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地域优秀历史文化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2021-12-07赖东升吴万贵
赖东升 吴万贵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对于地方文化而言,其所具有的历史沉淀和积累功能,以及呈现出的鲜明地域特征,都值得给予充分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我们进行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将其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应用于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引导理想信念教育走向正确路径的必然选择,也是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合理做法。本文以这种认知为前提,立足于泉州本土,积极寻求针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一、地域优秀历史文化的内在育人功能
地域优秀历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社会主义人才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素材;充分开发利用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能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现铸魂育人目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来讲,理想信念教育可谓当之无愧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思想观念养成、三观确立都非常关键。应该说,理想信念是社会意识的一种集中表达形式,它体现了普遍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此外,学术界普遍认为理想信念是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综合性概念,而非单独的“理想”或者“信念”概念。如果从这一概念引申出去,则可以认为理想信念亦与地方文化等情况密切相关。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我国民族的伟大复兴。”[2]在此基础之上,当代大学生需要进一步确立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而教育者则需要为提升其政治素养、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等服务,此时若考虑地域差异性,地域富有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同样可以从地方特色与个性角度服务于共同的理想信念。
(二)地域优秀历史文化的内在育人功能
地域优秀历史文化在各类课程体系中,比较多地表现为地方课程形式,是各专业的选修课或者通识课,能够起到补充必修课程的作用。在地域优秀历史文化知识讲解时,可能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内容,较为全面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红色革命文化或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类内容也可能渗入其中。与此同时,与之相关联,可以在教学中紧密结合的人文资源、实践教学基地都极为丰富,具有特别独特的以文育人作用,无疑可在思政改革中发挥出示范作用[3]。地域优秀历史文化的内在育人功能可总结为下述两个方面:
首先,对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进行探索,可提升育人功能有效性。一般认为,育人功能被认为是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思政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之所以各界普遍认同此项观点,主要在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而对社会了解程度较浅、思维相对单一,他们在大量新鲜事物面前,存在着心理不稳定性,因此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上讲,理想信念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基于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角度的育人,则可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提供净化受教育者思想的积极帮助,使之通过身边具体事例,自觉接受引导,做出正确判断,产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选择。
其次,对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进行探索,符合高校育人的总体需求。从微观视角为“中国梦”伟大理想实现奠定人才基础,我国正处在特殊的转型发展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理想信念动摇的可能性,这是和“中国梦”的理想相抵触的,利用行之有效的地域优秀历史文化教育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文化丰富性与深刻性,端正受教育者心理,帮助其树立坚定信心,主动投入社会发展中来,以包括文化古迹、文化名人、红色事迹等在内的独特内容与对应方式,帮助实现学习者自身价值,贡献自身力量,并由此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好准备。
二、泉州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育人功效
近些年来,以地方文化为基本内容,使之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很多部门和高校都在做,大量的研究和尝试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文化育人功能并未发挥到极致,因此才会导致一些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中的消极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不够、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比较薄弱、教育方式过于单调等方面。而解决这些问题前,有必要对泉州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以及近年在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情况进行简要说明。
(一)泉州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泉州是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城市,其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既丰富又独特,2021 年7 月被评为中国第56 项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务院公布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元,泉州一直以“刺桐港”之名驰名中外,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地点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多种宗教、文化汇集于此,并留下了大量极为宝贵的遗迹、遗物。另外,近几个世纪很多泉州乡民远走异域,为了生存而奋斗,这使泉州成为著名侨乡与台湾同胞重要祖籍地之一,再加之外来人口的迁入,增加了文化交流的强度,多种文化有了在泉州进一步融合的可能性,中原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本土文化交相辉映,让泉州成为多元文化宝库。
