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国华与豫皖苏军区的创建和发展
2021-12-07陈雷
陈 雷
□历史学研究
论张国华与豫皖苏军区的创建和发展
陈 雷
(阜阳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张国华是我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曾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十八军军长、西藏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政委,在革命战争和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豫皖苏军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豫皖苏军区的发展壮大对于支撑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和中原战场发挥了独特作用,是重要的战略地区,为支援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国华;豫皖苏军区;创建;发展;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争斗日趋白热化。1945年9月,正当毛泽东在重庆谈判之时,国民党山西军阀阎锡山调集大军进攻解放区,由此爆发了上党(今山西长治)战役。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为配合重庆谈判,晋冀鲁豫军区进行了自卫作战,组织和动员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等坚决打击敌人的进攻。经过激战,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歼敌3.5万,打退国民党的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场战役也拉开了国共第二次内战的序曲。此后,随着全国形势的日益恶化,全面内战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面对局势的变化,也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方针和部署。
这一时期,尽管全面的大规模战争尚未爆发,但是国共双方在地方上的小规模冲突不断。面对国民党拥有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此时的国共力量对比和战略环境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和解放区来说都是比较危险的。
1946年6月,国共两党之间爆发全面内战,国民党军开始大规模的侵犯中原解放区。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解放军被迫进行中原突围。中原突围成功后,面对新的中原地区形势,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争夺,也为了牵制国民党军对其他解放区的进攻与围剿,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豫皖苏军区,开辟和创建豫皖苏解放区。为此,张国华受中共中央指派,于1946年12月正式建立豫苏皖军区,对推动和支持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豫皖苏军区的创建
(一)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领导下的很多地方部队都被整编成正规军。1945年9月,张国华领导的鲁西地方武装改编为晋冀鲁豫解放军第一纵队,张国华任该纵队政治部主任兼副政委,后又转任第七纵队副政委。任职期间,他先后参加了陇海、巨野等战役。1946年5月,中共中央下达练兵指示,张国华和所属部队领导积极贯彻上级指示,加强部队建设,对部队进行军事练兵以及政治教育,为全面战争做准备。
同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大规模地进攻中原解放区,扬言3至6个月内消灭共军。张国华随即召集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旅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研究应对措施。会上讨论了如何依托解放区有利条件,进行战争准备和战斗动员,一场以“为爱国自卫战争取得胜利而战斗”的教育活动在七纵队迅速展开。
全面内战爆发后,张国华等领导的第七纵队在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的指挥下,同第二、第三和第六纵队等突然向陇海路沿线布防的国民党军队进攻。8月10日夜,第七纵队兵分两路,由张国华、杨勇、张霖之率领的队伍,迅速绕到陇海铁路沿线国民党据点的身后,向黄口、兰封路段的国民党部队发起进攻。战至11日黎明,第七纵队攻克砀山县城,全歼守敌。随后又陆续攻克兰封、罗王等车站,此次战争战果斐然,国民党军的两个旅被我军歼灭,毁坏铁路150余公里,陇海战役自此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在陇海战役中吃了败仗,又聚拢部队向冀鲁豫解放区发动进攻。9月,张国华等又率部参加定陶战役,歼敌1.7万人。
