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12-07王洪飞李润东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教育

王洪飞 李润东阳 曹 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

爱国主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关键。新版的《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通过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结合新版爱国主义《纲要》的指导思想、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之处融入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丰富教育实践路径。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走进课堂,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

一、新版《纲要》对比旧版《纲要》的创新之处

在指导思想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始终。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旧版《纲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版《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比之下,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更具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要借助思政课堂教学过程加强政治认同感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教育对象上,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涉及的人群更加多样化,教育要有针对性,需要思政课作为主渠道抓落实。旧版《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针对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少年。而新版《纲要》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在以青少年为主的前提下,更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因新时代学生群体的新特征创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在教育内容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强调内容的辩证统一和相互联系。前者所述爱国主义的内容包括: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等。后者更加侧重于将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伟大的共产党与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需要层次分明、更具针对性,从一条主线”“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的主要内容入手,引导青少年们更清晰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优势,增强人们对于国家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方面,思政课作为思想理论教育主渠道,具有政治引导功能,要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基调。要加强对学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点,去答疑解惑,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去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思政作为实践教育渠道,具有价值吸引功能,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不仅要强调知识性,更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在思政课程的设置中增加创造性工作,在必要的理论知识灌输中,注重启发性教学。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意义、内容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从课程设置、课件制作、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变成每个人内心最深处、最持久的力量。

二、构建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理论知识体系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在,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正确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建设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用于指导实践而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于新版《纲要》在指导思想、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上提出的新要求。以思政课教育为主渠道,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的理论知识学习创造性地融入进爱国主义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待问题,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结合分析历史的进程。将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到感性的爱国主义教学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意义。从总体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分析社会存在如何作用于社会意识。历经岁月考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指引着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实践。新时代,高效地领悟学习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们的社会主义的自豪感,更加有利于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根植于内心。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将实事求是和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依据时代特征、社会基础和学生群体的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依据这个实际情况,把握教学重心,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教学,以万变应万变,展开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明确“一条主线”“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的主要内容

历史是面镜子。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将“近代以来,外国势力的不断侵略,对我国造成了沉重深刻的消极影响,面对此局面,我国人民不畏艰险,奋勇反抗,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作为近代史发展的主线,贯穿国史和国情,使人们理解“我们党、我们国家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古代的繁荣昌盛之后,从19世纪中叶开始跌入了屡遭外夷的侵略和掠夺的苦难深渊,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选择以俄为师,走“十月革命”之路,这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选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从“西安”和“延安”,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比较中,体现了“没有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的结论。这是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充分较量之后,中国人民作出的第二个选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当时复杂困难的国内外形势,为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现代化建设,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探索阶段。这是我国人民在经过了近代以来的各种西方政治体制、政治模式的尝试之后,而作出的第三个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近代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和实践中逐渐作出的历史选择。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硝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序幕。“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血谏中华,留下了“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绝句。陈天华破指血书,向国人发出“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醒莫徘徊”的呐喊。被称为“鉴湖女狭”的秋瑾,发出了“祖国沉沦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的豪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命诗。此外,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等。他们的光辉业绩就是一座座的爱国主义的丰碑。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少奇等,舍“小家”为“大家”,这些共产党人更是爱国主义的楷模。我国近代的发展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满腔热血的斗志与赫赫丰功伟绩的篇章。学习历史既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为后续思政课程的学习提供历史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

毛泽东的每一个理论都是源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策略,武装革命是无产阶级要不断坚持的斗争形式,以及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提出的“党指挥枪”的领导原则。经过实践和岁月的检验,中国共产党用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证明选择的每一步,都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做出的最适时的选择。

“毛中特”课程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不仅要培养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不断关注国家最新的重大政策和方针,学习领会重要会议精神、关注国内外热点时事新闻。比如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共同面对的大难题与中国具体应对措施相结合,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应对疫情的处理方式与我国进行对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只有更好的认可社会主义,才能自觉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来。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引导正确爱国主义行为的养成

通过“思修”课程的系统学习,明确“爱国主义”的内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密切联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以中国梦为具体指引,让大家深刻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在表现。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清晰且深刻的。主动拥护宪法权威,遵守法律法规,爱国主义才是理性且有效的。我们要自觉投身于完备的法律体系建设、实施和监督中,也要遵守法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法律的框架内甄别是非对错,明晰青年学子的使命与责任,加强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

只有基于四门思政课的各学科性质,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爱国主义学习方法、内容、目的和行为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爱国主义的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抓实抓牢。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联合起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作为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中介,更好的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三、丰富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是我们回顾过去、对比当下、放眼未来的阶梯。”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才,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爱国行为的养成,做到学真知、悟真谛。

(一)视思政课课程进度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看与分享活动

网络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和内容等不同要素的转型。为了符合新时代学生群体的偏好,可以将影视作品运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结合思政课课程讲授进度,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迁移到影视作品的观看和分享过程中。比如,朝鲜战争时期的《上甘岭》,抗日战争时期的《铁道游击队》,新中国成立70年共和国发展与变化的《我和我的祖国》,脱贫攻坚关键期的《我和我的家乡》以及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精神的《女排精神》。利用思政教学“第二课堂”的课后实践活动环节,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可以有效的开展爱国主义实践育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情景剧教学法”就是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有更多的空间独立思考,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结合思政课教育内容开设爱国主义课外知识讲座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理想信念培养的重要内容,结合校园生活的文化环境,打造积极正能量的爱国主义氛围。丰富实践育人载体,组织“爱国主义”系列专题讲座,例如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共抗疫情显担当、爱国力行育新人”为主题活动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以重点宣传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守护人民生命安危的先进典型事迹。协调办好信息安全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文化教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使用率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在重要的时间点,例如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日,组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集体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具有切实教育性的实践活动,从革命精神中唤醒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荣辱感和使命感。传承红色基因,用好校内外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校园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实践基地、通用航空示范基地,结合各不同校园文化发展进程,从校史、校风、校训、校歌隐性文化入手,发挥文化育人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激发起爱国热情和进取意识。

(四)开展以培养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思政课对于维护和宣传国家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要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长期、有效的开展“青春告白祖国”“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告白祖国”等主题教育活动,将学习感悟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以真知真悟促真行。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有更多的空间独立思考,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开设“爱国主义”系列专题讲座,每一场讲座要有明确主题,要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没有重叠,杜绝把讲课用课件稍加修改就用到主题讲座上。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可以在举办讲座之前开展调查问卷,在满足教育目的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有针对性开展榜样表彰、主题升旗和歌唱祖国等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扎根人民、奉献祖国。

四、结语

新时代我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期,国际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需要高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情怀成为能够团结中华儿女抵御重大难题化解各种危机的深沉而持久的力量。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工程。需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介,耦合四门思政课程的爱国主义理论知识,构建系统的爱国主义知识体系,丰富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将爱国主义教育如春风化雨般,入耳入脑入心,落实落地落细。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