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养老”模式供需匹配和有效对接
2021-12-06田海峰刘俊淇李龙熠王超凡
田海峰 刘俊淇 李龙熠 王超凡
摘要:二十一世纪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中国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从而新型“互联网+养老”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数据查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建立分析模型来研究“互联网+养老”模式目前在南京的供需匹配和有效对接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南京;供需匹配;“互联网+养老”
一、引言
“互联网+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就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养老结合起来,在养老这以传统领域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信息在大数据上的优势,并通过计算机、移动端设备等互联网高科技信息技术,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关爱、紧急救助等一系列养老服务。[1]
二、南京市人口结构和养老行业现状
根据《南京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京市常住人口数为9314685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8003744人相比,同比增长了16.38%。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8.98%,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13.80%。两项数据均远远超过了10%和7%的老龄化标准,对比同水平人口城市杭州的11.66%和武汉的11.81%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南京已经步入了严重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比例加重,意味着南京拥有庞大的养老市场。根据南京市统计局统计,截止至2020年10月,南京市重点养老机构共有262家,3A级以上居家养老的服务中心超过了500家,養老行业无论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机。在建设养老机构方面,南京市政府的表现十分突出,在打造连锁化、标准化、安全化的养老机构和基础设施的同时,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支持传统机构改革,推动社区和医疗机构的医养服务发展。
目前在南京,居家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方式,相比于养老院养老,人们更偏向于自由度和舒适度更高的居家养老,搭配社区或者服务中心在生活、医疗和心理方面的活动。社区和服务中心更多选择传统的电话、入户等方式而非通过“互联网+养老”模式来及时跟踪老人的身心状况。传统的养老方式被多数老人选择,但是不论居家还是在养老院,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心理健康、设施层次不齐和服务不完善等问题。能够以互联网为载体,云平台为中心的“互联网+养老”模式在将来势必会成为养老市场中的最佳选择。
三、南京市发展“互联网+养老”的优势
在十三五期间,市委和市政府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政策创新,下达了包括《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在内的多个文件,严格规范了养老机构评级标准和居家养老护理中心,同时推行助老服务卡、虚拟养老等线上方式,初步探索“互联网+养老”。十四五期间,市政府打造“1+N”立体社区养老服务,推广“时间银行”实施方案。疫情期间,“时间银行”在核酸引导、物资配送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市政府对于未来养老的先见性和对新模式的包容性也会为未来“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
南京经济发达,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67533元,面对高成本的互联网养老产品和持续的服务投入,个人或者家庭都相对可以负担。在产品需求侧足够的支持能够最大化激发供给侧产品的更新和服务的完善。南京城镇人口达到了总人口的86.80%,这将为互联网的介入和云平台的普及提供更多便利。
除了政策经济优势以外,南京还具备发达教育和领先科技等条件。南京的高校超过了三十所,学科门类多,在计算机、医疗和服务等行业人才储备优厚。不论云平台和各类APP的开发,还是服务方面的培训都可以快速开展。南京互联网公司众多,以苏宁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拥有诸多大数据库。南京市政府也在大力建设大数据中心,帮助各区养老中心向“智慧服务”有效过渡。诸如秦淮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落户和“我的南京”政务平台智慧养老功能的开发都为“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普及、深入社区家庭和完善产业链提供了平台,打下了基础。
四、南京市“互联网+养老服务”供需的发展
(一)供给侧
目前南京市互联网养老机构的构建较为完善,相比其他城市,“互联网+养老”机构数量多且分布广,如江宁区政府建立了培训中心、呼叫中心和数据中心为一体的展厅,并创立了“小江家护”这一互联网+养老”品牌。同在鼓楼区,政府投资建立了区智慧大数据运营调度中心,搭建了业务办理、政策咨询、服务制定、综合监管为一体的大型互联网养老平台。2021年秦淮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各区的智慧养老机构逐步完善。
在设备的供应方面,南京市也处在领先的地位,在江宁区的“小江超市”中,有智能手环、智能烟感等产品。智能手环可以绑定家人手机,依据定位来实现紧急情况求助。而为扶助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庭所安装的体质检测、红外线人体感应等设备,帮助家庭实时监测老人的安全状况,避免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智能养老设备生产厂家数量和技术均突飞猛进,不仅有软汇科技这类临床机械企业投入到其中,更有小米,科大讯飞等跨行业跨领域的公司参与其中。