(二)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情况
泉州历史文化资源悠久丰富,但其在育人实践方面的促进作用却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首先,未能将泉州历史文化作为单独的课题进行研究。同高校近些年对社会宏观环境的普遍关注相比较,把地域优秀特色历史文化纳入研究视野,始终是很多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薄弱之处,事实证明这将造成比较不利的结果,高校育人内容和过程不够生动有效、形象直观,也不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其次,泉州当地在开展育人工作时,没能理清本项工作的发展规律,将泉州历史文化资源排除在外。例如,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本土化教材的匮乏,现在泉州当地育人工作所用到的文化资源以全国统编教材为主要来源,内容虽然比较全面,但地域特色不够明显,若教师不能做到认知的革新,在收集信息、备课、教学等方面失之于单一,势必会对育人效果造成不利影响。第三,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中,存在过于松散的问题。泉州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没能真正与高校育人工作相结合,所以研究探索并大力推进地域文化进校园,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使学习者因为地域文化而增强德育意识,教育者因为地域文化而调整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始终是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当务之急。
三、发挥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育人功效的思考与建议
充分发挥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需要积极拓展文化育人的基本路径。不仅需要将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还要积极搭建校地共建平台,赋予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时代特色和当代价值。
(一)调整思想认识与工作机制
伴随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调整思想,主动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提高利用地域优秀历史文化助推理想信念教育的素养,具体表现在平时工作中,应当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相联系,充分了解其特点和诉求,把握文化助推教育的规律,鼓励受教育者以自主分享等形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度[4]。
另外,笔者调研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缺少足够的统筹,工作机制存在欠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力量不统一,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工作不协调,封闭设计、体内循环等问题比较普遍。这就直接导致地域优秀历史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各行其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让教育工作机制调整到比较理想状态,尤其是做好理想信念教育接纳地方文化内容的方法引导,应全党动手、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使文化发挥出更大的育人助推作用与引导价值。
(二)关注高校育人工作规律研究
高校育人工作有其独立的规律可循,重视其中的规律,可保证教育效果立竿见影显现,而忽视其中的规律,则会导致教育效果的显著弱化。笔者认为,在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有几个规律是值得重视的。其一,完善工作体系是理想效果发挥的保障。所有教育均会涉及施教和受教的联结与统一问题,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无论是过程还是形式,都更加倾向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结合,这固然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水平,然而因为漠视了过程规律,效果始终差强人意,理想的做法是对接受者、接受过程、接受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工作,构建并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工作体系,这才会让理想信念教育规律呈现出应有的效果,发挥出良好的作用[5]。其二,文化育人应当同思政教育相结合,这是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规律的又一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之下,教育者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创新之路,可以将地方文化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元素,使思政教育、地方人文、身心健康几个要素产生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如泉州的乡贤文化、海丝文化,闽南一带的家风家训等,均可以成为文化育人同思政教育互相结合的素材。
(三)突出高校历史文化硬件建设
高校应当主动吸收地域优秀历史文化之中的显性要素,使之有机融入于校园物质文化即硬件建设之中,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校园之中的大型建筑、道路标志、景观绿色、亭台楼阁、墙壁橱窗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展现出本学校对于地域文化特质的接纳,当学习者置身于其间,可以通过目睹学校校名、建筑、标志等,产生自觉的德育意识,无形中和大学精神文化,以及其背后的地域特色文化相接触。换言之,建筑等硬件设施,是凝固的音符、实用的雕塑、立体的绘画,是一种结合了艺术和技术的结晶,在硬件设施中融入地域文化,将进一步发挥出地域优秀特色文化的优势,使学习者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亲近感,为后续的情感价值认同提供基础。
(四)突出地方文化“三进”“三研”
“三进”指的是地方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而“三研”指的是对地方文化系列教材的研编、对系列课题的研究、对文化产品的研发,三进与三研的重点强调,既是地方文化内涵的提炼和升华,也是让理想信念教育寓教于乐的必要途径[6]。例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从革命先烈英雄故事、红色标语,以及本地各种类型的红色文化专题,因势利导地将红色文化同课堂教学对接起来,让红色文化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推动力量,这正是对文化产品研发的支持。再如,讲授辅导和实践指导相联系的做法,可以将泉州本地的李光地文化、闽南家风家训纳入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之中,同样是地方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代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