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2021-12-06刘辰鲍真真王鑫禹冯骏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刘辰 鲍真真 王鑫禹 冯骏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本文从供需不平衡、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过度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的原因。就业问题与毕业生个人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就业难问题要刻不容缓。因此,政府应控制招生数量与层次结构,高校适当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创业,作为大学生本人也要适当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5.036

从进入21世纪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然而就业岗位却没有随之增加,最近几年每到毕业季,几乎都被大家称为“最难就业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乎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1 大學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毕业人数自然也在扩大。特别是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增长。根据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统计(如表1所示),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数每年递增,从2015年开始,高校毕业人数为736.04万人,突破730万人。2016年高校毕业人数增加至760.57万人,2017年高校毕业人数又增加,为793.63万人。到2018年,高校毕业人数超过800万人,为813.75万人。2019年突破820万人,为822.50万人。2020年高校毕业生则达到874万,2021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会突破1000万。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毕业人数只增不减,就业形势严峻。然而,全国范围内提供的岗位人数增长数却满足不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数,就业压力只增不减。

毕业生的就业不仅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与家庭期望息息相关,更关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劳动力市场上无法吸纳高校培养的人才,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从社会层面来说,如果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是加剧社会动荡。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刻不容缓。

2 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从供给需求理论看大学生就业难

根据教育经济学中供给需求理论,可以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看作是供给需求失衡的问题。表现出高校供给量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那么高校便开始不断地吸收学生,扩大招生规模,且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劳动力市场上需求却没有像招生规模一样的扩大,必然造成高校培养人才的供给量大于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量,就造成了就业的竞争激烈。除此之外,人才培养是需要时间的,培养一名本科大学生需要四年的时间,培养一名研究生至少需要三年时间。那么就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稀缺的某行业人才,是否四年后一样的稀缺?如果现在是稀缺人才,各个高校都开始大量的培养这一行业的人才,四年之后,同样专业的人才大量涌向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供需不平衡,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另外,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加剧毕业生就业压力。从学生个人或家庭角度,都期待高中毕业后进入好的高校,就算成绩平平,也希望进入本科学习,而不会去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但是社会目前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这就造成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最后找的工作和所学知识并不匹配,这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2 从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看大学生就业难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的人才主要是一线技术和工作人员,对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人数远远低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人数,大量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从结构方面看并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这就造成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工作单位又招不到人的现象。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构变化。

此外,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指由于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社会对于文科、理科、工科的人才需求各不相同,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对于理工科的人才需求相对较高,如果文科类人才过多,就造成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2.3 从过度教育看大学生就业难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活动,改变了人们曾经认为教育是消费活动的观点。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这种生产性投资可以提高人力品质,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益越高。个体因为教育投资的不同,会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收入和地位的差距。在人力资本理论提出后,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得到极大的张力。各个国家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家庭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人力资本理论为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充分的理由,并且符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大环境。然而,教育投入的不断扩大,便造成教育过度。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收入由个人边际生产力的价值来决定,过度教育短时期内可能使个人收益受到损失,但是从长期看,尤其是在市场的调剂下,将会得到与他人相同的教育收益,这成为过度教育很好的说辞。

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受到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收入优势出现明显的缩水。在这一时期,伯格、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是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固有生产力。教育的信号功能,使得求职者的学历,成为雇主识别和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的依據。具有较高的学历文凭的求职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等信号。这些信号预示着求职者在未来工作中具有较高水平。这样,求职者不断学习,以便获得较高的学历,求得满意的工作。当大家都以这样观点,不断接受教育,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水平普遍得到提高,雇主就会哄抬对工作的需求水平,面对有限的工作机会,求职者之间便产生激烈竞争,求职者便抬高自己教育水平。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提高教育水平,更加导致了教育过度。

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增加后,不能被劳动力市场吸纳,很多毕业生不得不接受比自己教育水平低的工作。当高学历劳动力接受低于其教育水平的工作时,他们将会与教育水平低的人展开工作竞争,导致这些教育水平低的人被迫接受更低层次的工作。原本适合本科生的工作被研究生竞争,原本适合大专生的工作被本科生竞争。那么,原本在大专毕业时应该就业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原本在本科毕业时应该就业的人选择在研究生毕业时找工作。这样就会产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竞争工作的现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就业难现象每年毕业季都会出现。

2.4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看大学生就业难

如果说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造成了过度教育,引发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的激烈竞争,那么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多林格、皮奥雷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来的。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故也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职业有保障、权力平等、有晋升机会等特点。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往往是工资低、待遇差、要求苛刻、晋升机会少的公平工作。并且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具有相对封闭性,人员之间很少相互交流。主要劳动力市场中,雇主会对雇员进行培训,让其掌握工作所需技能,培训成本由雇主提供。主要劳动力市场人员的流动是纵向的,内部之间流动。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员流动是横向的。此外,教育收益可以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得到体现,而无法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得以体现。在我国,主要劳动力市场存在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等,次要劳动力市场存在于服务行业、商业行业、生产运输行业等。

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存在巨大差异,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正如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一样,即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阻挡不了毕业生报考的热情。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加剧的就业压力就聚集在这个小空间中,特别在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劳动力市场中的很多劳动者感觉到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收入的不稳定性,以及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优势更加明显。然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近两年的特殊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 建议与对策

3.1 政府应控制招生数量与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后却隐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政府应该适当控制高校招生人数,招生人数应该与劳动力市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并且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应只求“量”,还应注重人才的“质”,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此外,政府应该做好人才分流工作,要鼓励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从政策上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度较好。

3.2 高校应适当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开设的专业与毕业生的就业息息相关,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紧紧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考虑社会的需求,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虽然高校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可能与社会需求有所滞后,但是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建设情况以及社会变化做出科学预测,适当调整专业招生人数,或者调整课程设置。

3.3 高校应提供就业指导,并鼓励大学生创业

高校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实实在在为学生做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课上到实处,真正为大学生就业起到帮助作用。此外,高校应该利用好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在求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提供系统的就业指导,从个人简历的制作到面试技巧,都可以进行系列的培训。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也可以针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各个学院也应该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及时整合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召开求职经验分享会,并利用学校各种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

高校在提供就业指导的时候,也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此外,高校可以开展各种校园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让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3.4 大学生及家庭需要转变就业观点

大学生本身和家庭的期望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很多时候定的期望与实际不符合,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不匹配,因此大学生本人和家庭都应该适当转变就业观。特别在劳动力市场中,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差距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格局上的区隔,大部分大学生都想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中。但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容纳能力有限,因此,在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与实习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全面的定位,使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范围。大学生本人和家庭都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工作机会的优势与劣势,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与社会客观情况做好合理的定位。同时,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找到好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桂兵.后疫情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1):76-77.

[2]赵子鑫.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规模调整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3]苏华.试论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J].管理观察,2015,(13):142-143.

[4]曹洪军,王一尊.论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J].学术论坛,2014,37(7):168-172.

[5]惠圣.教育经济学专题教育经济思想与教育经济协调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吴迪.大学生就业:愿景与现实——教育经济学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4,(4):135-139.

[7]杨克瑞,谢作诗.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18.

[8]郭娇.教育过度与不足的薪资效应——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02):70-77.

[9]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6.

[10]杨晓天.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性过度的形成机制[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8.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
试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基于创业教育角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浅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问题的思考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