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的观察和思考

2021-12-07蔡育红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课程教学

蔡育红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已然成为时代热词。伴随着行业的升级转型,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也面临着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虽然融媒体教育已在地方高校开展几年,但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行业经验而存在着改革困难大、改革进程慢、改革误区多的问题。积极探讨并进一步明确地方高校融媒体人才的培养在当下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核心环节的融媒体采写能力的培养也便成了这一课题的重中之重。

一、技术进步提出的融媒体时代命题

1983 年,美国学者伊锡尔·索拉·普尔率先提出“媒介融合”的说法。[1]随后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开始了“触网”行动,纷纷创办网站,进行报网合一、数字化转型等改革,由此拉开了媒体“跨界”发展的大幕。2004 年,“媒介融合”首次进入我国,《解放日报》《辽沈晚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纷纷“触网”。“融媒体”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从这一阶段媒介融合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内容的网站同步转化,只是增设了内容发布阵地,在传播形式和内容生产上并未出现太多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业界的工作实践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在此次转型中并未感受到明显的困难。高校通过开设新专业“网络与新媒体”凝聚人才培养思路,实现人才市场的基本满足。

随着通信传播技术的持续升级,4G 的普及以及5G 的到来,信息传播性能较之前有了更大的飞跃,媒体融合也产生更深层次的变化,先是进入“中央厨房”阶段,继而又全面拉开“沉浸新闻”的大幕。“中央厨房”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新旧媒体间的壁垒,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拉进这一场融合之变,媒体融合呈现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传统媒体纷纷布局移动用户端,或携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遵循第三方平台的工作规律和特点推送头条消息;或直接开发自己的App 全面发布新闻、服务等各类资讯。与此同时,新闻采编流程被再造,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发布实现专业分工、一体运行。此时的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采、编、播不再局限于直线式的流程呈现,而是常常表现为三者合一,融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开始倾向于全媒介内容生产的综合能力:既要有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又要有声音、影像的采录和制作能力;既要了解传统采、写、编、播的规律和要求,又要熟悉新媒体的特性,了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基本特点。而已经到来的“沉浸新闻”,更是“把所有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媒介形态融为一体,引发新闻体制和社会传播的大变革,使新闻真正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2]。因此未来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是全能型记者的持续“升级改版”,不仅要求在技术层面实现融合,也要求将各媒介间秉持的媒介立场与专业理念进行融合,彻底摆脱单一媒介内容生产的思维束缚,实现从专业技能到理念认识的全面融合,以应对新闻内容创新生产的高标准、严要求。

二、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实践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作为人才培养输送基地的高校,纷纷积极应对,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新闻采写在内的应用型课程的各种改革。然而,一部分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困难重重、问题多多,改革成效甚微,尤其在媒体资源匮乏、硬件设施有限的地方本科高校中表现突出。因此,仍有一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着各类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地方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相关课程自身科学认识不足,导致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实践设计保守。创办于传统主流媒体主导时代的地方本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一开始就在课程设计上深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带着强大的传统媒体的“基因”。同时由于“融媒体”一词的提出距今虽已有近十年,然而作为直观反映技术条件的新名词,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内涵也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至今依然未见较统一权威的定义。从最早的“互联网+”开始,媒介融合先是进入偏颇的全媒体认识误区,认为融媒体就是全部媒介品类的简单相加。由此业界一度出现同一个新闻题材要写三篇不同稿子的现象[3],新闻工作者疲于应对,进而对“融媒体”的价值、意义提出质疑。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反思和摸索,加上无线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移动传播速度的大幅提升,媒介融合开始产生质的变化。受业界实践的影响,高校对于融媒体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同时存在多方看法,由此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由于对融媒体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一部分地方高校的新闻采写课程依然偏重按照传统媒体的工作规律进行教学和训练,着重于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规律、新闻采写工作特点的一般性认识,训练学生针对某一媒介的信息收集、整理和文字化的组织工作,或音频的录制和视频的拍摄等技能,而未能按照媒介融合的要求开展相关的教学,对于融媒体报道涉及的技术类型,如数据新闻的生产、数据可视化的制作等,更无从谈起。一切都离体现媒介融合本质和规律的教学目的尚远。实践教学整体呈现重传统轻创新、重基础轻升华的偏向。

