但较之其他舞种,敦煌舞剧目的数量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这不得不引起敦煌舞艺术工作者的重视。怎么去编创敦煌舞作品,并且创作出高质量的敦煌舞作品值得我们思考。

(三)普及范围的质与量

敦煌舞热潮不断席卷而来,这种热潮的背后是理性的文化传播,还是追星般的热捧?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打着普及敦煌舞的头衔,实际是牟利揽财的行为,仅仅学了几天的敦煌舞或者是扒了“敦煌舞教程”就美其名曰自己是科班出身,招摇过市。普及敦煌舞是好事,但我们应方法得当,并且把握尺度。一方面,可以借鉴中国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等其他舞种的考级模式,将规范的敦煌舞教程通过难易分级学习及考核,培训社会非职业教育传播到更广大的人群中,抑或年龄更小的孩子中去,使敦煌舞的生命力更加持久有序。另一方面,可以编排出适合大众表演的敦煌舞的普及教材或小品,推广到老百姓中,也可以为“百年不变,老调常弹”的广场舞增添新的血液,把敦煌舞之美带给更多的人。

当然,以上两个方面都是需要敦煌舞专业的专门人才来实施完成,这就要求敦煌舞专业人才不能只将敦煌舞停留在课堂中,止步于舞台上,而是需要走出去、走下去,到人民群众中,把系统的、规范的敦煌舞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体味敦煌舞的独特气质。

四、结语

一个民族的舞蹈审美意识,既有比较稳定的传承性,又有由于时代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产生的各自不同的变异性。敦煌舞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舞蹈艺术品种,说它老是因为它承载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说它年轻则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经过不同艺术家的再创造和传播使得它带有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敦煌舞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属于古典,又属于现代。[5]敦煌舞经历了“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过程,“非遗”特质是敦煌舞复建的立足之本,复建和发展这一舞蹈形式既要把握传统文化的根,也要抓住当今文化的魂。敦煌舞流派的形成,其实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整理的过程,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的生命力量,也启迪我们对于舞蹈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多的指导。

猜你喜欢

乐舞非遗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龟兹乐舞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论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及作用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