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英语“课内+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2021-12-07黎珂
黎 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伴随着科技的演进与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5G技术的移动电子终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互联网技术正颠覆着传统社会的重要领域,并与新兴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合,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原貌。[1]由此,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快速发展,教育部根据新形势下教育技术融合的趋势,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信息化、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鼓励学生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增强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效利用“课内+移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传递知识,师生之间基于互联网进行虚拟面对面交互式沟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依托互联网展开教学活动,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了新的教学模式,并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课内+移动学习”是一种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培养模式,教师和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如今,大学生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频率日益增高。那么如何将移动终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并将移动学习在高校英语课堂得到实践,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移动学习的深度融合,激发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爱,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显得至关重要。移动学习的定义是,在课内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来展开课堂教学,该种学习模式与非正式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密切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2]
(一)非正式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的定义是,相较于正式的情境与方式,学生采用来自正规教育之外的学习,这其中也反映了全新的学习理念。而移动学习就是非正式学习的典型代表,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依托移动终端开展英语学习。同时移动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具有典型的便利化和时效性特征,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来说,是一种值得推广并广泛应用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大学生在课堂内详细听取英语教师对知识点的阐释,在课堂开始之前和课下的时间地点不断地学习、模仿、输出,从而提升自身语言功底,有助于实现非正式学习质的飞跃。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者霍德华·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观点,该观点明确强调人的智力构成是多种方面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结构差异化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教学方式,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应当适应与不同学生的智能结构特征,并做出动态性调整,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整体发展。[3]在新媒体背景下,“课内+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时效性的特征,能够增加语言学习资源的丰富度,学生根据个人的偏好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主动性。该种学习和教学模式为实现多元智能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高校英语“课内+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移动学习是英语课内教学的衍生品,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采用多元化的移动学习模式,深度融入英语语言学习当中去,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实现英语知识的高层次建构。因此,移动学习的模式能够利用情境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内容之间建立物理联系,帮助学生便捷化获取信息资源,将有限的课程,内容嫁接到课外,促使课程与移动学习之间构建连续且紧密的联系,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移动学习。此种结构模式主要是课内英语学习环节的延伸和补充,利用移动学习工具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从而弥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缺失,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移动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宽度、加深认识世界的深度,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国外的文化特色,提升学生应用英语词汇和语句的精准度。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在课内教学受限的情况下,移动学习模式既可以成为学生课前和课后掌握课程主题内容和延伸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成为学生拔高自身英语层次的学习模式。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英语“课内+移动学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程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学生进入大学必学的课程之一。许多大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内+移动学习”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征,在高校英语课堂中采用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难以长期保持
“课内+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主体在于学生,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有助于快速接受移动学习,并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自主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慎独和自律精神,缺乏对移动学习的总体规划和把控,无法全程聚焦于英语移动学习的知识。除此之外,在教师监督的盲区,移动终端设备对于大学生具有强大的诱导性,致使大学生在学习当中,注意力分散,降低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有些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英语学习的初期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但随着新鲜感的退却,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倦怠,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课内+移动学习”的学生明显减少。当教师开展信息化移动学习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亟待提升,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投向聊天互动、看视频等其他方面,难以高效、准确完成教师在移动学习平台上布置的任务,导致沟通的失效,长此以往,高校英语“课内+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显著,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无法得到有效开展。[4]
(二)教师应用移动终端的能力较弱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内+移动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信息化资源的掌握深度、开发挖掘和创新设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此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并且缺乏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的创新能力,思维模式长期停滞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在课前和课上部分英语教师始终拒绝使用移动终端开展教学,导致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但课堂上的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有些高校英语教师没有紧跟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节奏和步伐,对移动学习的系统教学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移动学习的相关资源产生排斥心理,难以对学生在移动终端开展学习进行及时而快速的反馈和指导。
(三)移动学习的有效资源有限