定陶战役打断了国民党部队向西前进的路线。不久,国民党军依仗东路优势条件,反扑解放区,企图寻找刘邓主力,并与之决战。同年10月3日,国民党军整编十一师第十一旅驻扎在张凤集地区,刘邓抓住该敌孤军突入的有利战机,发起进攻,揭开了巨野战役的序幕。10月5日晚,刘邓大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分别向国民党军队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次日,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企图突围,被我军一次又一次的击退。7日下午,国民党整编十一师向第五军靠拢。刘邓首长命令部队结束战斗,敌守军十一旅除200人逃脱外,全部被歼灭,巨野战役自此结束。战后,刘邓嘉奖率先攻进国民党军阵地的勇士“不愧为人民的英雄和模范”。[1]
1946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豫皖苏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全局规划,豫皖苏军区地处中原地区和黄淮平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进可直捣南京,退可割据鲁西,只要运用得当,定可使之成为解放军进取中原的前沿基地。随后,任命张国华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负责领导这一重要战略地区的武装斗争,支持和配合各解放区的斗争,以进一步推动解放战争的进程。
(二)张国华革命经历
张国华将军,江西省永新人。他从小聪明过人,因家庭贫苦,只读了四年多的私塾就被迫休学。1929年3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在湘赣边地区发展,不到20岁的张国华毅然投身于红军,成为了井冈山红军的一名普通战士。1930年3月,张国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第二师第六团总支书记,参加长征,英勇作战,战斗经验丰富,战功卓著。
卢沟桥事变之后,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出征抗日。张国华也离开延安,1938年至1941年在一一五师属支队、旅任政治委员。1944年1月,张国华受中央委派,调任冀鲁豫地区,参与开辟鲁西、巩固发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他的努力下,该根据地得到较好的巩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此后,张国华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兼副政委、第七纵队副政委。1946年12月,张国华担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2]。
(三)军区成立
豫皖苏地区,在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之间,位于津浦、平汉、陇海铁路的干线相交之处,是贯穿东南西北的战略要地,是国民党与共产党逐鹿中原的要地之一[3]。而在豫皖苏名义上有两个建制不同的军分区:一是华中第八分区,一是冀鲁豫第六分区,这一地区已成为孤悬敌后的游击区。
1946年夏,国民党军主力赶赴冀鲁豫战场进行作战,使华中苏皖边区、冀鲁豫水东地区沦为敌后。为保证敌后战争的顺利进行,以及对豫皖苏地区的领导,中共中央调华中区宣传部吴芝圃部长赶赴豫皖苏开展工作。
同年10月,晋鲁豫第六分区和华中第八分区二者合并,恢复豫皖苏边区。11月8日,豫皖苏边区党委在山东鄄城成立。张国华任委员,吴芝圃任党委书记。21日,张国华、吴芝圃二人带领第七纵特务营和起义的魏凤楼部豫东支队越陇海路南下,于河南睢县平岗顺利会师,豫皖苏军区成功组建。
豫皖苏军区初创,正是国民党军队对水东第六分区的第三次“清剿”的时期。12月5日,张国华率领部队到达睢县南部与冀鲁豫第六分局和华中第八分区胜利会师。张国华坚持“以大吃小”的策略,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12月7日夜,刘寨战斗打响。解放军集中了四个团的兵力攻击刘寨的国民党军六十四师一九零团,杀死及俘虏敌军1000余人,国民党军的“围剿”行动宣告失败。刘寨战斗的胜利,为部队在平岗集中休整提供了暂时稳定的环境,为豫皖苏军区的成立创造了条件[4]158-161。
1946年12月12日,第六和第八分区的营以上干部和数千名的群众在平岗召开了豫皖苏军区成立大会。豫皖苏军区正式成立。其中,张国华担任军区司令员,吴芝圃担任军区政治委员,魏凤楼担任副司令员,陈明义担任参谋长,王幼平担任政治部主任[5]。在大会讲话中,张国华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做好群众工作,团结一致;二是要处理好队伍中不好的问题和现象,严于律己;三是要多打几个胜仗,清除反动势力,为豫皖苏军区的发展鼓舞士气,增强胜利的信心。
豫皖苏军区成立后,吴芝圃和张国华开始进行部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教育工作,整顿消极情绪,成效显著,为坚持边区斗争奠定了政治基础。此外,他们还不断充实三个军分区的武装力量,组建了军区骑兵营和特务团等军事单位,整个豫皖苏军区的总兵力达到1.4万人。
