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融媒体导向机制研究

2021-12-07郑南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导向精准思政

郑南希

(福建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1]这意味高校思政教育应向全局化、多维化、精准化方向推进。当前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未知,传统媒体一成不变,新媒体朝气蓬勃,而思政教育要想马到成功,需要架构科学化联合矩阵,打造精准导向机制,成就高校“大思政”格局。

一、“精准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融媒体导向机制时代性界定

新时代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教育主体,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的新青年,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不拘一格,然而,目前国内思政教育存在“大锅饭”,引导性差,照搬硬套,形式主义,无感染力等问题。近年来,精准扶贫、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的提出体现了党治国方略的“精准”理念的深化要求。所谓精准思政,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现实的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2]高校思政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要摆脱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将校园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摆明“精准化”引导立场,以学促思,丰富思政教育载体,扎根学风导向,绘就有准度、有新意、有颜色的融媒体导向机制蓝图。

(一)“以融为合”精准保障高校融媒体导向机制思政传播性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才,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其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和政治立场在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高校是思政精准化的主战场,应主动占领思想意识形态阵地,将校报、校刊、广播、展示栏等校园传统媒体,与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整合,高效保质地应用融媒体体系,多头发力,增强导向,促成传播教育最“准”力度,互补短板,重叠整合,资源通融,以最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促进思政导向作用从宏观影响往微观精准的进阶提升,借助新旧技术的融会贯通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的“热起来”“活起来”“做起来”,促进思政导向的精准化。

(二)“以生为本”精准定位高校融媒体导向机制思政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将精准理念应用于治国之策中,认为有精准的改革才能将治理革新的举措落到实处。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的新生力量,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变迁,物质生活的动态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凸显,精准管理也应运而生,将精准思维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是使思政体系实现“逆袭”的破冰之举。然而,目前国内思政教育仍存在套路老旧、光说不练、教育麻木、主体模糊、效果不佳等问题。高校精准思政导向要以学生为中心,改进话语范式,更新教育模式,新旧媒体融合,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将“输灌型”转化成“引导型”,使高校思政工作精准的入脑进心,明确精准思政理念下融媒体运用的主体性原则,真正做到“一网天下”。

(三)“以学为力”精准植根高校融媒体导向机制思政落脚点

当前形势下各类媒体信息量大,网络不实不真言论层出不穷,融媒体的发展革新了以往单向的信息方式,思政领域正面临着一场双向选择的硬战。现阶段高校学子仍然存在学习目标不清、学习掌控不够、学习效果不优等问题,并且对专业知识学习诉求明显高于思政知识。因此,抓住新时代发展契机,迎合媒体传播多重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体系“联盟”,寓思政改革压力转化成学习内化动力,营造主动的学业氛围,既能抚平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抗拒”心理,又能摆正学习的目标导向,提高当代青年人才自主意识与求学热情,增强青年对国家的责任感、担当感、使命感,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情实际的思政学风优化体系,形成点对点的引导型“学中思政”的精准用力,为精准思政提供了依托方向。

二、精准思政视域下融媒体导向机制的可行性嬗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3]思政导向机制的根本必须精准到人,而人是多样的个体,不同性格、不同环境都会造就人的个体差异性。大学生作为未完成人,是教育的主体,可塑性强、接受力好,且受环境影响大,需要正确合理的引导才能实现其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融媒体,作为一种动态的新兴媒体,是多功能媒体优化组合的产物,它有机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可信性与新媒体的舆论性优势,呈现媒介一体化的趋势。[4]融媒体综合平台的应用是占领意识形态主流阵地、掌握新时代话语主体权的有效路径,也给思政导向带来了深远的精准空间。

(一)社会分工“多元化”促使融媒体导向机制的精准化

自建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党强调的核心教育范畴,但在当前社会主义新时代,物质条件兴盛繁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然不同,社会分工明细化,出现了更丰富、更细致、更个性的本体需求,社会活动的细节性加工也成了高速发展的精准产物。思政教育机制作为社会培养机制,担负引导新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应顺应时代变迁、响应社会变革,适应精准需求,要将以往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升级改良,促进媒体的变革创新、分工明确、模块区分、职责分明、人员驱动、齐抓共管,同时利用新旧媒体的实践应用、开拓创新、扬长避短、加速融合、导向突出,实现对学生思政需求的精准定位,促使融媒体导向的内容精确化、模式精细化、机制精准化。

