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生死、爱与希望
2021-08-09韩佳君
摘要:《村居生活》这本诗集完成于2009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众多作品中属于研究较少的一本。全集共包含41首诗,内容大多涉及乡村生活的所见所感,具有很强的自然气息。其主题包含爱、死亡、生命、希望、成长、女性等,语言简练、冷静又克制,表述方式以第三人称居多。格丽克诗中的意象包括自然界的真实景物、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事物和人物意象,她运用这三类意象来表现生死、爱与希望等主题。
关键词:露易丝·格丽克;《村居生活》;意象;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118-03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公布之后,露易丝·格丽克这位来自美国的匈牙利裔犹太女诗人进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格丽克的写作生涯从1968年出版诗集《头生子》开始,有人评价它“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却让格丽克获得了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1975年,格丽克开始在多所大学里讲授诗歌创作,诗集《沼泽地上的房子》于同年出版;1980年,诗集《下降的形象》出版,在这部作品里,格丽克开始使用自传性材料,但也引起了读者的道德敏感;1985年,诗集《阿基里斯的胜利》出版,格丽克凭此获得美国国家书评界奖;1990年,诗集《阿勒山》出版,这部作品体现了格丽克的使命感,她由此获得美国波比特国家诗歌奖;1992年,被称为格丽克代表作的诗集《野鸢尾》出版,它是以《圣经·创世纪》为基础创作的组诗,整部诗集关注幻灭、希望、责任等主题,格丽克凭此获得1993年的普利策诗歌奖;1994年,出版随笔集《证据与理论》,成为学者研究格丽克诗歌的重要参考;1999年,格丽克当选为美国诗歌学会理事,诗集《新生》于同年出版并获得波林根诗歌奖;2001年,诗集《七个时代》出版,入选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2003年,格丽克当选为美国第12届桂冠诗人,这可以说是她写作生涯的高峰之一;2006年,诗集《阿弗尔诺》出版,它以希腊神话为基础,获得新英格兰笔会奖;2014年,格丽克凭借《忠诚的和贞洁的夜晚》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家诗歌奖。
格丽克的诗包含爱、死亡、生命、希望、成长等许多主题,当然也有难以忽略的女性主题。这些主题通过诗人对心理隐藏之处的高度把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格丽克的诗有以下特点: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这得益于其涉及童年、家庭、亲人等的自传性材料的大量使用,而后在“自白”与“典故”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走向“后自白诗”的道路;后来的作品以神话、寓言和《圣经》原型为基础,通过对它们进行后现代意义上的“重写”或“颠覆性改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这类根本问题;结构上,格丽克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方式——“组诗体”,即由一首篇幅很长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主题的组诗构成的一部诗集;语言上,大都使用第一人称,语气间洋溢着不满或愤怒但又克制的情感。
《村居生活》这部诗集于2009年出版,也入选了2010年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但相比《野鸢尾》《新生》《阿弗尔诺》等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则不是很多。《村居生活》全集共包含41首诗,内容大多涉及乡村生活的所见所感,具有很强的自然气息。其主题依旧包含爱、死亡、生命、希望、成长、女性等,语言简练、冷静又克制,以第三人称居多。瑞典文学院对格丽克这个作品的评价是“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村居生活》这部诗集里有不少景物描写,因而就有一些典型的意象,这些意象是对主题的一种表达。故本文将从意象入手,通过分析意象感受格丽克对有关主题的表现。
一、意象分析
意象作为诗歌审美的最基本元素之一,按照物象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民俗意象、文化意象和神话意象等几类,以自然意象运用得最为广泛。毕竟自然万物可以让诗人给读者感官上的明显刺激,而诗人又寄情于自然万物,表现人间的悲喜,这时,自然意象无疑成为最好的展示诗人内心与外在统一的桥梁。