张国华等还制定了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的方针,紧抓战争主动权。自此,豫皖苏边区的斗争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转战淮北
此时,豫皖苏军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东面有徐州绥靖公署的整编第五十八师,西面有郑州绥靖公署的整编第十五师,而中间有保安四纵队的5个团;除此之外,还有国民党数十个省、县的保安团,共约6万多人。
军区成立后,张国华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整顿,使人员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民族矛盾向阶级矛盾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了对解放战争性质、战略战术、组织指挥、作战规律和斗争方式等方面的认识,还进行了坚持发展边区斗争的政治动员。为了打破敌军不断进攻的局面,站稳脚跟,各军分区武装和军区主力部队快速实施战略铺开,主动出击,收复失地。根据上述情况,张国华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一分区,开辟二分区,恢复三分区”[4]166-168。
1947年1月初,张国华决定率领军区主力东进,稳住三分区阵脚。5日,军区独立旅侦察分队发现涡阳城内有敌军县保安团约300人,他们战斗力弱,武器装备差,是一支孤立无援的部队。独立旅旅长金绍山将情报上报张国华,张国华认为是一个歼灭敌军的有利战机,当即率领独立旅奔袭涡阳城。次日晚就抵达涡阳城外,敌军毫无察觉。7日凌晨,军区独立旅突然发动进攻,一举攻入城内,打得敌军措手不及,最终,全歼国民党守军。首战告捷,此次战役打乱了敌军阵脚,鼓舞了士气。涡阳一役,让国民党大吃一惊。
1月24日至2月25日,刘邓二人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在豫皖苏军区的协助下发动了豫皖边战役。张国华抓住有利战机,指示各分区“利用有利空隙,积极主动的进攻与消灭敌人,扩大与巩固我之占领区”。张国华率领军区独立旅连下涡阳、亳县、柘城、鹿邑4城,全歼国民党五十八师新十旅的第二十九团和三十团。第一分区向西开辟了贾鲁河地区。第二分区的部队穿过涡阳地区,到达鹿邑、淮阳,1947年1月12日在鹿邑县吴台庙成立了第二分区。第三分区部队也收复了商亳鹿柘等地区,恢复了政权。自此,三个军分区的联系也日益加强。
二、豫皖苏军区的发展与壮大
(一)围剿与反围剿
豫皖苏军区的创建与发展受到了国民党的极大重视,引起了敌军的恐慌。1947年2月至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和豫皖苏军区二者之间有陇海铁路和黄河阻隔,孤悬敌后。张国华带领豫皖苏的部队开展起了游击战争,并且引起了敌军的重视。因此,国民党将进攻的矛头转向豫皖苏地区。1947年3月,国民党组建徐州司令部和郑州指挥部,统一指挥国民党8个正规旅及多个保安团对豫皖苏进行围剿。张国华将敌军的围剿作战称之为“棋盘战术”。所谓“棋盘战术”就是将地方主力部队和保安团以营或团为单位,在城镇设置据点,对其防区进行清剿,以此来消耗我军的实力,隔断我军与群众的联系。
张国华连夜制作了一份关于“棋盘战术”的应对方案。分区的地方武装要在各自地区进行游击战争与敌军周旋,而主力部队则跳出“棋盘”,在外围对敌军进行攻击,以此来消灭敌人的“棋子”。面对数量高于我军7倍的敌军,张国华率领军区部队实施“敌进我进,避强击弱”等战术对敌军予以歼灭性打击。军区主力首先向敌军部署比较弱的淮、太地区进击。
3月4日,张国华得知独立旅上报的消息,河南睢县城内只有一个保安团,并且四周没有敌军主力,他决定带领独立旅突袭保安团,同时命令军分区司令员对敌方援军进行阻截。9日凌晨抵达睢县并发动进攻,仅用20多分钟就歼灭敌军,俘600余人。16日,得到晋冀鲁豫军区的来电嘉奖。随后,张国华率领部队直达沙河重镇周口,22日到达周口,23日凌晨击溃敌军。
3月底,张国华奉命带部队向开封方向前进,牵制敌军。4月2日行至宁陵发现敌军豫保安四纵队一个营和县保安团,决心将其歼灭。次日,各部进入预定位置。4日,发起进攻,十几分钟便攻入城内,守城敌军见状,均缴械投降,我军大胜。此战后,我军装备获得极大提升。
为了分散敌人,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自4月10日开始,军区主力一分为二,分为东集团和西集团,以此来支援三分区。金绍山指挥东集团独立旅三十三、三十五团,张国华、吴芝圃指挥西集团一分区、三十四团、特务团等部队。在独立旅东集团向东方去之前,获悉国民党有500余人的保安团在扶沟驻守。于是东集团在4月10日抵达扶沟,快速结束战斗,俘敌400余人,大获全胜。
5月1日,独立旅东集团从王白楼一直南下,在西阳集地区越过涡河。3日抵达蒙城附近并进行军队部署。4日黎明,发起进攻,11时战斗结束,全歼守军。5月中旬,东集团在张国华的部署下向西转入二分区,并配合二分区一个团,攻取沙河重镇界首。
与此同时,西集团在张国华的带领下驰骋豫东平原,开辟新区。就在这时,国民党南阳专署的近2000人的保安团正在豫东平原进行“剿匪”行动,张国华发现这一敌情,准备歼灭敌军。伴随着三发信号弹,西集团军成功击破这支部队。