(二)教学活动缺乏整体合作

地方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其次表现为新闻采写的相关课程未能进行横向勾连,建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的课程群。很显然,融媒体新闻采写既需要熟悉传统采访写作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适应融媒体要求的数据运用、互联网信息搜索整合和地图、图表运用等新技术,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全面掌握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32 学时,这样的教学时长根本无法完成全部的理论学习,更谈不上实践训练了。因此,按照一门课程来设计教学是完全不科学的,应按照课程群来开展全部教学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现状是,在招生计划和用人机制的双重限制下,任课教师和课程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担任,一位教师独立承担一门甚至几门课程。任课教师往往根据各自的研究专长和能力兴趣承担授课任务,而并非依照课程间的联系来选择。加上目前高校受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影响,缺乏教学团队的任课教师经常是分头教学,缺乏应有的课程群组建,不同任课教师的课程与课程之间极少沟通协作,存在着明显的隔阂。而由不同任课教师分头设置的课程实践环节,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实践内容的重复或缺漏,极大地浪费本就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教学体系存在着明显的松散、割裂的问题,缺乏整体、系统的科学性。

(三)教学力量薄弱

地方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融媒体新闻采写教学力量相对薄弱。基于多种技术基础的融媒体新闻采写,其知识结构要求文理兼备、新旧合一。既涉及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也涉及信息的计算机处理;既要掌握经典的新闻理论观点,也要关注最新的传播发展、传播变化。故而对培养人才的教学人员也提出较高要求。而出身于现有高等教育的高校专任教师,学历程度越高,文理分科便越清晰。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现为专业度高,专业面窄,研究专长、研究兴趣集中。与融媒体所需“全能型”人才呈现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目前大部分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任教人员更多出身于文科,理科占比明显偏低,对于融媒体教学中涉及大数据运用的内容多数力不从心。一方面是个人知识结构无法达到理想中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教师还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课余时间往往大量投注于各类科研任务,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明显有限。更谈不上与业界随时保持联系,从而及时观察和掌握来自一线的各种发展和变动,学习各种新技能,保持知识体系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更新。因此单纯依靠校内教学人员的单打独斗基本无法完胜此类课程的各种授课挑战。

(四)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地方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基于融媒体新闻采写工作的特点,开展融媒体实践教学的条件本就要求较高。从内容生产一端来看,既需要传统的录音、录像设备,还需要数据处理的各种软硬件,购买设备所需资金投入较大。而一般学校资金支持力度相当有限,因此校内的实践条件事实上很难真正满足教学所需。而校外的各种实践基地,有的囿于自身建设不完备,有的则由于自身工作任务紧张,很难完全配合高校的实践教学需要。因此实践机会依然相当有限。而从新闻作品的发布来看,无论校园媒体还是校外各专业媒体机构,基于选题、时效还有质量等要求,往往也很难提供发表机会。总体来看,依靠现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存在着诸多现实困难。实践教学条件有限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现实问题。

由此看出,地方本科高校融媒体新闻采写人才培养问题突出,实践教学效果非常有限,积极探讨改善现状的措施刻不容缓。

三、融媒体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的改革之径

地方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应如何改革?总体来说,立足现实、认清问题、整合资源,既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又要继续坚守内容为王的基础核心,努力创造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应成为地方高校新闻采写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原则。眼下,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从具体处着手逐步推进改革,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优化的最终目标。

(一)抓住当下新文科建设契机,深化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改革,切实推进融媒体新闻采写课程的优化

2020 年11 月,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要“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由此可见,技术赋能文科建设将成为高校今后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此风向潮流无疑与融媒体新闻采写教育改革思路不谋而合。

针对实践教学理念落后、师资力量偏文科远理科等问题,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宜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推动校方从顶层设计着手,科学整合全校各方资源,打通文理之间的分界,从学科到课程进行全面洗牌、重新规划。鉴于融媒体新闻中对于大数据技术的依赖,新闻采写课程可首先尝试与数学、物理等进行跨学科合作,针对个别章节开展协作教学,共享学科间的师资及大数据实验中心,从而有效解决师资重文轻理、实验条件不足等现实问题。其次,更为重要和紧迫的是,立足学科自身,从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开始,形成包括广播电视采写、新媒体写作及全媒体采写等课程的课程群,建立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课程群内部采用课时统筹分配、教学实践分阶开展的教学机制,最终形成由浅入深、循环加强的教学周期,从而科学高效、保质保量完成融媒体新闻采写教学任务。