如前文所述,《村居生活》有不少充满自然气息的景物描写,可以说将自然意象运用得淋漓尽致。这些意象同时也是表达主题的最好方式,毕竟庞德曾说过:“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而这个“复合体”就是主题。
在笔者看来,《村居生活》这部诗集的所有意象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自然界的真实景物,比如太阳、落叶、道路、蜡烛、山川、天空、大地等。其中,太阳这一意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它至少在诗中出现了16次。提到太阳,一方面可以是光明、温暖、希望的代表,另一方面可以是干旱、至高无上的代表。在《村居生活》里,格丽克把太阳看作希望、未来、光明的存在。太阳升起,为人生“燃出一條路”,指明方向;阳光普照,给人温暖,“治愈我们”心灵;太阳“不动不移”地“悬挂在我们头顶”“说这世界多么美好。”[1]而当太阳西沉,万物都将沉睡,人的情感也是。若把人生比作一天,太阳落山无疑暗示暮年的到来、死亡的迫近,日出与黎明则又暗含希望。综观全诗集,格丽克在描述太阳时用了不少积极、美好的词汇,可以体会到她对太阳持有一种肯定与赞扬的态度,所以将其当成了希望温暖的象征。与美好的太阳相对的,是蕴含死亡意义的落叶。树叶这个景物在全集中出现了10次左右,或单纯作为景色描写,或指代生存于世的每个人,但只有落叶与众不同。落叶出现时一般意味着冬季就要到了,而人生的冬季就是死亡的倒计时,并且提及落叶时,格丽克用的最多的动词就是“烧”。烧落叶,给人一种把过去全部抹除的感觉,尤其在树叶指代人时,“烧落叶”这一行为难免会联想到烧遗体,从而使落叶具有了死亡的象征。此外,蜡烛这个意象只出现了2次,但都被用在黑暗中点亮的场景中,就好像在迷茫的人生中,如豆火光虽小,也能驱散一些黑暗,让人看到希望,格丽克就用这个告诉人们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第二类是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事物,比如夏季、黄昏、正午、黑暗、阴影这类抽象名词,其中最典型的是“夏季”这个意象。夏季可以说是一年中阳光最充足的时候,万物都在生长,光鲜亮丽,充满激情,格丽克用它表示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这个阶段里每个人都年轻靓丽、张扬自我,追求梦想与爱情,渴望成长,一切都很美好。夏季代表美好的东西,而黑暗、阴影则代表了迷茫、孤独、死亡等消极的东西。它们虽然有消极的含义,但格丽克却指出:“我们也可以在黑暗中拥抱所爱;我们最终也会走出黑暗,走向另一个黎明。”另外,笔者虽然把“大地”这个意象归为第一类,但实际上却认为它具有双重性,表示的不仅是实际生活的土地,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三类是人物意象,可以泛指所有男人的“他”,与可以泛指所有女人的“她”。人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自然意象,但人也算自然界的生物,可以说是广泛意义上的自然意象。格丽克通过描述“他”与“她”的心理与生活,其实也是在描述所有人的人生。“他”对人生的迷茫,所有人都会有;“她”对死亡的恐惧,每个人也会有;“他”与“她”对爱情和生活的追求与感悟,也存在于每一对情侣和每一个家庭中,“他”与“她”就是芸芸众生的缩影。诗集中还有“我”“我们”“你”等有很强指代意义的人称,都在引导我们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存在的意义。
意象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情感具象化,也可以使主题突出明显。《村居生活》这部诗集,用偏口语化的语言叙述日常中的景物与生活,聚焦于生、死、爱、性、存在等既具体又抽象的主题,流露出关于世界的玄学思考,由此可以看出格丽克一脉相承又富于创新的创作过程。
二、主题分析
有学者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细胞核,但笔者认为真正的细胞核应该是主题,意象是诗人表达主题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在《村居生活》里,格丽克用意象构建出乡村日常生活的场景,去表达她所擅长的生、死、爱、性、存在等主题。
(一)“死”的主题
整部诗集中直接或间接提及死亡主题的诗有13首左右。谈到死亡,大多数人首先是感到恐惧与抗拒。但读格丽克的诗,你可以看到她以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面对死亡,如这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死亡与无定等着我,
也等着所有的人,阴影揣度着我,
因为它并不急于摧毁一个人,
悬疑
是需要保留的元素——
从这几行诗可以看出,格丽克认为死亡是所有人最后的结局,它化作“阴影”笼罩在所有人的头顶,让人胆战心惊。这里,格丽克用阴影的意象指代死亡,使人感到死亡不可避免。同样让人感到死亡不可避免的,还有这一句:“生出来,身体便与死亡定了约。”于是,我们便要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死亡、对待人生吗?
