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应对
2021-12-06伟江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完整的文化体系。网络语言是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语言模式,它结合了汉语言文化以及时代元素,成为语言的新潮流。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二者同时存在必然会有独特的呈现形式。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分析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探究汉语言文学在网络语言冲击之下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应对
引言
网络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产生,并逐渐扩散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一种趣味化表达方式,甚至如果不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则是一种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表现,这样的拓展方式对汉语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这两方面进行深度分析,探究面对消极影响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助力汉语言文学的良性发展。
1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型语言,流行于互联网平台,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1]在此形势下,网络语言运用是否合理成为主要的关注对象,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语言能够在新时代为汉语言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其能够与时俱进的综合发展,还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中娱乐性的需求。现阶段,已经有不少的网络词汇录入到语言词库之中,比如说“草根”“房奴”等词汇。除此之外,网络语言中也有关于数字和字母的新意义,比如“88”代表了“拜拜”;“yyds”代表了“永远的神”等等,还有一些网络语言是成语的缩略形式,这样的表达方式大大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方式,拓展了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无论使用那种方式表达,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表达形式,将其用浅显且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提升了其的趣味性。
1.2消极影响
互联网时代下,很多网络语言为了追求独特性和抓人眼球,刻意忽视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性,故意用错误的解释吸引大家,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另外,互联网上青少年占多数,一些青少年会跟随网络潮流学习一些东西,错误的网络语言会传输给学生,这样就会形成错误的观念,极其不利于学生成长。现阶段,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并没有合理化和规范化,曲解原有意思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说“稀饭”原意就是粥的意思,但是在网络语言中竟然是表示喜欢的意思,意义的改变会严重阻碍人们的正常交流。所以,网络语言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调控。
2 应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语言制度
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能够在网络平台上直接传播自己的观点,不会受到任何的监管,这样宽松的网络环境不利于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新时期,相关的部门要针对网络语言建立健全的传播制度,禁止一些错误的网络语言传播,极大程度上净化网络文化环境。[2]网络语言的出现能够满足当代人猎奇的心理需求,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这个角度而言,应该得到倡导和保护。
2.2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语言更新迭代的速度飞快。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产物,不仅具有时代性,同时也兼具娱乐性,成为人们首选的表达方式。[3]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巧妙的将网络语言嵌入到日常的课程之中,同时要让人们学会识别网络语音,辨别语言正在的使用方式,及时的剔除错误的网络用语,这样才能促使网络语言的良性发展,不会让其的错误使用方式危害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网络语言产生之后,需要正面的对待它,认识到是汉语言文学的底蕴为网络语言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所以,要全方位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度的刨析,创造文化特征和当代时代元素的方案策略,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同时确保汉语言文学的有效传播。
2.3汲取网络语言精粹
汉语言文学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通过不间断的使用促使其不断的壮大。网络语言形成的文化基础就是汉语言文学,可以说,網络语言的产生、传播以及使用都与汉语言文学息息相关,网络语言能够生动有趣的传递人们的思想情感,使用起来更具有灵动性。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产物,汉语言文学首先要保持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它。[4]但是,对于网络语言也要结合汉语言文学内涵进行二度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人们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语言。一些有正确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网络语言,相关的部门可以将其有效的汇编到词典当中,也就是将网络语言有效的合成和缩略,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运用。
结语
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产物。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合理的使用网络语言。摒弃其恶俗的部分,制定相关的规定使其更加的规范。吸纳其优秀的部分,紧扣时代的脉搏,挖掘汉语言文化的内涵,使得网络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化创新型展现形式,从而使汉语言文学更受欢迎。
参考文献
[1]覃孝.关于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花溪:文艺教育,2020(11):1.
[2]郭立新.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思考[J].环球首映,2021(2020-34):22-24.
[3]蔡眉.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北方文学(下旬刊),2020,000(001):116-117.
[4]李恒鑫,王明赛,杨宇轩.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思考[J].文学少年,2021(11):1.
作者简介格式:姓名:伟江(1985年8月),性别:女,民族,门巴族,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人,学历:大专,职称一级教师,单位:西藏昌都市丁青县中学,单位邮编:855700,研究方向:汉语文写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