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学前美育的应用研究
2021-12-07马紫君
马紫君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传承和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激活文化价值,让其屹立世界舞台。随着我国经济、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在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外国的文化思潮也影响着我国年轻一代,甚至在年轻人中出现了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反而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态度冷漠、轻蔑的极端现象。近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了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生产生活,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高校美育中渗透福州文化,推动其传承与创新,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高峰。将福州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以高校为平台,不仅能多角度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还能在年轻一代中树立民族自信,继承与发展本土文化。
一、福州文化概述
福州,秦汉时期名为“冶”,之后更名“福州”,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距今2200 多年,是福建省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海上文化和闽越文化在此融合,汇聚并发展成种类丰富、地域特征显著的文化资源。[1]有正谊、鳌峰、凤池、致用四大书院;有形式多样的三坊七巷和上下杭等建筑特色的坊巷文化资源;有闽剧、评话、伬艺、尹派越剧、茶亭十番音乐等戏曲音乐;有脱胎漆器、软木画、寿山石雕、畲族苎布织染缝纫、福州金箔技艺、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和平潭贝壳画等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先后走出的福州名人有林则徐、沈葆桢、林觉民、林纾、严复、陈宝琛、冰心等,具有领风气之先、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爱国自强等精神特点。浓郁的民间工艺、戏曲表演、建筑艺术和民俗艺术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州文化,其根植于福州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培养和提升本地区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福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型发展。
二、福州文化在高校美育中开展的意义
2019 年,福州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十条举措》中第四条,明确指出要构建非遗多元保护格局,每年新增五个非遗传承示范校园、五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五个乡村非遗传承示范传习所。由此可见,推动福州文化进入高校是传承与发展福州文化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使本土文化得到传承,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在高校学前专业美育课程中融入福州文化,探寻本地区高校美育与福州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能弘扬和传承福州文化。再由学生传播到幼儿园,辐射全市、全省,最终形成人人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局面,不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质。
(一)树立福州文化自信,激发地域情怀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更是民族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将福州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育建设,不仅能让福州文化资源在高校中被学生了解、学习和继承、创新,也能不断增强福州文化的吸引力,树立本地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如福州非遗文化艺术讲座、油纸伞制作等选修课和福州手工艺制作竞赛等,学生在与福州文化的互动中逐渐了解和关注福州文化知识,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起到传承和发展福州文化的作用。[2]以“福州伬艺”为例,自明代嘉靖年间形成,传播到台湾及港澳地区。以福州方音为主,一至二人拿二胡或三弦说唱表演。传统节目按照使用的唱腔曲牌,分为江湖本、歌本、逗腔本和小调唱篇四类,代表性节目有《白扇记》《思凡》《红色三兄弟》《珍珠塔》等优秀经典曲目。在面对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当下年轻一代往往对之不了解、不熟悉,受众多为老一辈,福州伬艺面临着因应时代发展的挑战。我们应当引导与时代同行的年轻一代学生参与进来,在与文化资源的接触和互动中,更多地了解福州历史,产生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福州情怀。围绕“福州文化”主题,开展以多样化的手工形式,创新福州文化的传承方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改写文化的新时代新面貌。
(二)拓宽福州文化传承道路,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福州文化想要长久传承下去,离不开新鲜力量的注入。高校美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发挥其优势。以高校美育为平台,进行大学生福州文化的教育,再通过高校学前平台深入幼儿园中,让学生耳濡目染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了解闽剧、评话、脱胎漆器、软木画、寿山石雕等传统民间艺术,提升其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美育平台也可以引导行业(企业)加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助力福州文化活态传承,针对福州文化中有蕴含经济潜能的文化资源,推动其技术性转化,拓宽福州文化传承渠道和范围,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福州先贤林则徐、沈葆桢和严复等,他们身上的这种开拓创新、洋为我用的精神都为福州本土高校学生的美术技能技巧学习,尤其是手工创新创意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发挥着榜样作用。弘扬与传承福州文化最重要的是创新发展,赋予其活力。高校学前美术,主要培养学生的手工和绘画技能技巧,使学生能胜任幼儿园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环境创设。因此,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幼儿园所需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举一反三、灵活多变,将掌握的美术知识运用到复杂多变的幼教活动中,“创新”与“多变”是专业学习的重点。将福州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学生学习制作寿山石雕刻、油纸伞、大漆作品和掌握三坊七巷建筑美学特征。教师再将船政文化的爱国主义、闽都先贤的开拓创新精神等融入美育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社会生活风貌。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采用“专业—竞赛—实训”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手工制作能力和艺术素养,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宗旨。