我穿过黑暗,好像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好像我已是黑暗的一份子。
平静地,安宁地,天就破晓了。
不,要敢于面对死亡,勇于“穿过黑暗”。这些“黑暗”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在“穿过黑暗”的過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常没有注意到的东西,甚至可以完善自我。格丽克用黑暗的意象描述死亡,让人感到死亡无处不在。我们或许在黑暗中辗转、迷茫,但终能穿过黑暗,“一旦进入泥土,便不会恐惧泥土,”只要敢于面对死亡,就能平静对待死亡,不会活在永远的恐惧中,生活会更美好。从以上可以看出,格丽克对待死亡是冷静的、洒脱的,她明白死亡是生来就有的,与其恐惧,与其沉默,不如正视它,与它共生,那么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波澜。
(二)“爱”的主题
爱作为西方文学母题之一,包含了方方面面:爱情、亲情、友情,等等。在《村居生活》里,“爱”的主题首先表现为对爱情——尤其是青春期少男少女间的爱情描写,其次是情侣组成家庭后,爱情向亲情转变。
在叙述爱情时,格丽克主要通过“他”与“她”之间的互动与内心描写来表现爱情里的犹豫与思索、患得患失、互相试探。在《正午》中,有一对互有好感的少男少女,他们想偷食爱的禁果,但坚守底线,没有成功。不过他们内心互通,或许成年之后就会有所结果。这首诗就体现了情窦初开的男女们纯真、炽烈、有底线的恋爱观,让人感叹少年时期爱情的美好。而到了成人时期,人则不那么单纯了,而是相互勾引、相互试探,若不合适便抛之脑后,不再过问,这在《广场上》里有直接的体现。最直接表达爱意的话不过是《十字路口》里的:“我不舍得将是你。”在叙述亲情时,就涉及家庭与婚姻的话题。夫妻双方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琐碎中,可能会产生《疲倦》,但大多还是充满温情,即便出现问题,只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还是可以继续下去,这在《婚姻》一诗中可窥见一二。
此外,格丽克在表达“爱”时,还涉及了“性”的主题。性与爱也有密切的联系,也是爱的一种。但格丽克的“性”主题主要讲的是女性要爱自己的身体,要正视身体关于性的变化,要对男女间的性持平常心,这在《一张纸条》《一个春夜》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并且在《一个春夜》的最后一句:“她又一次爱上了自己的身体,发誓要保护它。”更是表现了“她”从开始畏惧“性”话题到敢于正视的转变。
(三)“生”的主题
“生”的主题在这部诗集里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赞扬,另一方面是对日常生活的建构与叙述。对生命的赞扬主要体现在《春》这首诗中:
春天说来就来了:一夜间
梅树花开满枝,
大气温暖,鸟鸣处处……
在于欢庆的气氛。
花开得那么美——生命弹性的寓意图。
鸟儿热切地接近。
这几行诗充满了明媚欢快的意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里某一处花开鸟鸣的环境,那么美又充满生机,让人感到生命充满美好与希望。
格丽克对生活的叙述则平常又琐碎,毕竟拥有波澜壮阔人生的人还是少数,世界上还是普通人更多,他们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就是人们对生活最普遍的感知。格丽克又不单纯描述日常生活,总是在描述中加入其她的思考。例如在《温暖的一天》这首诗中,前面还在叙述温暖的阳光扫去难熬的寒冬,冰雪消融,万物生长,一切都在变好,最后两节却笔锋一转,到了衰老的话题上。这并不突兀,生活中多是灵光一闪的状况,不经意看到某一事物,思维有可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例如《无花果》一诗,叙述人在生活中总会在某时怀念过去,但无论如何怀念,依旧要立足现在,活在当下。日常生活总不都是单一主题,格丽克把一些关于生存、存在的主题融入到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中,通过对司空见惯的意象的描写,唤起读者对生活的反思、对生命的思索。
整部诗集中,除了格丽克惯用的生、死、性、爱等主题,还有一些其他主题。例如在《独处》和《烧树叶(其一)》这两首诗涉及孤独与空寂的主题,诗人思索在一切繁华过后,人如何在孤独与虚无中寻找生存的意义。例如在《蝙蝠(其一)》和《蚯蚓(其二)》这两首诗中,诗人则探讨了超脱自我的话题。
三、结语
有学者评价“格丽克的诗善于捕捉瞬间的感知,从急剧变化的意象中、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中获得启示与顿悟”[3]。这个评价在《村居生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村居生活》这一诗集,既没有早期作品中的自传性材料,也没有后期作品中的神话、《圣经》材料,只是在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没有选择“组诗体”的方式,语言也偏口语化,乍一看觉得平淡无奇,但这种平淡又何尝不是格丽克对新手法的一种探索:以小见大,以平凡见伟大,以个性见共性,“有铅华洗尽、水落石出之感。”[1]整部诗集里,格丽克巧妙又恰当地运用意象表达主题:通过黑暗、阴影告诉人们冷静从容面对死亡;通过夏季、太阳告诉人们生活总有美好与希望;通过“他”与“她”的经历告诉人们爱是平常又复杂的、是充满激情又充满欺骗的,无论接受爱还是远离爱,首先都要爱自己。本文只是简单分析了《村居生活》中的意象与主题,还有其他许多解读角度与分析方法来研究该作品,比如用细读法分析某首诗,或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或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还可以通过该诗集去解读格丽克的创作手法等等。格丽克是一位值得从多角度去研究的诗人,她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朴素但优美的世界,关于她的讨论与探索会逐步深入。参考文献:
[1] 格丽克(GLCK,L.).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M].柳向阳,范静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 吉曼青.露易丝·格吕克诗歌中的孤独意识[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6.
[3] 刘文.露易丝·格丽克:生命的短暂与永恒[J].名作欣赏,2016(32).
[4] 宋宁刚.自白、神话与女性叙述——论露易丝·格吕克的诗歌创作[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1).
[5] 苏芹.从诗歌的自然意象看中西遥远思维融合之可能——舒婷与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意邂逅[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4).
[6] 万丽君.死亡之下的新生——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新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3).
作者简介:韩佳君(1994—),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单位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