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获墓志续编》释文校勘六则
2021-12-07魏平
魏 平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洛阳新获墓志续编》[1](下文简称《新获续编》)是继《洛阳新获墓志》之后又一部著录洛阳出土墓志新材料的重要墓志汇集。该书拓片清晰,释读水准高,标点精当,考释详实,给文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但其释文偶有误释,有的还是墓志释文的规律性错误。本文抽取若干条错误释文,对照拓本,运用俗字知识,从典故追溯、文意辨读和墓志文例等角度予以勘正,并指出其他墓志汇编资料中的类似错误,希望能为今后石刻文献的整理提供参考。
一、贞观七年《张瓘墓志》:“然则州郡之职,虽日徒劳,昼游故乡,谓之衣锦。”(22/319)①本文所举墓志以原书页码为序,括号内“/”符号前后分别表示墓志图版和释文页码。
“虽日徒劳,昼游故乡”,文意不明,核实原拓本,“日”原刻作,与“日”字形体相似,根据文意,当释作“曰”,发语词,用法同“粤”。由于“日”与“曰”形体相近,手写文献常混,在已整理的石刻文本中,将二者误读的不在少数。
有“曰”误读为“日”的。以《唐代墓志汇编》为例。《李文及妻刘氏墓铭》(麟德元年):“日以麟德元年,岁次甲子,二月己卯朔,十八日丙申,合葬于同州冯翊县武城乡之平原。”[2(]P398“)日以麟德元年”,古籍无此辞例,原释文误,应作“曰”。《牛弘满墓志》(咸亨三年):“神皐奥壤,是日珍藏。”[2](P542)依据墓志文例,“是日”应是“是曰”,“日”误。《亡宫七品墓志》(上元二年):“日以其月廿八日,迁厝于北芒山。”[2](P596)又《亡宫九品墓志》(上元二年):“日以二月廿八日,迁厝于北芒山。”[2](P597)以上二例都将发语词“曰”释为“日”,皆误。“曰”作为发语词,在墓志中文例甚多,不察词义,仅依字形长扁判断,很容易出错。
又有“日”误读为“曰”的。如《权豹及妻李氏墓志》(麟德二年):“岂意道飙易往,逝水难留。奄即黄墟,俄乖白曰。”[2](P421)其中“俄乖白曰”的文意全不可解。“白曰”应是“白日”。白日,人世间。原释文误。《赵德令及妻杜氏墓志》(咸亨元年):“冬曰爱集,夏景威扬。”[2](P522)其中“冬曰爱集”的文不可解,“曰”误,应是“日”字。“冬日”与“夏景”对举,文意和谐。“爱集”当做“爰集”,语出《诗经·大雅·卷阿》。《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姬温及妻窦氏墓志》(上元三年):“察微知远□□,□曰望云之圣。”[3](P220)查《西安碑林全集》图版[4](P2188),“远”下的拓片是,“之、明、就”三字尚能辨明既似“日”字,又似“曰”字,需依上下文敲定,释文缺三字,将“日”误读为“曰”,影响了文意理解。该句完整的释文当是:察微知远之明,就日望云之圣。“就日望云之圣”,语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就日望云”是对原典的剪裁融化,用来比喻对帝王的仰望崇敬之情。
分辨石刻铭文是“日”还是“曰”,科学的办法是细致分析文字所处的语境,准确理解文意,并参以文例。
二、贞观七年《张瓘墓志》:“往风树之长往,凭金石以永镌。”(22/319)
墓志“位、住、泣、往”等字常混,《新获续编》还有同类误释,程淑颜指出,《李惠墓志》释文“虽沉下住,尽能著名”的“住”当改为“位”[5(]P25)。
三、贞观七年《乐陟墓志》:“少有竒筞,智过称舄。”(23/320)
按:“称舄”不辞。《说文解字》:“舄,䧿也。”段玉裁注:“自经典借为履舄字,而本义废也。”后用以泛指鞋,《广雅·释器》:“舄,履也。”“称舄”一词不见于典籍。复核原拓,“舄”作,当是“象”字。称象,指代曹冲《,三国志》记载曹冲少时聪颖,五六岁便能巧用船之沉浮的原理称象。志文融典造词,用来称赞墓主。
