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斯•厄德里克儿童文学中的文化融合
2021-12-06唐煜
摘要:融合主义文化范式出现在美国本土奥吉布瓦印第安裔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中,在其儿童文学中,融合主义虽没有直接出现,但厄氏用巧妙、跨度近二十年的故事呈现了文化融合的意义。将融合的必要性、途经性很自然展示出来。不同于文化绞杀与消亡,文化融合有助于异质文化的对话和发展。本文以厄氏儿童作品”桦树皮小屋四部曲“为例,探索其中文化融合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露易丝·厄德里克;《桦树皮小屋》;融合主义
融合主义起源于克里特岛政治联盟,而后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文化等领域,融合主义范式强调不同个体或群体间文化和谐平等共存、相互学习、融合性杂交。美国是一移民国家,欧洲移民与本土印第安文化间存在异质文化差异,在此语境下,与强调统一性、无对话的“大熔炉”式美国文化不同,融合主义更倾向于美国文化当前“沙拉碗”式强调多种文化的对话、不同文化互相間的重写、改造、生成和进化。融合主义思想在美国奥吉布瓦裔著名作家、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第二波领军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1954-)作品中多有呈现。在厄氏的儿童文学中,“文化融合”虽不是重点强调内容,但字里行间之间,异质文化的多样性融合以集成性的方式隐性体现。
厄德里克一共出版六部儿童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桦树皮小屋四部曲,包括《桦树皮小屋》(The Birchbark House,1999)、《永恒的火炉》(The Range Eternal,2002)、《沉默游戏》(The Game of Silence,2005)、《豪猪年》(The Porcupine Year,2008),均属美国本土奥吉布瓦少年文学(Ojibuwa Juvenile Fiction)。该系列文学讲述了生活在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奥吉布瓦族(Ojibwa)印第安女孩奥玛凯阿丝(Omakayas)及其家人的故事。此四部曲时间上横跨由1840年到1866年的二十年,期间,奥玛及其家人经历几乎使奥吉布瓦灭族的“传染病天花”和美国政府为让欧洲移民定居、迫使生活在神灵岛上“以狩猎为生的美国印第安原住民重新寻求新家园”的两大灾难。以上故事通过家族史透视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史和文化史,展现了一部与美国官方记录不甚相同的图景。
《桦树皮小屋》描写1847年前的七年,因天花肆虐,神灵岛襁褓中的女孩奥玛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奥吉布瓦妇女塔楼(Tallow)收留了她,将她带到苏比尔湖玛德琳岛上的家中生活,取名“奥玛凯阿丝”(奥吉布瓦语中的“小青蛙”)。在收养家庭,奥玛度过了快乐的七年,她有心灵手巧的姐姐、会讲鬼故事的祖母、脾气大但勤劳的养母、勇敢的养父,还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弟弟。春天,祖母剥下桦树皮;夏天,一家人采猎鹿皮、采集浆果;秋天,收获野稻;冬天,听祖母讲故事。奥玛家生活细节的描述暗示了奥吉布瓦传统家族生活的日常:他们与周围动植物、自然的精神联系、对自然的友善、敬畏、共生、共长。虽然心爱的弟弟没能逃过来岛白人携带的天花病毒,但奥玛知道在另一个宁静的地方,他永远关注、帮助她。奥玛对生命、死亡萌芽性的理解,对在自然界中应扮演的角色,在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浸染下有了朴素的认识。这是奥玛自我文化意识的觉醒阶段。
《永恒的火炉》以绘本方式展示奥玛一家在玛德琳岛上的幸福生活。柔和的自然色(绿、蓝、红色)将奥玛家温暖的小火炉和围着小火炉听故事的一家人的温馨、快乐晕染开来。琅琅上口的语言,大声朗读即能感染每个在场的听众。炉火中“永恒”的火,带来的不仅是温暖,更有慰藉和家独有的安全感。奥吉布瓦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主题一次次默默弥散开来。通电后,小火炉变成电炉子,但火焰没有从他们心里消失,随时间流逝,他们对“火焰”更为渴望。正因如此,“火焰”超越了“炉火”这一实体性的存在,此记忆中的“火焰”,成为奥玛及其家人对真正温暖的渴望和不懈追寻。代表现代文明的电力和代表传统文明的火焰间形成的张力,也映射了在异质文化交融间艰难选择的奥吉布瓦人对传统文明的改造和坚持之路。
《沉默游戏》描写奥玛与家人的1850年。小说虽仍以四季为架构,但故事的核心转移到了白人移民对奥吉布瓦传统生活的威胁。岛上来了一群神秘的外来“客人”(白人)。他们要奥玛及其家人离岛,向西部迁移。奥玛开始接受族人的命运,将“西迁”视为“一场冒险”。题目”沉默游戏“本是小孩子们保持沉默的一种游戏,此时通过奥玛儿童视角展示出的是奥吉布瓦人面对失去家园时的恐惧与哀伤。此次交锋中,一元的“熔炉性”的白人文化以驱赶的方式将异质的奥吉布瓦文化边缘化。小说以奥玛一家乘独木舟、离开玛德琳岛结束。厄氏也在暗示,“不应遗忘土著美国人被消减、边缘化的这段历史”(黎会华,42)。这是文化的冲突中的困难阶段,传统的印第安奥吉布瓦文化如何在外来强势文化的绞杀中生存,是令厄氏隐隐不安的问题。《豪猪年》描写1852年奥玛一家背井离乡、寻找新家的旅程。此时的奥玛不再是七八岁的孩童,她在寻找新家的过程中经历着自己青春期的叛逆、迷茫和从小女孩到少女的蜕变。奥玛家这一时段的经历很好诠释了传统文化的融合再生之路。
总之,桦树皮小屋四部曲里没有《哈利·波特》中光怪陆离的想象,血腥、激动人心的战斗场景,也没有尔虞我诈和腹黑反转。贯穿四部作品的是厄德里克温柔恬静,充满爱意的故事和对日常生活事无巨细的描述。以小聚焦、大跨度、大情怀展现了印第安人西迁的恢弘历史景象。奥玛是无数被迫西迁的印第安人的缩影,她和家人所经历的生活鲜活再现了上世纪印第安被驱逐家园、被迫迁居的苦难历史——他们不是美国白人文学中“高贵的野人”或“卑劣的野人”,他们在体质和心智方面没有先天缺陷,更不是不可救药的“低劣种族”。他们面对痛苦选择的坚忍和以爱的姿态对幸福执着的追求,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玛的成长之路也暗喻着奥吉布瓦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在游离、行进的过程中与白人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Louise Erdrich.The Birchbark House[M].New York: Hyperion Books.1999.
Louise Erdrich.The Range Eternal[M].New York: Hyperion Books.2002.
Louise Erdrich.The Game of Silence[M].New York: Hyperion Books.2005.
Louise Erdrich.The Porcupine Year[M].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8.
黎会华.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儿童文学创作——兼评《桦树皮小屋》四部曲[J].外国文学动态,2013(4):41-43.
作者简介:唐煜,汉族,女,1981.6,四川重庆人,讲师,硕士,英美文学,外语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