(四)丰富高校美术资源,涵养专业建设
福州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可以成为本地区高校美育发展的强有力的后盾。有:福州评话、福州伬艺、佾舞等戏曲艺术;脱胎漆器、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和软木画等民间工艺;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建筑艺术;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福州拗九节习俗,喜娘习俗等民俗艺术,都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展现福州魅力。高校可将以上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艺术鉴赏、儿童美术教育、学前手工等美育课程建设中,通过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合作实践的形式,促进本土文化交流和高校美育体系建设。这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完善高校美术专业建设,全面更新美育人才培养理念,拓展高校美育课程资源,搭建“福州特色”美育课程专业体系,将福州文化教育融入学前美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高校学前美育现状
当前,由于高校对于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学前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高校使用的美育教材为全国统一教材,不具时代性、地域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枯燥单一,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度低,效率不高,创新思维开拓不足和传统人文素养不足等情况。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校学前美术课程的教材,大都是全国或学前专业统一美术教材,存在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质量较低等情况,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也缺乏学生创新能力和内容多层次性的培养。高校应顺应新时代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文化特色,不断丰富与完善高校美育教学内容,为学前美术人才培养助力新的“活力”,美育教学内容应体现出时代性、艺术性和地域文化性特征,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兴趣。高校美育教师应对当前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结合学前专业发展特点,以本地区文化资源为依托,将当前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延伸,选取福州文化资源中的民间手工艺融入美术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实践能力,拉进学生与艺术的距离,提升艺术素养;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文化中的工艺美术、民俗文化、戏曲艺术和建筑艺术,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心,丰富艺术素养。
(二)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当前美术课程教学大都采用教师传统讲授模式,教师课堂统一教、学生统一学的方式进行,这种枯燥呆板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美术课程无聊无趣,昏昏欲睡,极大降低美术人才培养质量,更谈不上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3]尤其是高校美术鉴赏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看”名家名作,提升其美术鉴赏水平,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收信息,部分美术鉴赏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存在有距离、有深度、难理解等情况,造成学生美术鉴赏知识学习效果不理想、知识掌握不全面、学习态度不积极等情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方式应多样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使用讲授式教学法,容易影响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性和探索性,产生厌倦情绪和心理,极大阻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
(三)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不足
高校美育存在注重美术专业技巧的培养,而忽略创新思维和人文知识的传输。随着社会竞争的白热化,学生在美育课堂中掌握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是必备的素养,但是必须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多变的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人文涵养,才能适应未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需求和教育活动需要。但当前高校学生只专注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技巧学习,大部分学生存在临摹能力强、创新能力弱的问题。每当面对教师布置的美术课程任务,学生首先想的是如何借助网络资源临摹优秀作品,短时间完成课程任务,忽略如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美术技能技巧进行创新设计与表现,一味追求作品的时效,而忽视了作品中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体现,造成了学生完成的作品大都千篇一律,机械呆板、毫无创新,短时间内完成度高,但缺乏思想内涵和想象力、创造力。
四、福州文化在高校学前美育中的实施的策略