在线上服务方面,南京市同样成绩突出。2018年,南京市溧水区推出了“智慧溧水APP”,将信息采集、科学评估、呼叫服务、定位和监督、对接共享功能集为一体[2]。2019年,江宁区推出了OTO养老模式,将紧急呼叫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智能检测系统应用到服务中。诸如鱼跃医疗和九州通等很多医疗药品企业也在“互联网+养老”投资开发,推出了大医生云和九州通智慧养老APP。九州通在2017年签约了国家最大的养老项目,深度打造“互联网+养老”新模式。目前九州通和鱼跃医疗的净利润情况良好,并且处于上升的趋势,在“互联网+养老”的转型非常成功。在疫情期间仍然保持了一个增长的态势,可以看出“互联网+养老”呈现出高需求的状态。
(二)需求侧
根据问卷调查,目前南京市的家庭中老人们在养老院的居住比例只有不到1%,绝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与子女或配偶居住。一方面因为南京现存的养老院还存在着服务质量低、收费贵、设备老化且质量不一和人员密集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子女工作时间的加长以及退休延迟政策的出台,同子女居住的老人面临着养老质量下滑的问题。在问卷结果中,仅有5%左右的社区引进了“互联网+养老”的模式,可以看出“互联网+养老”也仅仅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远没有满足老人的需求。而对于“若互联网+养老发展良好,您是否有意愿让家中老人参加”这一项中,有超过八成的人选择了愿意,这说明人们对参与到“互联网+养老”的意愿较为强烈。南京市“互联网+养老”模式在近几年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互联网+养老”的供求发展不平衡,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我们可以抓住机会,主要面向社区和家庭大规模地发展“互联网+养老”模式,同时可以将“互联网+养老”模式引入养老院,来实现双轨道快速发展。
南京相比于“互联网+养老”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乌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实行。2015年,乌镇启动“互联网+”养老服务试点工程,项目实施周期三年,总投资5000多万元。[3]较为领先的椿熙堂施行了设施先行,努力扩容的措施,把老人的需求细分求到五个版块,并且在服务流程上做足了功课,如在空巢老人的家中安装平安钟,紧急呼叫设备等,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老人们的安全。而乌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信息中心,更是实现了1.5万老人信息数据全覆盖的优秀成果。相比起来,南京的城市规模更大,覆盖数据的难度也更大。但是南京可以从乌镇吸取经验,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多步骤、多元化、全方位的覆盖数据。政府与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合作,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去覆盖更多老人的数据,最终实现全部社区的“互联网+养老"的建设。
五、南京市“互聯网+养老”模式供需双方存在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养老”模式在南京已经有所起步,但总体还是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无论是从供给侧来还是从需求侧来看,都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南京市“互联网+养老”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供给侧问题
供给侧问题主要是指来自“互联网+养老”服务的提供方。目前“互联网+养老”模式主要在供给侧存在缺乏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产业处于初创阶段,集群效应较弱、智能养老产品的“智慧性”不足,UI设计不符合老年人认知能力、行业仍缺少大量专业的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区域间互助联动性不强等问题。
1.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目前关于“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如鼓楼区出台了《鼓楼区家庭养老床位管理细则》,规范相关领域,这在南京市实属首例。但是这些规范性文件只是个别区的一些探索性成果,无法形成一个南京全境各区相统一的规则,这为“互联网+养老”模式未来的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无论是制定的级别,还是相关政策实行的区域,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2.区域联动性差
纵观目前南京全境的“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可以看到已经有部分辖区率先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像鼓楼区的智慧养老大数据运营调度中心、秦淮区的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和江宁区的互联网养老院呼叫中心等一系列项目。但这些探索性尝试仅仅是个别辖区的项目,无法形成区域联动和集群效应。
3.智慧型产品不“智慧”
目前的一些“互联网+养老”项目主要依托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开发一体化、可视化的移动平台,对老年人身体的各种指标进行检测,对养老机构或是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室内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但由于老年人对于这类高科技设备普遍不是很熟悉,加上此类平台在UI设计上并非很人性化,易读化。导致老年人普遍难以操作相关的设备。
4.相关人才缺口大
任何新兴产业的出现都离不开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持。传统养老行业的相关服务人员还存在技术方面的缺失。既懂互联网,又懂相关医护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需要弥补。