部队解放睢县县城时,物资堆积如山,开仓济贫时群众不敢要。张国华带头动员,将粮食分发给贫苦大众,俘虏士兵中的老弱病残也派发干粮予以释放。因而,部队在豫皖苏边区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些惠及军民的措施获得了民心,为后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自张国华决定军区主力部队分开行动以来,南下沙河,西出河西,东击涡河,震惊国民党第六绥靖区。第六绥靖区多次向国民党统帅部请求支援,绥靖区兵力不断增多。1947年6月2日,张国华将主力部队集合在睢杞太地区,准备展开更大的歼灭战。9日,中原军区一纵队第二旅由张才千率领抵达豫皖苏解放区,与张国华会师平岗,随后该部改为中原独立旅,进一步充实和壮大了豫皖苏军区的武装力量。国民党军获悉,从四面赶来,在张国华的带领下,军区大部分军队跃出了敌军的包围圈到外线寻找战机。
6月24日,张国华率军奔袭皖北重镇阜阳,该地驻扎敌军省、县保安团1000余人,25日凌晨战斗打响,6时占领全城。此次战役,攻克了国民党统治的重镇,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势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信心。26日,张国华率主力渡过颍河向鹿亳地区转移,后在太和、亳州之间全歼敌一八三旅[6]。
6月30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约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张国华接到这一情报,于7月9日带领部队攻占亳县,豫皖苏军区孤悬敌后的不利局面由此结束,打赢了这场反“清剿”战争[7]。
(二)协助刘邓大军南下
1947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全国性战略反攻,制定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决定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二人组建太岳兵团,挺进豫陕地区;陈毅、粟裕率华野组成外线兵团,在黄淮地区和平汉铁路之间进行战斗,使豫皖苏解放区得到扩大。从此之后,豫皖苏地区就成了陈粟部队的主要战场,同时也成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桥梁[8]。对于豫皖苏解放区来说,其任务就是支援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当刘邓大军进行战略反攻时,在张国华的领导下,孤悬敌后的豫皖苏游击区已经不复存在了,出现了一个大发展、大拉锯的局面。张国华率领部队一旬之内连续攻克下7座县城。之后,又指挥了周口战役,歼敌1000余人;在淮阳战役之中,张国华所部歼敌2000余人,破坏了平汉铁路的和尚桥段,为刘邓大军的战略反攻做出巨大贡献。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时,经过豫皖苏地区,豫皖苏解放区对此大力支持。1947年8月11日夜,刘邓主力越过陇海路,进入亳县、太和、界首等地;8月13日,刘邓大军在亳县被国民党第二兵团王敬久部追击,豫皖苏军区集结部队在商亳公路设伏,成功阻击王敬久部。豫皖苏军区主力为其打破了各个地方的敌军据点,为刘邓大军扫清了障碍。同时,各分区还成立了后勤部等支援前线组织,在大军到来之前修整道路,并准备了丰富的军需物资。刘邓大军进入豫皖苏后,得到各地百姓的大力拥护,老百姓们箪食壶浆,迎送大军。至8月26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极大地推进了解放战争进程。
淮阳战役后,军区主力进行了短期休整,张国华认真总结了军区成立后八个月的作战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今后的斗争任务,特别是土改任务,指出“土改高于一切,土地第一,一切为了土改”。9月20日,张国华主持召开了豫皖苏军区的第一次建军会议,作了《关于地方武装建军的报告》,强调各地方武装要自觉服从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各地方党委要大力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巩固发展自己。通过此次大会的教育活动,全区军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华东野战军主力的到来创造了准备条件。
(三)与陈粟大军配合作战
1947年9月26日,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5个纵队约10万人,兵分两路,在徐州与开封之间横越陇海路,挺进豫皖苏地区。为了给陈粟大军的到来准备一个平稳的内部环境,张国华与吴芝圃指挥部队对军区周围的国民党军以及土匪等地方反动武装进行了彻底的清剿活动。张国华并率军区部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行动,大规模破击平汉、陇海铁路,攻击国民党军补给基地,迫使其频频回援,也有效策应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作战。[9]。陈粟大军进入豫皖苏区后,大力支持豫皖苏地方武装建设。在涡阳,华野曾先后赠给雪涡县4车枪支、1门迫击炮、2挺高射机关枪、30箱子弹以及300多套军用棉衣,雪涡县依靠华野的援助装备了6个连。阜北县在陈毅部队的援助下获得2支汤姆式枪、3挺轻机枪、20支卡宾枪和2000发子弹。界首也在粟裕的指示和华野人员支持下成立了“界首支队”,不久发展到1000多人。到10月底,在华野的帮助下,豫皖苏军区下辖的军分区由3个扩大到6个,武装力量成倍增长,武器装备也日益精良。豫皖苏解放区面积扩大了近两倍,解放与控制了豫皖苏边区的所有县城和重要城镇。“自反攻全面展开后,豫皖苏边区已成为东南西北四大解放区(冀鲁豫、大别山、豫西、华东)之枢纽,且为全国重要战场之一”[10]。