以高校美育为平台,有效开发和利用福州文化资源,盘活福州文化人文价值,探寻其与高校美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有力地推动福州文化的传承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
(一)深入挖掘文化要素,推动福州文化资源与美术课改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度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精神和道德规范,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一个地区的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地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再通过学生影响孕育祖国未来的“幼儿园”。我们应当挖掘福州文化当中具有“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资源与高校学前美术课程融合,进行开发利用。如将福州的脱胎漆器引入本地区美术鉴赏课程,脱胎漆器为我国传统工艺三宝之一,在鉴赏课程中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本地区美术资源的了解,做到本土资源的传承与传播,还可以通过后续的美术手工课程。形成“脱胎漆器”主题贯穿,以欣赏为导入,延伸到学习脱胎漆器、漆画的制作再到学生自主创新作品,由“看”延伸到“学”到“创作”,使我国传统工艺焕发新生,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专业能力。此举措不仅增强本地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福州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也有效推动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内涵式发展。
(二)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福州文化进课堂
高校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大都在教室进行,美术内容中的“名家”“名作”对于学生来说有距离感、不亲切,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造成美术学习兴趣和美术实践效率都不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和幼儿园多样化的需求,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离开校园,走进福州的一角一路,将上课地点从校园教室移到三坊七巷、上下杭、镇海楼、乌塔和白塔等,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三坊七巷,它是福州文化之根、历史之源,也是福州名人聚居地,充满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学生一改过去的“看图片”“看视频”的被动模式,枯燥乏味、缺乏互动、学习效率低下的学习状况。在这里,学生能够实地走访、亲身体验,从而了解福州传统古建筑的造型特点和建筑风格,再以现场手绘、建筑速写的形式表达对于艺术的理解;学生们在现场参观、体验、交流、创作中感受福州建筑的特色,理解什么是造型美、结构美,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从而拓展了美术创作的空间。从“体验”到“传承”到“创新”,有效促进学生美术专业技法的提升,丰富高校学前美术鉴赏资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是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仅仅会是不够的,要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多变,才能适应幼儿园多元化的教学和环境创设需求。
(三)“以赛促训”“校幼联动”推动课程有福州文化对接
以“福州文化”主题美术比赛形式,促进高校学生的美术专业水平的有效提高,以赛促学,构建积极向上的人人传承本土文化的校园氛围。可结合美术鉴赏课程的不同章节内容,开设与“福州文化”主题相关的美术比赛。通过举办手工创作比赛《寿山石》《拗九粥》《油纸伞》,绘画创作比赛《三坊七巷》《古代建筑镇海楼》《茉莉花》《榕城》等,激发福州文化自信和学生的家乡认同感。比赛过程中不仅提升学生美术专业能力,还激发学生对于福州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传播与延续福州文化资源,凸显城市价值。通过闽剧主题美术创作比赛,学生们在绘画过程中,了解闽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和其人物的服饰、道具的艺术特色和角色造型特点鲜明,尤其是闽剧脸谱的表现工序复杂,让学生们在比赛过程中传承闽剧文化,再通过“校幼联动”辐射全市、全省,让学生传递到幼儿园中,培养孩子们对福州文化关注和兴趣,传承弘扬福州文化,展现福州文化魅力的同时持续推进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提升。
(四)开展教师队伍的福州文化课程培训
本地区高校教师了解和掌握福州文化是弘扬和传播本地区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创造文化未来的重要保证。笔者建议高校可采用讲座、培训班、视频资料等形式开展教师福州文化培训,例如,请福州文化专家、名人到学校开设知识讲座,传播和弘扬福州文化资源,凸显城市价值,让教师了解福州、爱上福州,再通过教师把福州文化渗透进教育教学当中,传播到学生当中,再通过学生传递到幼儿园中。也可聘请福州工艺大师到学校开设技法培训班或开设福州名师传承工作室,把福州传统工艺带入高校,丰富高校美术教育资源,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开阔艺术眼界,活态传承福州传统工艺技法,再辐射到学生和幼儿当中,形成人人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局面。此外,考虑高校教师平时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等情况,可采用视频资料形式进行福州文化资源学习,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结论
福州文化蕴含深厚的传统和价值且内涵丰富,独特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独具地域特色的闽剧、评话、伬艺、佾舞等,承载和体现福州文化魅力,蕴含在本地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追求,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将福州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育,以多样化的“新”形式演绎福州文化,赋予其全新的活力,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强化文化资源保护,盘活福州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高校以福州文化为依托,建构本地区高校美育与福州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本土文化的美育策略,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促进本地区高校的美术专业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