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黄河富宁夏

2021-12-07

民族艺林 2021年1期
关键词:宁夏黄河文化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孕育了举世无双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几千年的历史。亘古不息的黄河,在繁衍炎黄子孙、孕育东方文明的同时,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以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内涵丰厚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黄河文化广纳百川,兼容并包;黄河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作为中华民族母体文化、本源文化,黄河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连接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1]

一、黄河文化在宁夏的渊源

黄河文化,简单地讲,就是黄河流域这一地理空间与人文空间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审美情怀等内涵的综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在宁夏,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史学、宗教、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的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2]

宁夏是黄河流经全域的唯一省区,黄河自青海、甘肃东流,进入宁夏,主干流程800 里,流经中卫、中宁、青铜峡、吴忠、灵武、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惠农11 市县。

黄河,孕育滋养了宁夏“塞上江南”的富庶,造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传奇佳话。

宁夏人类活动始于距今4 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岸边的水洞沟遗址便是见证。新石器时代早期,宁夏黄河岸边就适宜人类活动,约一万年左右的鸽子山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种植的遗迹。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宁夏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开发热潮。秦开发屯垦“新秦中”,西汉设立专司垦殖的典农都尉管理屯垦,在宁夏设置上典农城(今永宁县境内),南典农城(今青铜峡市境内),北典农城(今银川市境内)管理耕作,兴建水利,修成了光禄渠、汉渠等古渠,构建了宁夏平原早期渠系。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在宁夏设高平城、薄骨律城、饮汗城,大量屯田,发展经济,薄骨律城被称作“果园城”,饮汗城被称作“丽子园”。北魏薄骨律镇已经建成著名的“刁公城”,开辟了黄河漕运。北周攻灭南陈,迁徙3 万余人和其他江北及淮南的居民到灵州。因“江左之人尚礼好学”,原本“杂羌戎”之俗的灵州风尚大变,使宁夏平原获得了“塞北江南”的美誉。唐代整修、扩建了汉代旧渠,又新开挖了唐徕渠、七星渠、特进渠等,灌溉农业快速发展。西夏政权建立后,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新开了昊王渠。元代,中央政府派张文谦、郭守敬等人到宁夏,修唐徕、汉延及夏州、灵州、应理州、鸣沙州正渠10 余道,溉田1 万余顷。郭守敬在修复废坏旧渠的同时,创造性地发明了木制闸堰设施,类似现在的闸坝或溢流堰,控制进渠水量,宁夏平原的渠系水利工程技术有了新发展,也增加了灌区面积,粮储为之充实。到清代,宁夏平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地区,宁夏境内有引黄灌溉渠道23 条,构成了近代宁夏平原的水利网络,留下了丰厚的水利遗产,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地面“水利博物馆”。[3]这些与黄河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为黄河文化在宁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涵。

二、黄河文化在宁夏

(一)黄河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宁夏历史文化遗存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黄河上游地区,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是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又是东部华夏民族和西部少数民族相接壤的地区,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正当东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和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华夏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开发技术和传播文明的要地,形成了区域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点,留下了数量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818 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6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 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4 处。其中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宁夏古长城、西夏遗存等享誉国内外。

神奇宁夏富集了黄河文化的诸多精髓,所以,有学者称:“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汇宁夏。”

水洞沟遗址。《宁夏人文旅游》写道:“位于银川市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距银川市19 公里,北与内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积7.8 平方公里。该遗址1923 年由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开始发掘,至今共进行过6 次发掘,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4 万年左右。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我国文物保护的150 处大遗址之一。”是黄河哺育宁夏的文化曙光。

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岩画是历史上游牧民族与贺兰山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不断发生交互关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岩画由北到南分布在贺兰山东麓,全长250 余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南至中卫市胜金关二十多个沟口中,岩画总数4.5 万余幅,包括射猎、放牧、战争、动物、人物、类人首、符号和彩绘岩画等,是我国古代北方西戎、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了古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是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迁徙史、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等方面珍贵的形象资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和中卫大麦地岩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兰口建有一座岩画专题博物馆。

宁夏古长城。宁夏素有地上“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誉,境内现存长城遗迹遍布5 市19 个县市(区)。遗存有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宋壕堑,明代西长城、旧北长城、北长城、陶乐长堤、头道边、二道边、固原内边等,可见墙体1038 公里,辅助设施1225 个,有主墙体、敌台、烽燧、墩台、辅舍、关隘、品字形窖、壕堑、挡马塞等。时间历经战国、秦汉、隋、宋、明等历史时期。建筑形式多样,因地制宜,采用黄土夯筑、砂石混筑、石块垒砌、劈山就险、自然山险、深沟高垒等多种形式。[4]古代长城遗迹是宁夏境内体系最健全、规模最宏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宁夏长城资源占全国长城资源的4.17%。

