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牧马人》的审美意识解读

2021-12-07

民族艺林 2021年1期
关键词:牧马人个体人生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4)

1982 年的影片《牧马人》探讨了个体在国家政治运动中的生存危机。个体在水深火热的家国命运中浮沉,在偶然的遭际下痛并快乐着。这种痛与快乐的审美意识表达,通过许灵均这一生命个体,展现出特定时代特定人物对命运的反抗与皈依,并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剧本与影片相得益彰,命运意识与哲学反思意味极重,隐隐透露出当时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生存意志的飘摇和对不可知际遇的自适应。这种痛与快乐的审美意识表达,传递出人的巨大能量,诠释人如何能战胜自己,又如何顺应大趋势,情感张力十足,带给观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验,还揭示了人们在苦难面前相互扶持的亲密情愫,以及这种情愫所带来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引领人们走出困境、迈向光明。

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彰显

《牧马人》由谢晋导演,影片讲述了一名因出身问题被错划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许灵均牧马草原,在获得平反后,拒绝留美父亲出国请求的故事。辽阔平坦的草原、艳阳照耀的北京、蒙古特色长调吟唱古老的民谣、演员们讨喜的演技,以及导演富有魅力的镜头语言,是这部影片当时社会反响极广的诸多因素。

截至目前,评论者从各个角度解析过影片艺术审美影响力的根源,有人认为影片探讨和思考了城乡关系,有人归结为其意识形态话语,还有人将其叙事看作对社会历史的批判。因为其审美艺术魅力及表现技巧的多样性,《牧马人》将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留有深刻印记。但我认为,谢晋的电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其记录了个体生活的浮沉,并置于广阔深邃之审美意识话语中。

《牧马人》奏响了个体生命意识最波澜壮阔的主旋律,个体生命意识与国家集体意志的剧烈碰撞,擦出多么惊心动魄的火花与惊叹,从而使影片《牧马人》折射出时代特有之生命色彩,进而激发起置身其间的我们无穷的遐思,以及对传统命运观念的再体悟再反思之意蕴。影片在重塑生活的同时,也赋予了生命生存再出发的勇气,这是这部影片的哲学式的一个妙喻。

痛苦和快乐本是人的两种基本情绪,可以说我们终其一生在这两极中循环往复,有时极度的痛苦孕育着极大的快乐,而快乐又会转化为痛苦。《牧马人》以娴熟的手法既表现了生之绝望,也表现了生之喜悦,正是在这巨大的鸿沟之间,使我们艺术地重温了真实生活的甘苦滋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工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全面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957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一批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他们被下放劳动改造,大多数遭受长达20 年的歧视和迫害,尤其是在1966 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猛烈攻击。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他们绝大多数都得到了平反。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三次出国热。

这是《牧马人》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个体命运和国家命运的交织呈现,国家的苦难史与个人的苦难史重叠成一幅生动的奋斗挣扎生活命运图景。在精神和物质双重枷锁下,被错划为右派苦苦挣扎的许灵均,走过那黎明前的黑暗,未尝不是一种蜕蛹化蝶式的升华,理想信念在困境中尤显可贵,从而更能显示出人之为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随着个体生命与家国机制的冲突矛盾转化为命运的不可捉摸,吊诡与困惑一度成为难以摆脱的宿命。人物命运的发展演变也随之变幻莫测、波澜起伏,牵动着观众的心,至此,观众与人物,读者与角色,期待心理层层蓄势,审美意蕴不断升华凸显。

影片结尾水到渠成地昭示着真正属于主人公许灵均心向往之的家人、家庭和祖国成为他最好也是最终的归宿。痛苦与快乐总是如影随形,我欣赏梁启超说的那句话:“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1]我赞同世界是不完美的,唯其不完美才活跃。人类社会也并非是完美的,人们才会为之奋斗不息。我想说,这种奋斗才是人努力生存下去的价值所在。