(二)创新新闻教学实践,充分利用自媒体的现有条件打造延伸课堂,锤炼语言基本功,为融媒体新闻采写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应用型课程来说,学期教学时长相对有限,这一直是高校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于新闻采写课程来说同样如此。鉴于新闻采写特有的实践训练内容,课时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新闻采写课程实践训练的核心主要是围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组织运用水平展开的。新闻采访质量高低首先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制约。新闻采访,主要是围绕新闻报道目的展开一系列访问、观察的工作,向采访对象提问是其基本工作形式。因此提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问便是采访者的主要工作挑战。采访问题的设置其实取决于采访者对事实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考验的是采访者对事实的解读能力,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反映的是采访者的思维水平。而人的思维水平、思维能力又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而有了语言,不仅思维的进行有了倚靠,而且也促使思维出现规律并且反过来可以按照规律去思维了”[5],思维需要依靠语言,语言水平影响思维水平。语言水平越高,思维便越清晰、越深刻。因此对于采访者来说,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首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语言文字组织运用能力,至于如何提问,那更是语言文字水平的直观表现了。新闻写作与语言文字组织运用能力密切相关,这一点更是毋庸置疑、显而易见。因此,一直以来,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能力始终是新闻采写人才培养的核心。进入融媒体时代,新闻采写对语言文字能力的要求不降反升,全媒体信息符号的组织运用,无一例外都需要依赖语言文字。对信息进行组织整理,最终都需要在语言文字层面上获得秩序。因此,对于融媒体新闻采写来说,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无疑仍是其实践训练的核心。而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提升需要假以时日,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多写多练才能见成效,而非一蹴而就。现有的教学时长远远无法满足新闻采写核心能力训练的要求。

往常新闻采写课(尤其是新闻写作)往往因为实践训练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媒体条件下,随着对从业人员新闻采写要求的提高,新闻采写有条件也应该努力打破现有课时局限,创造更多自我实践训练的机会。自媒体活跃的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录者,这无疑为新闻采写打造课后延伸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可考虑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学生流连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行为习惯,将其社交平台打造成日常发布消息的阵地,由学生定时发布自己采编的新闻,主题自定,形式可多样,需全面体现融媒体特性,实现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手段融合运用;并将信息发布后的情况反馈纳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如此,一方面可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自我锻炼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随时随地保持新闻观察、新闻思考的习惯,培养融媒体所需的用户意识。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积少成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专业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实现融媒体新闻采写能力的提高。

(三)积极寻求与业界的深度合作,利用各地融媒体中心现有的软硬件设施,有效开展高校新闻采写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

与媒体和企业机构签订实践教学合作一直都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基本思路。但大多数实践教学基地在落地实施的时候往往因为找不到有益于双方的合作模式而使签约流于形式。面对激烈的同行竞争,媒体和企业机构为了抢新闻时效常常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对于高校学子的实践指导精力有限。加上传统媒体时代,新闻采写对于设备的依赖程度相对较轻,一般高校新闻实验室配备的录音笔、摄像机便能满足工作需求。因此高校新闻采写的实践教学基本局限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经常成为教学评估时的摆设。而融媒体时代由于新闻采写工作方式的明显不同,对设备的依赖大大增强,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较大的物力财力。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在平衡全校各专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其教学经费投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要配齐融媒体采写所需的无人机、大数据实验中心等具有明显的困难,短时期内基本无法马上实现。因此地方高校应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寻求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共建,利用各地融媒体中心已经初具规模的设备设施,合理开展融媒体新闻采写实践教学,以快速有效解决自身实践平台条件不足的问题。

高校可通过与业界的共建,组织学生定期参与观摩融媒体中心的日常工作,从选题策划开始,深度介入新闻采编和产品播发等环节,加深学生对融媒体新闻生产的直观感受,增进对课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地方媒体的阶段性工作部署自行设计选题,鼓励学生按照地方媒体的要求开展融媒体新闻采写活动,生产并发布符合媒体要求的融媒体新闻产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当然,高校还可以建立业界导师制,通过聘请有一定融媒体工作经验的记者或编辑进校担任导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来弥补自身教师团队实操经验的不足。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新闻采写规律已日渐清晰,对人才培养要求也愈发明确。高校应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以行业发展为准绳,不断推进相关课程的优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助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更高、更强地发展。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课程教学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