11月,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在陈粟的统一指挥下,参加了陇海铁路破袭战,他们转战淮北10余天,一度兵临徐州。他们的这一军事行动,打乱了蒋介石围剿大别山区刘邓大军的战略部署。12月中旬,张国华为了贯彻中央将大别山边区与豫皖苏边区连成一片的战略意图,他率领军队挺进豫东,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的帮助下,张国华带领部队转战豫东多个县城,豫皖苏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同时也为大别山边区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为了策应和支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战略行动,张国华率领豫皖苏军区部队与陈粟大军、陈谢兵团协同作战,发起了对平汉铁路、陇海铁路的破袭战,并且攻击到许昌、漯河一线,迫使蒋介石调兵回援。经过此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大别山边区的围剿。与此同时,豫皖苏解放区的战略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它由原来的袭扰国民党的后方基地转变为解放军的进攻前站。
1948年初,豫皖苏军区进行整军运动。通过一系列思想教育工作,全区官兵增强了阶级觉悟与政策观念,并且克服了部队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情绪,纯洁了整个部队的思想,加强了各级官兵之间的团结合作。在提高思想水平和阶级觉悟的基础上,张国华又开展了大练兵运动。在训练过程中,张国华以野战军的标准训练他们,并和他们一起积极的参与训练。除此之外,张国华广开言路,积极听取意见,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水平。
入春之后,张国华与吴芝圃指挥军队连续作战,陆续消灭国民党军1万多人。入夏后,张国华又带领军队积极打击国民党的抢粮活动,保护了解放区民众的粮食。经过发展,此时的豫皖苏解放区已经扩大到了8个军分区,约5万人。随后,中共中央下发通知,豫皖苏军区获得升格,从三级军区升级到二级军区,粟裕兼任司令员一职,张国华任第一副司令员,宋任穷担任政委职务[11]。
6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发起开封睢杞战役,仅仅两战,就歼灭国民党军数万人。同年9月,粟裕发动济南战役,张国华指挥军队对津浦铁路徐州—蚌埠段实行破坏,以支援济南战役,迟滞和延缓国民党军的调动与增援。经过一个星期的激战,华东解放军俘歼济南国民党守军10余万人,国民党军自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以下等23名高级将领全部被俘,济南宣告解放。
(四)支持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济南战役之后,张国华根据中央的指示,扩军6000人,又新编了一个独立旅与一个警备旅。此后,华东野战军以及豫皖苏军区的军事力量都大大增强。
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两军联合,发动淮海战役。会战刚开始,粟裕大军直指徐州,张国华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他率领军队在阜阳、涡阳、蒙城一线不断阻击袭扰增援敌人。
正是由于张国华所部的英勇阻击,迫使国民党从华中增调的黄维第十二兵团进展缓慢,后被围歼在双堆集地区。之后,豫皖苏军区在蚌埠地区,破袭铁路,阻击敌刘汝明、李延年兵团,迟滞了国民党援军进军的速度,这些行动是对淮海战役的大力支持,为解放军主力部队围歼国民党重兵集团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对战役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淮海战役期间,豫皖苏军区不仅担负着庞大的军事任务,同时还肩负着繁杂的后勤保障任务。由于此战我军参战部队达到60万,所以后勤补给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张国华在军区内新设了粮食部、民力部等各个支部,成千上万的支前大军在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千里跋涉,不畏严寒,夜以继日地将粮食、弹药转运到前线,又将伤员护送到后方,并在解放军进军途中设立粮站,保证对前线的军粮供应不出现任何问题,豫皖苏军区的部队还在战场上担任看押俘虏、搜捕散兵、清扫战场等任务,成为了支前的主力军。
11月30日,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撤离徐州向永城方向逃窜之时,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布紧急命令:不许放跑一个敌人。而张国华所在的豫皖苏军区同时也发出紧急通报:严密封锁、联防戒严、不许漏网,进行阻击。杜聿明部后无奈退往陈官庄地区,随即被解放军四面包围。