墓志释文“象”字多有误读。有把“象服”误读为“舄服”的,如《全唐文补遗·姚公夫人刘氏墓志》:“舄服副笄兮,不偕永年。夫贵妻尊兮,封邑乃传。”[6](P15)“舄服”,于此不可解。核实拓本,“舄”字形为,应是“象”的异体字。《干禄字书》:“象、:上通下正。”“象服副笄”语出《诗经·墉风·君子偕老》。象服,是古代贵族女子穿的一种礼服,绘有日月星辰等物象作为装饰。《新出唐墓志百种》则释读为“乌服”[7](P100),亦误。也有把“纪象”误读为“纪舄”的,如《赵威及妻潘氏墓志》(上元三年):“铭勋日月之旗,纪舄丹青之阁。”[2](P616“)纪舄”,典籍无此辞例,文不可解。“舄”,查原拓为,当为“象”字,释作“舄”,误。象,指图像。纪象,记述功勋,描画图像。描画图像于阁上,为人臣之荣耀。唐太宗李世民曾修建凌烟阁,由阎立本描画二十四位功臣图像于其上,成为功臣的殊荣,唐·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九:“少年天子重边功,亲到凌烟画阁中。教觅勋臣写图本,长将殿里作屏风。”
也有把“舄”字误读为其他形似字的情况,如《裴坦及妻李氏墓志》(开元二十九年):“珠璎玉佩脱城闉,龙剑凫写留邙阜。”[2](P1514“)凫写”文意不明,典籍也无用例。“写”,查原拓作,应是“舄”的异体字。凫舄,仙人之履,典故词,语出《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言王乔有神术,能化凫来往,帝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志文以龙剑、凫舄之典喻人逝世。
四、贞观十年《彭师德墓志》:“克岐克嶷,匪断匪雕。”(24/320)
按:“匪断匪雕”,文意不可解。复核原拓片,“断”的字形为,左上角漫漶,依轮廓,疑是“”字,与“雕”同义。《龙龛手镜·斤部》:“,同斲”。 字又作“斵”,《正字通·斤部》:“斵,俗斲字。”《礼记·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斵。”孔颖达疏:“斵,雕饰也。”匪匪雕,表示不用雕饰,不必人为而自然天成,此赞墓主不事雕琢,崇尚质朴。后世也有文例,如宋曽慥《类说》“王沂公赋”条:“王沂公《有物混成赋》云‘:不缩不盈,赋象宁穷于广狭;匪雕匪斵,流形罔滞于盈虚。’则宰相陶钧之意可见矣。”
五、永徽三年《袁贞墓志》:“一同敷教,制锦事绝齐驱,百里杨风,弦哥未之云拟,□明旦哲,冠盖攸归。”(29/324)
墓志释文又有将“旦”释为“且”的。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元钦墓志》(永安元年):“参稷契如并驰,共且奭而齐轸。”[8](P249)“共且奭”,文不可解。释文作“且”,误,应是“旦”字。旦奭,即周公旦、召公奭,二人是辅佐周成王的宗室贤臣。“旦奭”与上句“稷契”对举,同为人名。《增补校碑随笔·沮渠安周造像记》(北凉承平三年):“幽夜莫晓,[明]慧日以启且。”[9](P211)“且”字误,应作“旦”。启旦,指天明,如《抱朴子·喻蔽卷》:“羲和升光以启旦,望舒曜景以灼夜。”
六、《段亮及妻石氏墓志》(开元二十六年):“善非精核变通,畴能反此。”(127/401)
墓志“及、反”字形非常相似,二字常不辨。墓志释文有把“及”误读作“反”的,如《王君愕墓志》(贞观十九年):“言纪丸都,怆国殇之已反;将闻凯奏,痛马革而先归。”[3](P32“)反”字误,应是“及”字。国殇已及,战死之义。《崔日新墓志》(景龙二年):“遗言所反,尚闻於仲海;景命不造,遂哭於公山。”[3](P429“)遗言所反”,费解。原拓为,应为“及”字,义为到达、涉及。
也有“反”误读作“及”。如《张乘运墓志》(天宝元年):“遂据梧如寝,翛然及真。”[2](P1541“)及”字误读,应为“反”,通“返”。“反真”,返璞归真,死亡的委婉语。《傅交益墓志》(龙朔三年):“乃纡归旐,将及枌榆。”[2](P393“)及枌榆”,文不可通,应作“反”,通“返”。“反枌榆”,回归故乡。《王玮及妻狄氏墓志》(咸亨四年):“动昭御而无归,随穆戎而不及。”[3](P202“)无归”似可与“不及”对举,但却不协调。“及”,原拓片,应是“反”字。“无归”与“不反”对举,文意畅通。
墓志数量庞大,是重要的出土文献之一,以其未经篡改的文献真实性为人所重,而墓志文献的大规模汇集出版,更为文史研究工作带来了福音。但这些汇集往往难免有许多文字误释,有碍准确理解,影响科学利用。造成误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石面泐蚀、文字俗讹是主要因素。释读者运用俗字理论知识,仔细审查文意、分析语法、检索文例、考证典故,一定可以少犯规律性错误,提高释读准确性。只有做好释读,才能最大程度呈现其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