(二)活动渠道“多样化”促成融媒体导向机制的精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5]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云”端教育的大放异彩也给精准思政提供了新媒体实践基础。高校担负着为国家育人才的重任,应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认同学生的教育需求,拓宽活动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将新型线上活动与传统线下模式进行融合,正面迎击来势汹汹的挑战。再者,网络的裂变发展衍生了广泛思政需要,高校意识形态的引导急需树立“正面旗帜”。媒体传播影响无处不在,时效便捷、互动有趣,传统思政教育已无法适应媒体要求,优化教育引导方向,精准把控受众突破点,划清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区别,改变单向传授的教育模式,整合多种活动主题,依托丰富的实践模式,寓教于行、润物无声,松懈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戒备性”,精致准确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观、价值观、思想观,为精准思政的应用提供传播保障。

(三)学习发展“自主化”促进融媒体导向机制的精准化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高校应通过学业指导的融媒体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辨别的能力,在帮助学生做好学业指导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过往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的单向教育公式,创新采用“差别化”“精准化”“互动化”的生态思政教育格局,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殊机遇,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需求等学情分类重组,延长学生学习热情的持续时间,规范他们的学习规划,帮助学生激活学习目标,引导思想走向,做到有章可依,有学可精,有思可循。并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引导,建立差别化学习小组,通过选举组长、组内建章、讨论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打卡、组员监督、朋辈帮扶、疑难解答、榜样表彰等一系列举措,为精准思政的实施提供现实意义。

三、精准思政视域下融媒体思政导向机制的实然性路径

高校融媒体导向机制是一个需要反复沉淀的过程,是在思政教育教学实际过程中不断求索、不断更迭、不断优化而最终完善的。随着网络媒体的动态发达,人民需求的实质飞跃,高校的思政环境呈现出新的特征,如新媒体蓬勃发展,传统媒体逐渐弱化,舆论导向鱼龙混杂,教育效果多元研判,服务育人精细升华等。这些特征给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准度要求,因此构建具有系统制度化、人员专业化、方法多样化、内容差异化、资源整合化的精准思政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叠加思政实效策略,精准教育隐性吸引力

青年学子的政治认同感、学习自发感、社会使命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第一,加强思政内容的吸引力。新媒体无疑是速度最快、范围最广的教育载体,同时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体之一,教育过程中借助新媒体发布时事要闻,增添丰富的有声图文素材,如音频、图片、视频等。纸质媒体精准分发,以“朋辈式”开展讨论学习,提高沟通的吸引力与兴趣感。第二,汇聚资源表达的引导力。思政教育在高校中要扩大宣传力度,日积月累中加强隐性教育,紧跟舆论“热度”、保证思政“新鲜度”,增加大学生媒体教育的接受弹性,从而开启全方位育人的新篇章,教育过程应注重言语引导,引导正确思想走向、政治悟性,并且培养学生舆情引导员,有方向、有主题、有方法地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形成甘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提升新旧载体融合力。高校应用媒体融合进行思想引导和政治引领,明确新旧媒体的优缺点,互补短板,平衡优劣,互通互融。例如,开展线上线下分期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运用纸质宣传手册与公众号推送新闻交错,既补充了网络快餐式信息接收的短板,又规避纸质宣传的局限,促使融媒体思政的“无缝衔接”,大大提高导向机制的隐性作用。

(二)激活思政活动载体,精准学业协同引导力

为了改变“单一式”的思政模式,更好地塑造新时代协同教育生态格局,对学生进行精细精准的指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通过学业提升计划,依托差别化分组的形式,进行学风思政融合教育,将思政元素无缝地嵌入学习活动中。如开展“学困生”学业引导计划、21 天网络学习打卡计划、学习目标“领航”计划、“最美学子”学习笔记比赛。营造媒体融合的教育理念,唤醒他们自发学习意识,形成“激励式”“引导式”“互融式”“竞争式”的精准学业思政融媒体实质,激发大学生的多维求知欲,进而起到更好地引导效果,在促进学风建设的同时,准确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航先机。

(三)注重教师协同育人,提升精准帮扶专业化

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兴起,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价值体系、人生信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高等教育要做到学业指导与思想品德的兼顾引导,教师队伍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驾驭多元化思政新式体制。一方面,健全教师奖惩体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突破教育方法陈旧、课堂效果不佳的藩篱,通过培训研讨给教师注入创新理念,谋求教育新突破、新发展。设置激励体系,对于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并且有所突破的教师给予奖励,保证思政教育专业化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将教师队伍建成专门思政教育团队,鼓励教师队伍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定期展开“课程思政”与“德育思政”培训活动,统一教育引导热点方向,制定相关研讨机制。深入学生、调研学情,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网络媒体展开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如网络思政微课、学业答疑活动、周周思政座谈会等,开拓引导途径,增强导向效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猜你喜欢

导向精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