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各路大军对陈官庄发起全面进攻,国民党军全面覆灭。1月10日,杜聿明被俘。历时两个月的淮海战役以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终,此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长江以北大部解放,全国性的解放战争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淮海战役胜利,豫皖苏边区获得全面彻底解放,张国华率军逐鹿中原,开辟豫皖苏区的任务也随之结束。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8日张国华担任了由豫皖苏独立旅和中原野战军第一纵第二十旅组建的二野五兵团第十八军军长,与政委谭冠三一起率领十八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转战江南。3月8日,中央军委命令撤销豫皖苏军区的番号,其余军分区部队划分河南军区和皖北军区建制[12]。
渡江战役前夕,豫皖苏解放区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力地支援渡江战役。豫皖苏解放区抽调了一大批干部渡江南下,所属各地委采取措施号召解放区民众踊跃参军,补充主力武装;同时组织担架、水手支援大军渡江,还筹集了大批的军需物资,给渡江大军提供补给。
与此同时,张国华率领部队围绕渡江作战进行军事和政治整训。整训期间,张国华亲自到各部队监督检查,狠抓落实,同时进行渡江战役前的政治动员,激发部队的战斗激情。3月11日,张国华率军从安邑向长江北岸进发,于4月11日顺利到达安徽孔城镇集结。
3月3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组建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多路进发,实施渡江战役。第十八军被分为西集团,在安庆以西至望江段渡江。任务明确后,张国华就带领部队迅速进入位置,整军备训,做好战斗准备。4月20日晚,渡江战役打响,23日张国华率军在安庆以东地区顺利渡江,并迅猛南下与兄弟部队一同控制浙赣铁路,切断了白崇禧和汤恩伯集团的联系,全力支援中、东两集团对国民党的围剿。
5月1日,张国华率军翻越大红岭,进至皖浙边界。5日,在开化县以北马金镇与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司令部及保安第三、五旅遭遇,张国华率先发布攻击命令,战至8日,全歼国民党军7000余人,俘虏了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张义纯。5月下旬,第十八军到达了江西东北部的乐平县并进行休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6月2日,崇明岛获得解放,渡江战役宣告胜利结束。这次获胜,为解放军挺进大西南,解放南方各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张国华在豫皖苏军区的作用
自1946年12月豫皖苏军区成立,到1949年3月结束,在这一时期的艰苦斗争中,张国华作为军区司令员,带领全区军民共同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运动战,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全力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并在敌我双方主力的“大拉锯”中追求大发展,开辟了沙南等地区,豫皖苏解放区得到扩大和巩固。在淮海战役中,张国华率军支援主力部队进行作战,全区获得了解放。在此期间,张国华率领豫皖苏军民共进行了3000多次战斗,消灭敌人9万余人,牺牲指战员2100余人。全区的武装力量由1.4万人发展到7.7万余人,巩固了解放区,支援了主力部队作战,在解放战争的史册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在豫皖苏解放区,张国华带领豫皖苏军民创建了人民政权,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并组织财经活动,对各级武装力量进行整合整编整训,多次粉碎敌人的清剿行动,对豫皖苏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豫皖苏军队力量得到不断的增长。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张国华还很重视干部的培养,他动员了大批知识分子参军,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十八军组建后,豫皖苏边区在张国华的亲自动员下,有2000余名知识分子参加了十八军的随营学校。后来解放军接管南京等城市后,豫皖苏区输送的文化干部达几千之多,刘伯承曾戏称张国华为“地主”,以夸赞其麾下人才济济。
由此可见,张国华将军是豫皖苏军区的缔造者、创建者,同时也是豫皖苏军区的引路人,他在军区的创建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奋勇向前,血洒黄淮大地,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康盛世。豫皖苏军区的创建、形成与发展,其实质上就是解放战争在黄淮地区的一个缩影,有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在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61.