西夏遗存。以银川西夏陵为代表西夏遗存,是西夏文明的载体。西夏文明体现了11-13 世纪在以贺兰山为地理中心、于黄河河套及河西走廊一带,以党项为主的民族群体,在游牧与农耕文化接触地带以及多民族并存的特定环境下,文化上汲取融合,传承创新,创造出主体上从属于华夏文化,同时又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古老文明。不仅受到7-13 世纪唐宋等中华文明发展的明显影响,也受到辽、金、吐蕃、回鹘等周边民族和政权各种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展现出多民族兼容并存,而又不失创造力的文化特性,在东亚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黄河滋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

2017 年10 月10 日,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引黄古灌区地处黄河上游宁夏平原,始于秦汉屯垦,一直延续到清代,兴建了大清渠和惠农渠,与原有的唐徕渠、汉延渠合称四大渠。清代宁夏引黄灌溉渠道有23 条,灌地二万一千顷,构成了近代宁夏平原的水利网络。现存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东干渠、西干渠,美利渠、羚羊角渠、羚羊寿渠、七星渠、跃进渠14 条古渠,总长度1292 公里,水利遗产丰厚,被称为地面上的“水利博物馆”。[5]

千百年来,宁夏平原享黄河之利,沐黄河之惠,无决口泛滥之患,有引水灌溉之利,“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田园似锦,稻香鱼肥,沿黄两岸湖泊相通、沙水相接、林渠相连、湿地成片,俗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宁夏”。

秦汉之际,宁夏平原呈现出“畜牧为天下饶”“富名遐迩天下”的繁荣景象,隋唐时,已经成为“擅河渠之利,丰稻秫,足鱼盐”的鱼米之乡。唐代诗人韦蟾“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宁夏位于黄河上游,地势平坦,黄河缓缓流淌,犹如母亲一般温柔哺育着宁夏。因为有了黄河,自秦以来,开始发展畜牧业、进而发展农业,有了让其富庶一方的引黄古灌区;对黄河古渠的利用,让宁夏的气候发生变化,植被覆盖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由塞北荒漠变为塞上江南,银川也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征是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具有丰富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是关中农耕文化和塞外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纽带,是一种温和包容的文化。

“水利兴、则国兴”,水利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黄河让宁夏有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的农耕基础。自秦代以来,修筑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昊王渠、惠农渠等沟渠,已经成为宁夏农耕文化历史的标志性符号。

(三)黄河岸边多彩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回族自治区既有漠北边塞的雄奇,又不乏江南水乡的灵秀。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俗,构成了宁夏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968项,其中有1 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花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18 项,如花儿、泥塑、砚台制作技艺、宁夏小曲、秦腔、剪纸、砖雕、二毛皮制作技艺、莲花山青苗水会等。还有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中不得不提的一部分。历史的漫长岁月中,黄河上游虽有大小型木船运行,但因峡谷较多,礁石密布,水流湍急,羊皮筏子逐渐以其轻便、吃水浅等优点成为黄河水道交通的主角。除了摆渡商旅和两岸百姓外,还用于商贸贩运。[6]

宁夏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民间文艺、曲艺杂技等多个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宁夏的戏剧活动从明清时期开始,主要为秦腔的流入与兴起,到清代初期,秦腔在宁夏占据了主要的戏剧舞台,现流传的隆德曲子、固原曲子、盐池曲子、盐池道情、中卫道情、银川道情、眉户等具有地方化的小戏剧种,是根据当时群众的审美情趣,融合当地民歌小调,孕育成长为更贴近人民的戏曲形式。宁夏的音乐以独具地域色彩的“花儿”为代表,起源于明代初期,与甘肃和青海的花儿不同的是,宁夏“花儿”内容广泛,体裁繁多,具有粗犷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和朴实鲜明的民族民俗特点,时代感十分强烈。宁夏的舞蹈主体上以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为主要特征,秧歌、高跷、耍龙、狮舞、旱船等社火一代代传承。宁夏的美术起源于远古时期,以贺兰山岩画的原始图腾为代表,西夏时期表现为对中国禅宗继承及地区性的演变,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石窟、楼阁、宫殿、明长城、董府等建筑艺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故宫博物院织绣馆珍藏的970 余块地毯中,宁夏地毯占到一半。宁夏的民间文艺种类很丰富,流传下来的歌谣有六盘山花儿、固原小调、爬山调、信天游等,主要咏唱黄河纵横交织的河渠。