二、透视苦难的疗救与哲学悖论

首先,童年的苦是无人可亲。关于童年对人生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有精辟的论解,他认为童年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拥有幸福的童年会迎来幸福的人生。那么童年的苦难呢?我信服佛陀所说:人生皆苦。佛学大师堪布索达吉由此著书,书名为《苦才是人生》,抛开佛教奥义单从人性上说,童年的苦难有可能成就苦难的人生,小部分人能获得幸福的人生仅是从早期经历里汲取了正向(积极乐观)的滋养。弗洛伊德的一个理论认为,童年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他的理论2018 年被美国五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联合研究,并被部分证实。也就是说童年时被父母忽视对人的一生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疏忽发生在幼年时,其负面影响不会随着年岁增长而消泯或减弱。

童年创伤学说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意义,更是我们深入分析《牧马人》主人公许灵均性格形成的理论依据。中国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胡风在分析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等作品时,提出了“精神奴役创伤”与“主观战斗精神”这两个命题。我们确实可以这样说,路翎的小说创作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的理论是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的。并且与鲁迅先生所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又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回到《牧马人》中许灵均这一角色,和父亲时隔30 年后再次见面,他感到父亲这个称呼的陌生,并在酒店阳台上回想幼时的记忆。那时父亲与母亲感情不和,父亲不满这段封建婚姻从家里搬出去,12 岁的儿子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是请求探望病重的母亲,父亲没去看母亲,不久后便到了美国,母亲在父亲出国后第四天因病离开了人世。许灵均在童年时就遇到了人生最不幸的两件事情——家庭破裂和亲人死亡。这些事情对他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是肯定的,亲情的缺失对他成长的伤害也是肯定的。当再见面时父亲提议父子俩人的关系要向前看,这势必激发他内心深层的反抗,反抗父亲在童年时曾强加给他的亲人离散的痛苦,同时也反抗青少年时期父亲的责任感在亲情中的缺席。

其次,少年的苦是无日可期。从美国父亲带他去消遣的沉闷舞厅躲避出来后,由《人民日报》的报道谈开,许灵均说出对“国”和“家”的关系的理解,父亲则谈外国所讲究的个人荣誉和竞争。父子俩谈到各自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然而不可避免的分歧让他们彼此尴尬地中断。晚上回到酒店房间,俩人继续角力,父亲仍试图说服他出国,质问他20 年忍受那么多痛苦,还剩什么可留恋的?同时追问灵均是不是对他还心怀怨恨,灵均予以否认,他说:“不,完全不是的。”父亲回首这段经历充满痛苦,直白地向灵均吐露内心的想法,以“我的确很想念你,我需要你……”作为回应,许灵均谈起那时候对父爱的奢望,他说“我也想到过你……”当时他被划为右派,就因为他出身资产阶级官僚家庭,因父亲1949 年前逃往美国而被指责。他对老师说他的错是投错了胎,“是出生罪”,言下之意是他没有希望再出来做他喜欢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永无出头之日。

年轻人心心念念的前途,在灵均看来也是没有任何意义,他的人生从这个时间点看过去是无望的,没有翻身的可能,所以画面接着转向他独自一人在马圈的情形,也就是十分有名的象征自杀的套绳的场景,挂在高木架上的绳圈,与他翻身而起一瞬间的决绝的交叉剪辑,配之以急促的鼓点,渲染出他心里所体会到的那般绝境。那时候,他无依无靠,在世上,会关心他,有能力解救他的,只有他的父亲啊!我想至少他是这么认为,也许未必是事实。但父亲在哪儿?尽管他呼喊千遍万遍,也没有人回应,此时身边只有一匹马,陪伴着他,用嚼子蹭蹭他,不希望他死。作为牧马人,这或是他最高的荣誉——对一匹马来说他是重要的,不能死。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何他后来放掉自弃的念头,从而达成了自救。自此,他与自己的生命达成和解,握手言和共同走向下一个路口。

