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自然观流露

2021-12-06何唐玺焜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9期
关键词:自然观瓦尔登湖梭罗

摘要:梭罗非常敬重自然,他出版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关于他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两月零两日的《瓦尔登湖》是他的经典作品,书中其自然观让人很是着迷。而他在写《瓦尔登湖》时,他的导师艾默生对他的启发和影响很是深刻。此外,梭罗还有着自己独有的想法与进步的自然观。最后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对自然观作了阐述。

关键词:梭罗;艾默森;瓦尔登湖;自然观

一、引言

亨利·大卫(戴维)·梭罗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以及超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7]。他十分支持废奴运动,是爱默生的爱徒。梭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其散文启发众多读者,被誉为“自然休闲”的创始人。《瓦尔登湖》详细记录了他的两年零两个月,在四季的过程中,梭罗表现出自内心的欲望、矛盾挫败和自我疏导。同时,通过多次疏导后再次疏导和向往,直到达成目标的多重心理过程。這阐述了作者用其来挑战人性的,尤其是独立的界限。但这种挑战是受伤后恢复的一股神力支持着,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而带来的曙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探究梭罗的自然观?他们又该如何定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对自然的一般认识,一般包括对自然的基本论、自然的演化规律论、自然的结构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论等。梭罗的自然观堪称是超前的,难以匹敌的。经历过以环境交换经济的代价后,环境在世界的重要越显突出,而想要保护好环境,正确的自然观是必不可少的。想要这个喧嚣的城市平息一会很难,但心中无波澜,自然并不难寻。

二、爱默生对梭罗前期的影响

(一)爱默生自身对自然的见解

梭罗在撰写《瓦尔登湖》前,备受导师爱默生的爱戴,对自然的见解也有所耳濡目染。爱默生于《论自然》一书中所写:“站在一毛不拔,寸草不生的地面上,我的头沐浴在欢快的空气中,在无限的空间中来回穿梭,似乎一切卑鄙的自私行为都风吹云散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睛。我已经变得虚无,但我能看见一切。宇宙存在的电流在我体内循环;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或一颗粒子”[2]。这句话表明爱默生猜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精神能与自然交融,实现“灵魂出窍”。在《论自然》一书中,爱默生开篇写道:“要学会想独处,既需要远离社会,也需要远离自己的工作室,深入自然之中”[2]。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也有专门描写自己独处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独处的见解的一章。自然观需要独处的精神,独处对自然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地位。梭罗认为独处和自然观紧紧相连。但是相对于爱默生的自然观,梭罗的自然观是货真价实的。如果说爱默生是自然思想的系统阐释者,那么梭罗则是这种思想的真正践行者[8]。

(二)梭罗受导师爱默生的自然观对比

梭罗继承了爱默生关于自然具有治疗作用的观点[9]。师徒二人均认为在大自然熏陶下,人会变善。他们都希望人们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官场的阴谋,追求一种崇高精神生活。他们既不提倡隐士生活逃避现实,也不提倡禁欲的超脱生活,也不要求人类像他那样隐居在森林里两年,而是要经常亲近大自然。每个挫败魂魄都能在自然中凝聚神情,重回纯真无邪,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论自然》中,爱默生写道:“大自然面前,人们会展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尽管大自然说,悲伤是真实存在的,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此,把那些无理的忧愁都忘掉吧,让我们其乐融融”[5]。同时,梭罗还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大自然能够接受我们强大,也能接受我们软弱”[1]。在强大的自然力量下,能够容忍我们索取,同时,也能极力修复我们的创伤。此外,梭罗非常赞同爱默生关于自然本质的文学观点,认为万物都有精神本体,自然是宇宙的物化精神的表现[6]。爱默生提出勃勃生机是大自然的重要表现,他对自然见解,使梭罗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选择接触自然,并写下了本相关自然的书——《瓦尔登湖》。其中最重要的是其观察与综合推理的有机结合。

