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对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2021-12-06赵元媛
赵元媛
摘要:审美教育是人类挣脱“单向度”状态,获得全面发展、塑造美好心灵、臻至完美境界的重要途径,在工具理性、技术控制大行其道的当今时代,审美教育美学理论的问题,更具有重要而紧迫的实践意义。审美教育是文化自信的推动力,文化自信应重视审美教育。本文从审美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实施方面来阐释对文化自信的探索与培育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审美教育;文化自信;当代价值
一个民族在最强盛、最兴旺的时候,其艺术的成就也发达,美育也必发达。审美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存幸福,而且对于促进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相处也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审美教育具有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影响主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文化自信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功能审美理想是一种追求
从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提升的超越精神,体现着人对生存意义的不断探索和追问的最高心灵旨趣。而人的这种想着未来不断探问、寻求人生境界不断超验追求精神,也正是审美活动的特殊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人们追求幸福的特殊意义。如今,文化自信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着现代人格的塑造及精神家园的筑造,理想教育是树立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将文化自信融入审美理想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审美理想教育,使中华儿女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是审美教育必须肩负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
实则,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及其每一个体对既有文化形态、文化成就及其作用影响的尊崇礼敬态度和积极自豪情感,包括对其内在精神要求的躬身践行和对其未来发展前途的满怀期待。理想信念则是对社会现实状态及其未来走向的内心认同和思想信任,表现为群体或个人对民族、国家、政党发展前景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追求、一种矢志不渝的意志坚守,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凝结与鲜明呈现。文化自信不止于文化,必然要联结到文化背后的实践及其成就,只有展示出充分力量的文化方可自信起来、方有自信的资本;理想信念也不限于目标追求,必然要联结到客观历史进程和现实条件,只有扎根于社会实践土壤中的理想信念方可持久真實、方具有稳定可靠的内容。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在本质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架设起一条通达桥梁。理想信念依靠文化来铸就,需要文化自信来支撑;文化与文化自信亦如丰厚土壤,能够培植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文化自信是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导向
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审美教育中以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作为审美对象,并认识中华文化在其中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对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心,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意义,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意义,以审美教育的形式充分展现出来。
首先,在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乐教”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使得我国古代美育思想十分丰富,而且也是造成我国古代美育思想独特的价值指向和理想旨趣的直接的实践基础。其次,“礼教兴, 则天下治;礼教废, 则天下乱;无礼教, 则无以为治。”[4]礼教乃是一个由强大的知识论、本体论、价值论构成的广大悉备知识体系, 中国要走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而文化自信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再次,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培养一种理想化的审美态度,以其个人独立自由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充分强调“虚静、无为”的一种真正逍遥自由的没有观,这种美育观是一种心灵高度凝神上午审美体验。
到了现代,美育观在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这里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王国维区分为“德育、智育、美育”,通过德育和智育的比较来确定美育的性质。他把人的精神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又提出“真善美”三个方面。蔡元培将美育称为“美感教育”,他提出的美育观点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影响深远。朱光潜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3]他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在于怡情养性,美育是的育的基础.朱光潜不仅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感教育作用,还把艺术是否发达,美育的兴盛于民族生命力的高低强弱联系在一起。[2]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出现,审美教育与文化自信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审美教育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导向。通过审美理想教育,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提升精神境界,塑造由理想之光烛塑造的美好心灵。文化性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6]在审美教育中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当代主流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在继承传统优良美育的基础上重新筑造当下审美教育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63,381,393,409,413.
[2]蔡元培:《美育与人生》,《蔡元培先生全集》[M].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640.[3]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10.[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7.
[5]方晴.青年文化自信与审美教育的关系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第3期(共123期)
[6]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3.
[7]陈晋.《中国道路与文化自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