最后,成年的苦是无家可归。在电影《牧马人》中成年的许灵均有三重苦,甚至可以说是四重苦。至少有三重苦跟家庭有关,首先是而立之年仍没成家,直到意外遇见李秀芝,三十多岁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如果说从教师任上被划为右派是灵均的飞来横祸,那么郭谝子将李秀芝就这么突兀兀的送到他屋里应该算得是天降奇缘。郭谝子闯进来不歇口气地问,老许,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我马上给你送来,灵均一句“那你就送来吧”,明显看得出是玩笑话,没想到郭谝子还真把个姑娘送到眼前来,想象得出灵均有多别扭多不自在了吧。

第二和第三重苦是灵均两难选择的苦,如果出国侍奉父亲,必定会跟妻子秀芝分开,因为在他去北京见父亲的头天晚上明确告诉秀芝自己不会出国。如果留在敕勒川上秀芝身边,老父亲便不能顾及,这么多年,过去的事早该过去了,灵均不会记恨父亲,但中国人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传统,不追随父亲出国也是让灵均为难的。

此外,划为右派后直到平反前他一直做着牧马人,按当时的形势想要重新再当人民教师根本不可能。影片从头至尾贯穿着他学习马克思主义,读书看报等内容,暗示他从未放弃过学习,他以一种怎样的毅力坚持学习,就在改变现实面前有多无助。这第四重“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苦也是常人难以下咽的。

三、还原生活中窥视个体命运

许灵均与李秀芝见过第一面的那天晚上,他以喂马为借口外出回来时已是深夜,看见秀芝在床上睡着了,他为她盖上棉被,自己在屋里打地铺。第二天早晨鸡鸣吵醒了秀芝,秀芝见眼前的情景伤心地抽泣,哭声惊动灵均,他以为她想家,拿出20 斤粮票和40 块钱让秀芝回家,秀芝误会他嫌弃自己,灵均连忙否定,无奈之下道出自己是右派分子。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这时候李秀芝应该犹豫徘徊,可是她没有,而是抬头肯定地说:“姓郭的大叔和我说了,他们说,你不是坏人!”灵均惊讶的眼神和涌出泪水的脸部特征,伴随长调的抒情,着意刻画他内心复杂的情愫,这情愫正是在毫无根据被人贬低而无法翻身时遇见被理解被肯定的幸福!

接下来灵均的独白道出他心里所想,他擦两下鼻子,想到自己好像盼着这样一个信任自己的人很久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充满理性的人不会去追求快乐,而只求没有痛苦。当下对灵均来说,所谓幸福原本遥远得无法触及,他怎么可能去奢望呢,但是这个善良女孩的闯入,确实给他带来心灵的慰藉。电影中类似此处种种不是出于角色求取的幸福和快乐零散于各个场景段落里,比如淳朴的草原人民无私扶助、场部政治处代表政府给予平反、父亲想念长子归国寻子,还有一家三口的小圆满,以及学生们对他的爱戴等……这些人性中的闪光点成为灵均生活中的光,照亮他坚持的道路,使他在关键时候作出正确的合乎人物性格命运的人生抉择。

谈到这里,如果要问灵均是否能感到幸福,答案是肯定的。叔本华抱持着这样的观点,即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精神。在劳动中得到锻炼的灵均手脚粗大,并且在精神上是非常充沛的,这样的人必然能了解真正的幸福来自生活的平和及满足。从马圈里那个并没尝透人生苦乐滋味的愣头青,到此时获得幸福的掌舵自我人生的人,灵均作为个体的成长清晰可辨。影片结尾,虽经过父亲一系列的劝说和请求,灵均还是坚定信念回到敕勒川上,回到属于他的生活当中。他终归回到了肯定他、接纳他的地方和人们中间,从更高的意义上看,也是他做回了真实的自我或者说超越了自我。我们可以推断,许灵均如果是幸福的,这幸福的本质是热爱,热爱生命、热爱人生,更源于热爱生活。