三、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体现的自然观

自然是比喻和象征的原材料[3],自然为众多作家提供了素材,创作了诸多作品。但梭罗实践后,他还有着属于自己独有的想法与更加进步的自然观。

(一)《春天》中体现的自然观

在《春天》一章中,梭罗对春天的冰融化现象进行了解释和观察,对松软的树叶进行了讨论,体现了他对周围世界敏锐的观察和具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他眼中,融化的沉积物不是废品,而是拥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对象,其概括了一种规律的运作模式。这种规律支配和影响着自然。这也表明了梭罗生活在瓦尔登湖之前,就对自然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并阅读相关书籍,可以说是饱含知识,真正做到实践知识。更有:“地球的创造者为一片叶子申请了专利”[1]。梭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地球创造者竟为一片叶子申请了专利。突出了叶子存在的重要性,并非可有可无。叶子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为无法自供氧气的动物提供氧气,这种专利是无私的,是无价之宝。梭罗听到知更鸟的声音后,感叹道:“我听到远处传来一只知更鸟的声音,这是我多少年来第一次听到它的声音。我认为,它的音律就像昔日那娓娓动听,铿锵有力的歌声一般,在今后的千万年里都让我难以忘怀”[1]。这是多少人第一次接触大自然所真心流露的感想呀,心潮澎湃,心花怒放。其实,梭罗还写道:“万物都有灵性,是有机存在的。很明显,冬天过去了,春天便马上到来了。一入春,大自然将生机盎然,万物复苏”[1]。同样,梭罗写道:“宜人的春晨,宽恕了人们的罪恶。这样的季节是罪恶休养生息之时。春天的太阳还在燃烧的,但最卑鄙的罪人可能随时到来。我们恢复了自己的纯真,同时也察觉到街坊邻居散发的纯真”[1]。这体现出大自然是活跃的,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性。同时,春天象征着出生,一切都是新的。为什么春天绿茵遍地,人们会觉得赏析悦目,心情愉悦?或许春天本来就应该是美的。或许是春天美化了人们的眼睛,世界万物都是出水芙蓉一般,给了我们识惠的眼睛,让我们能够透析他人的快乐。

(二)湖中体现的自然观

在《湖》一章中,梭罗分析了湖的颜色,并将瓦尔登湖与其他湖泊进行了比较。梭罗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善于观察自然,热衷于收集事实,珍惜它,享受它,安静而仔细地倾听它。他想赋予自然更多的意义,使人与自然密切联系。建议人们应该向大自然寻求灵感,呼吁人们拥抱自然,亲近自然,而不是自我迷失,盲目寻找自然的根源。其中,梭罗提到:“在那里,大自然编织了一条自然的织边,从岸边低矮的灌木到最高的树木,视线逐渐上升。几乎看不到人类的手的痕迹。海水冲刷着海岸,就像一千年前一样”[1]。梭罗讲述了大自然的巨大功能,自然之力是万物的齐力,造物之主应为自然。为什么灌木会是比树木矮些呢?大自然非常神秘,充斥着疑问,海水为什么会潮涨、潮落?是大自然所规定了,从未改变,因为改变就意味着破坏,大自然会让破坏规则的人留下痕迹,留下证据,没有人能够战胜自然,人唯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竭力融入自然。而自然会竭力弥补人的过失,保护万灵。若人类胡作非为,忘恩负义,大自然的力量不从知晓,不言而喻。在《冬天的湖》中,梭罗通过自己对湖深度的测量发现,规律是他解开湖底深处秘密的最好钥匙。为了发现规律,梭罗会从不同的角度,多变的情况中领会。而且这种规律很难有人完全一次性看透,都是通过不断琢磨,不断推敲,所总结出来的,并非是素识一面,便能熟悉掌握。这种规律便是来源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梭罗所提到的山、水、太阳,都是人日常中所能触及的,但他的思维却更胜一筹,他能在普通中寻求不同,用通俗来解释超凡。况且当时的科技设备有限甚至是几乎没有,他仅仅用简单的工具便能挖掘深刻的道理。可见梭罗对自然规律的,对自然真理的向往。梭罗在该章提到了虫子在自然界中比自然主义者的研究所能洞察的,要更为深刻。这句话说明了拥抱自然能够促进人自然观的发展,并帮助其了解自然,但生于自然,自幼接受大自然的影响,联系自然的时间更多,有了大自然的习性,便归咎于自然,隶属于自然。自然主义者不可局限于书本,要学会像世界万物那样适应自然,探寻自然的真相。人类被称为高级动物,并不是说你就一定比一切生物高一等,而是人具有更广阔的思维,接触到不同的方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多面性。毕竟大自然不会只有一面,但动植物只能感受一面。若你一面都难求,那么也难以说明你是高级动物。