虽然在手机、电脑应用平台上拥有较多的开放性英语学习资源和内容,但适宜大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针对高校英语学习的软件匮乏,并且大多数需要高消费,对于学生学习的成本偏高。除此之外,学生在搜索移动学习资源时,往往受到其他信息的诱惑和干扰,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对移动学习产生歧义和误解,进一步影响了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自主开展信息化学习和探究的有效性空间被挤压。与此同时,移动终端自身存在的续航问题长期存在,大量的电量消耗会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间歇式中止,这是高校英语依托移动终端,展开课内学习与移动延伸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课内+移动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积极打造高校英语“课内+移动学习”教学模式,需要从构建英语移动学习的情境、利用多媒体传递学习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培育学生合作精神、挖掘和开发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等方面入手,从而来有效强化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真正打造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打造英语移动学习的场景
“课内+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要遵循英语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打造英语移动学习的场景。场景是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语感和思维模式,为大学生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英语移动学习不仅要充分运用课堂那有限的时间,还有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移动学习,帮助大学生完善专业英语知识。[5]一方面,从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对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利用移动学习场景来调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移动学习是按照主题内容划分学习板块,在课前教师将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内容与信息和学习的材料资源通过移动平台发送给学生,而学生则是通过移动端来下载学习资源,在完成自主学习后,参与教师设计的小测试。教师根据学生测试的结果动态调试教学的节奏和内容,并将结果告知学生,指出学生学习的薄弱板块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大学英语教师打造英语移动学习的场景需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聚焦点,利用新闻、电影、音乐、书籍等资源,将融媒体学习资源紧密结合教学大纲。以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主要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模式。为促进大学生充分掌握预习学习的主题内容,教师将内容设置为电影大片、宣传片、新闻人物采访等形式来呈现,使大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借助这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课上、课中、课下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
(二)利用多媒体传递学习资源
在课内教学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平台传授基础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在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的过程中,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不断调整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和方式,借助移动学习终端开展碎片化学习,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具体而言,可以运用QQ、微信等常见的多模态工具展开英语教学内容整合及传递,这种即时性、共享性、丰富性的媒体手段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兴趣度、感知力、主动性,这是确保英语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第一,利用QQ开展及时的交流。由于学生群体广泛使用QQ,是移动学习英语语言学习的创新渠道,教师利用QQ多元化功能投送课程信息并科学管理学生和课堂秩序,与此同时,学生依托该平台同老师开展交互式沟通,及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瓶颈。由于QQ具备有实时性的比较优势,能够高效促进信息的流动,视频会议能够帮助师生打破限制开展虚拟面对面交流,从而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物理距离,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思维碰撞。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在投送学习任务的时候,还应当设置分期问题,将课内与课下的传授与应用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语言学习内容的理解。
第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普及,微信已经成为学生与教师群体交流的主要阵地。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及时更新和上传学习资源,帮助大学生在娱乐过程中,观看并下载英文视频、收听语音音频开展沉浸式英语学习,同时有效开展个性化口语、听力的练习,可以利用微信群功能进行文本、语言、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交流互动。依托多媒体平台聚合功能,教师精准投送学习资源,使大学生在碎片时间段内反复收听练习,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感,同时为课堂讨论提供丰富的资源池。例如,教师上传正确的发音和口语会话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根据音频的主要内容,反复跟读模仿、练习,对比发现自己的发音错误,也可以将语音录音发送给教师,实现线上一对一纠音练习。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运用当下流行的直播、抖音等工具展开英语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取一手的英语学习资源,从而来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能力提升,不断强化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英语表达能力等。
(三)坚持以问题为核心,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探索与合作精神。
“课内+移动学习”有别于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保持独立自主学习,培养语言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那么如何保障学生积极的参与该种学习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总体分析,基于教材内容,打造多种教学形态,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分组探究,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将英语语言知识、英语素养、德育教育三者充分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拥有强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大大激发大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热情,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借助移动终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并感知外语学习的强大魅力,由此转变自身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型。该种学习和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有效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四)探索开发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资源
“课内+移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开发高效的英语学习资源,在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教学广泛应用其微型特征,要深度挖掘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依托多媒体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碎片化的学习,鼓励学生科学妥善进行时间管理,为其自主性探究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平台的巨大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移动学习资源。根据课程教材的内容大纲,运用专业的开发工具将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发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界面,促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资源的获取方面更为便利。教师要充分考量移动学习媒体的特征,将听、说、读、写作为重点开发资源的基础。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学习资源的吸收能力,为课中讨论、课后应用作好良好的铺垫,从而提升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实效,增加大学生语言内容的输入与有效输出。
结语
“课内+移动学习”迎合了现代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主体趋势,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了新的环境。“课内+移动学习”按照课内学习为主体,移动学习为辅助的原则,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充分发挥了大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并有效挖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力。移动学习能够将传统的教学优势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合,促使教学与学习的主体地位更为明确,充分体现了高校英语教学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