(四)黄河文化的时代号召——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宁夏是马列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地区。1935 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翻越长征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到达陕北,红军三大主力军在将台堡会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六盘山谱写的辉煌壮丽的革命诗篇。毛泽东写下鼓舞士气的《清平乐·六盘山》。1936 年,盐池县建立了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三区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盐池作为陕甘宁边区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援。同年,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是我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开启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2016 年7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考察时专程来到将台堡革命旧址,提出“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伟大号召,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持续接力、长期坚持。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已融入黄河文化之中,也是中国人民不屈的脊梁。

2016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视察宁夏,给宁夏把脉定向、指路定策,提出了“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闽宁镇,看到20 多年来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他与村民代表座谈,深情地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2018年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大庆时专门题写了“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贺匾,为宁夏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宁夏唯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以来,宁夏通过科学治理、保护、开发利用,黄河走上了一条河流变畅、两岸变绿、流域内安居乐业的大河良性发展之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要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母亲河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强大凝聚力,努力让自然的黄河和文化的黄河生生不息、日益繁荣。

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文化蕴涵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抓牢以下关键点。

(一)大力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

强化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编制宁夏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黄河沿线文化遗产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利用,以黄河吴忠段为核心,优化整合水利博物馆、大禹文化园、黄河大峡谷、青铜峡鸟岛、中华黄河坛、黄河楼、青铜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古灌区等黄河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公园,创新黄河文化展示载体和文化创意产品业态。加强文物保护单位、水利设施遗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革命文物等珍贵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健全宁夏引黄古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名录体系建设。

(二)开展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合理开发黄河文化资源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数据的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和时效高等特征,均对人类驾驭数据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途径。对于黄河文化发展而言,将普查方法与大数据相结合,不仅是对文化资源做到摸清家底、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将普查信息数字化,建立基础数据库。这将有利于准确掌握黄河文化资源存量、历史内涵、保护现状和空间分布等基本情况;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信息统一、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众对于某些文化概念的混淆,便于文化相关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与智库形成良性互动。最终,通过对黄河文化资源大数据的利用分析,为宁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实践性的发展路径及举措。

符号是实现信息贮存和记忆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具有形式表现、信息叙述、传达的功能,是信息浓缩化的载体。黄河文化资源作为人类文化的遗存与结晶,其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突出的设计符号价值。将层层梳理、科学分类后的黄河文化,进一步开展类别属性归纳工作,将有利于符号的准确提炼,从而精准研发文创产品,实现黄河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三)做好黄河文化创意发展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地理特点决定了沿黄城市群是宁夏经济的战略高地,也是黄河文化蓬勃繁荣的社会因素。抓住黄河文化的核心内容,积极推进黄河文化与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高度融合,抢占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比如,开发黄河文化方面的视听娱乐、演绎观赏、竞技游艺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黄河文化与非遗结合起来,打造“黄河文化宁夏非遗新媒体”,发展经济,需要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优势的文化产业,是提升黄河文化内涵,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坚实基础。只有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打出去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名声自然就传播出去了。

(四)发展黄河绿色生态旅游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黄河放声歌唱。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壮观的最佳观赏地正是沙坡头,可以观赏大漠、黄河、长城、丝路四大奇观。进入新时代,围绕“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品牌,整合“六盘山上”“贺兰山下”“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统筹开发好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依托“星星的故乡”“长城博物馆”,大力开发仰望星空、烽火长城、大漠黄河、户外探险、自驾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推进黄河流域文化传承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长城文化公园、长征文化公园建设步伐,发展文化探秘、仰望星空、生态观光、健康养生、研学科考、休闲度假等新业态,重点打造酒庄游、星空游、长城游、探险游、沙漠游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产品,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中国户外运动目的地、中国西部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2016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同年9 月,宁夏成为第二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创建单位,成为西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在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将九曲黄河的宛转壮观以生动的形式、亲切的面容呈现于世人眼前,告诉世人:黄河的风情不只是在书牍中、在字画里,她是流动的、鲜活的,她更流露在黄河文化保护开发“只争朝夕”的建设里。

依托水洞沟遗址、黄河沿岸资源打造出水洞沟旅游区、港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区两家5A 级景区。依托横城堡、一百零八塔、青铜峡拦河大坝、青铜峡黄河铁桥等文化遗产以及黄河楼、大禹文化园、中华黄河坛、宁夏水利博物馆等现代人文景观打造出了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区、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黄河横城旅游度假区、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青铜峡黄河楼景区、中华黄河坛景区等4A 级景区及青铜峡黄河生态园、大河之舞·黄河宫景区、黄河外滩旅游景区等3A 级景区;黄河沿岸滨河大道人文景观,滨河大道一线从中卫出发,顺黄河北上至惠农,在500 公里的滨河大道沿线,可见河湖呼应、草木对吟,绿不断线、景不断链。

猜你喜欢

宁夏黄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宁夏
黄河知道我爱谁
谁远谁近?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