前文曾提到佛陀说,人生皆苦。以佛教的超脱观来审视《牧马人》主角许灵均的经历,其实可以总结为——不经逆境怎能见真情?不经风雨如何见彩虹?在灵均破旧贫穷的小屋里,秀芝与他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情感难道不是患难真情吗?彼此间不为外界左右的信任难道会被时间改变吗?每每听到秀芝说“我命好!”“我看出来了,我遇上个好人”,仿佛能看见他们俩四手紧紧交握,而她那句“我把心都扒给他了”,让每个人都为她对灵均的感情动容。电影中许灵均何其不幸!幼年丧母父亲出走,青少年时期因出身打成右派,成年后因身份没法成家。许灵均又何其幸运!与秀芝喜结良缘相互扶持,有一个可爱聪明的儿子,还有一帮维护他们的乡民。是不幸造成了他的幸运?还是幸运解救了他的不幸?

马丁·塞利格曼谈到真实的幸福时提出,经由痛苦与快乐情绪的交替循环,个体在需要、满足条件和生活或生产活动三要素中找寻到通达幸福的平衡状态。换句话说个体的幸福感其实是自我需要的调适、具备或达到所需要的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条件,以及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参与人类活动三者的动态平衡。个体经历成为某种人性考验的内容,借助它我们时时反省,权衡利弊后作出选择,幸运的极少数能逐步成就真实的自我,踏上了尼采以良知之名的呼唤——成为你自己的道路。

女主角李秀芝以其戏剧化的人物弧线深得观众喜爱。与灵均在一起后,她写日记、养鸡养鸭养鸽子,学着栽树、脱土坯、盖院墙,在灵均外出放马的十多天间隔时间,用劳动美化着两人的小日子。在真爱伴侣间,两性互动是彼此成就、各自完善的良性关系。没有彼此消耗,大家同心协力,心往一块儿放,力往一处使。善良的人淳朴地结合,感召了秀芝这个农村姑娘本能的创造力,使她随着婚姻一起成长,慢慢跟上灵均的步伐,与其并肩同行。

我个人在观影中曾几次落下泪来,其间有好几个感动的点,那是联想到似曾相识的情愫所产生的共鸣吧,例如那种面对环境逼迫的无奈导致个体极度委屈的情绪是那么真实,当秀芝说出“我看出来了,我遇上个好人”来肯定许灵均的人品时,感动便全然化作泪水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反思我之所以如此被打动的原因,应该归结为电影生活化的叙事,它将角色塑造与故事情节融合得天衣无缝,在还原生活的真实时运用痛与快乐的意识形态表达,来充实人物弧线和人物性格。

四、结语

总之,《牧马人》通过再现个体生活的主旋律,将观众的情感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将还原了的生活本身的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若没有这些蕴含意识形态的痛与快乐的元素,电影远不会如此出色地完成主题的讲述,也无法如此完整地将主题呈现在银幕上。可以说,影片抓住了生活中痛苦与快乐之间巨大的鸿沟所产生的令观众眩晕的落差感,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将他们拉入中国改革进程划时代的部分,也陷入电影叙事的一片灰蓝和昏黄。

不论观众曾沉浸在敕勒川辽阔的草原上或北京城苏醒的自由意识里,他们随着许灵均境遇的起伏而揪心不已,也为李秀芝的勤劳而由衷赞叹,更为影片呈现的波澜壮阔的过去、获得结果的现在和预示着的未来而喝彩。通过衡量三个面向,以让过去的过去,未来不必像你所想,抓住当下的幸福的逻辑来设计英雄人物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片《牧马人》无疑在审美意识的创造上是极其成功的。而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个体生活的主旋律——痛苦与快乐的循环往复——进行了完美的演绎。

猜你喜欢

牧马人个体人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人生中的某一天
牧马人的心愿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探险队长 DAKOTA CUSTOMS定制版牧马人改装
固特异牧马人将成为塔科马原配胎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