(二)需求侧问题
在需求一侧,主要存在观念转变、隐私顾虑、价格担忧等问题。
1.传统养老观念需转换
“互联网+养老”模式作为一个新兴起的产业,客户普遍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绝大多数老人及其子女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养老行业上,观念一时很难转变。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价格担忧问题
与传统养老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化市场化的价格体系不同,“互联网+养老”模式的价格体系目前正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而且设备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导致其价格高昂。相关市场还未形成一个规范的价格体系,需求方对于价格的担忧比较大。
3.隐私顾虑问题
由于“互联网+养老”模式需要通过各种大数据分析,APP会跟踪老年人的各项隐私数据,故消费者对信息安全保护方面还有很大的顾虑。
六、解决方案
(一)供给侧的解决方案
在对于解决智慧养老供给侧问题方面,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首先,政府必须建立政府主导的养老企业,在市场难以参与或参与意愿程度低、吸引力不够的方面,政府主动承担,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养老项目提出、进行和后续发展,给予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引导养老企业良性发展,从而给市场养老企业起到引领作用。其次,医疗卫生是互联网+养老保障的重要一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时时刻刻的面临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8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风险尤甚,这极大的考验着养老行业的医疗卫生水平。在民政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养老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应结合实际,认真落实疫情防范工作,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保证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对于“互联网+养老”相关技术人员和人才的培养,可以适当的建设相关性成人大学,开设相关专业,设立有关部门,吸引不同领域的人才参与建设到“互联网+养老”的环节中。
在养老供给侧环节中,企业扮演着副手的角色。在经营方面,企业具有逐利性,而养老行业投入周期大,回报周期长,而我国养老企业大多属于小型的私营企业,不具备大规模研发的能力。此时政府需提供更多“互联网+养老”研究资金,满足智慧养老研究所需,从而加速智慧养老与个人、社区以及养老机构的融合和对接,建立起政府与市场之间友好互助关系,最大化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通常情况下,企业手头上只拥有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对研发费用的投入有限,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费用高,很难取得成效和技术突破。因此,南京市政府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南京市实际,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创建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将“互联网+养老”企业纳入南京市经济发展长期计划中,科学规划,明确互联网养老企业发展的思路,最终减少统一性差、融资困难、服务产品质量差等问题;引导产业合并,避免资源浪费和技术研发重复;促进民营养老机构在服务质量、技术发展、服务价格等方面趋于同一标准,促进养老机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总体上形成政府扶持——企业进步——人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二)需求侧的解决方案
面对老人不情愿、不理解、甚至有些抵触的态度,需要政府加强养老政策新宣传,“互联网+养老”增添新的风貌,摒弃传统“互联网+养老”不完善、不人性化的方面,真正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政府部门和养老企业联合开展有关互联网智慧养老设备的宣讲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辅以实机操作,普及互联网+养老设备,实现人人会用;从老年人最根本的实际需求出发,“互联网+养老”研发企业应更加偏向开发傻瓜式、便携带、易操作的设备,切实做到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处理困难、方便生活;与社区相互对接是互联网养老的重要环节,养老机构与社区共同管理经营,能极大优化互联网养老服务匹配机制,做到“户户对口”,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最后,互联网养老价格应更加亲民,这需要企業压缩成本,政府补贴费用,既保障互联网养老质量,还要满足绝大多数中产家庭的消费水平。针对贫困家庭,政府还需设立贫困补助资金,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作者简介:
田海峰(2000-),男,汉族,内蒙古人,南京审计大学本科在读,金融学方向。
基金项目:
南京审计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养老供需的精准匹配和有效对接——以南京为例(项目编号:2020AX05007R)。
参考文献:
[1]李大伟.“互联网+养老”创新服务模式探究[D].南京邮电大学,2020.
[2]贾绍溪.推进福州市智慧健康养老发展[J].福州党校学报,2019,(2):78-80.
[3]耕荒.有益的探索——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发展观察[J].中国民政,2018,(1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