(三)《声音》中体现的自然观

在《声音》一章中,梭罗说:“事实上,如果我们总是按照我们最后所学的、以最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我们便不会索然无味了”[1]。如今,人们总是抱怨生活无聊,但显然无聊的是你,而不是生活。正如梭罗所说:“生活确实丰富多彩,但你并没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梭罗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他最想要的生活。他不需要太担心一件事,甚至几件事。他可能做一次农活,然后一天就过去了。他还由衷地喜欢孩子,陪着他们玩耍。虽然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做,但他的生活仍然充满了喜悦。此外,梭罗还写道:“我品尝它们是出于对大自然的赞美,尽管它们并不可口”[1]。梭罗在这里表达了一切花、一切草、一切果、一切树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都应该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若你有意摧毁,那你便是对自然的不敬。若你无意好奇,请体现出其生命的价值。梭罗当然还有对环境的担忧。火车和汽车象征着工商业的进步,但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间接讽刺了牺牲自然发展工商业的残忍手段。而且梭罗也直截了当地说:“自从伐木工、铁路和我的到来,亵渎了瓦尔登湖……”以及“我不愿被火车的烟雾、蒸汽和嘶嘶声弄瞎我的眼睛,弄瞎我的耳朵”[1]。“亵渎”和“破坏”这两个动词足以表明梭罗厌恶通过伤害自然来赢得工业。此外,梭罗叙述说,自从有了铁路,人们判断时间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甚至动植物的行为也所改变。这说明火车和汽车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规则,违反了自然规律。坦白地说,人类永远不能主宰自然。如果你的欲望驱使你去破坏自然,那么你就会因此而遭受反噬。

四、结论

笔者非常欣赏梭罗的自然观。如今,走进大自然并非难于上青天,不过梭罗所说的自然并不仅仅意味着碧水青山,更多是沉浸在安静的环境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像麻雀一样,它的世界就是觅食、建巢、繁衍,这就是大自然赋予它的“专利”。甚至有些旅游景点并不是自然的,它们包含人工建筑,不是纯自然的工艺品。自然可以是一个宁静和舒适的氛围,你可以在那里安定下来,做一些让你的生活更充实的事情(但更最高理想始终存在于自然中)。如今,人们很难擺脱手机,手机上的信息也多为虚假,被故意夸大的。信息时代并非是一种便捷的快车,却更像是黑洞笼罩一般,让人忧虑重重。笔者所期待的是少接触和吸收碎片化的知识,从书本中找到更全面、层次分明的知识,形成一种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适应环境是需要时间的,自然环境更新争分夺秒。多少人嫌弃大自然的泥土气息,动物的生活习性。却只钟爱飘香的艳朵儿。这表明人们的自然观尚缺乏优化。虽然笔者与大自然接触不多,但感受过独处的生活,独处也是能良好地培养自然观的。但是期待有机会能像梭罗一样去实践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参考文献:

[1]Thoreau,Henry David. Walde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2]Emerson, Ralph Waldo. Nature[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08.

[3]Sean Ross Meehan. Ecology and Imagination : Emerson, Thoreau, and the Nature of Metonymy[J]. Criticism, Volume 55, Issue 2,2013

[4]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5]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论自然[M].吴瑞南,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6]段爱兰.梭罗:旷野中的漫游者[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7]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8]陈爱华.美国十九世纪主要作家笔下的人与自然[A].山东外语教学,2004.03.90-94.

[9]蔡沁伶.论梭罗对艾默生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瓦尔登湖》为例[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本文由湘潭理工学院学科带头人、原中南大学著名教授李延林担任指导老师并亲自指导完成,在此深表谢忱!

作者简介:何唐玺焜(2002-),男,湖南永州冷水滩人,湘潭理工学院人文系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自然观瓦尔登湖梭罗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