[2]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史料汇编:6•将领篇[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64-65.
[3]何斗龙.将星灿烂:永新籍将军传[M].江西:中共永新炫委党史办公室,1996:59.
[4]郭江明,等.井冈山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5]马学庆.“一岭十八岗”(29)平岗(五):豫皖苏军区古村成立[N].京九晚报,2015-12-10.
[6]张宁,等.阜阳通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8:340-341.
[7]赵慎应.张国华将军在西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25.
[8]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豫皖苏边区革命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87-288.
[9]魏希楠.率军解放西藏的雪域名将张国华[J].党史博采,2017(10):29.
[10]河南省档案馆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豫皖苏边区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馆存本)[Z].郑州: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4:59.
[11]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审委员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撰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26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444-445.
[12]张明金.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0:243.
On the Discussions between Zhang Guohua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uwansu Military Region
CHEN Lei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Zhang Guohua was a senior general in our army and a lieutenant general in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served as commander of the Yuwansu military region, commander of the 18th army, commander of the Tibet Military Region and political commissar of the Chengdu military regio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the Sino-Indian War.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uwansu military regio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Yuwansu military region played a unique role in supporting the East China battlefield and the Central Plain battlefield 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 and w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area, it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support the Liu Deng Army, the Chen Su Army, the Huaihai Campaign and the battle to cross the Changjiang River.
Zhang Guohua; Yuwansu Military Region;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effect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5.19
K269.6
A
2096-9333(2021)05-0133-07
2021-06-10
2020年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历史学专业卓越教师培养创新项目”(2020zyrc113)。
陈雷(1970- ),男,安徽太和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