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教学要与传统文化联动

2021-12-06吕书宝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吕书宝

内容摘要: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古代文学教学作为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丰富文化价值体验、提供更多审美观念、发挥厚重教育价值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力。在作用驱动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要从革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等方向入手,并通过课堂联动、实践联动、技术联动、主体联动等对策为获得与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联动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联动效应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爱国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教育想要获得理想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古代文学教学则是其一。因此如何推动两者更好联动成为高校着重思考的问题。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也要以此为指导进行实施。

一.古代文学教学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一)丰富文化价值体验

我国古代文学历经岁月沧桑,形成了丰富的文学形式与内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从文学类型视之,哲学著作有《论语》《庄子》《道德经》等,史学著作有《汉书》《史记》《左传》等,科学著作有《齐民要术》《本草纲目》《水经注》等,另外还有小说、书评、游记等类型[1]。这造就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得古代文学教学能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起到丰富学生文化价值体验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在获得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医学等领域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能为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奠定基础。在当今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文化价值越丰富,越能展现出民族的厚重感,进而越会拥有更为扎实的文化竞争资本和文化竞争实力。

(二)提供更多审美观念

审美是一种体验美、鉴赏美以及升华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精神、性情、性格等均会得到陶冶,逐渐抵达“真善美”的境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就是以熏染内在为目标,必然离不开审美过程,而古代文学教学可以通过提供更多审美观念为其助力,比如有些诗作营造了优美独特的意境,以陶渊明《归园田居》为例,诗中呈现出一幅安泰祥和、舒心愉快的农村生活场景,让人沉浸其中,放下烦恼重拾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之情;有的古代文学还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之美,让读者能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内在情怀,如苏轼的《赤壁赋》传达出作者感叹怀古伤今而又超然于外物的洒脱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传达出作者虽内心抑郁但还能积极作为的豁达之情;有的古代文学蕴含着让人钦佩的人格之美,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现出个人恩怨让位于国家大义的高尚品格,《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展现出爱憎分明、保持自我的爱情观,《包公传》展现出包公公正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古代文学教学是学生了解并深入感悟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深认知。

(三)发挥厚重教育价值

民族发展要离不开文化支撑,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不会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民族危亡时刻,这样的民族会如同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攻坚克难的民族凝聚力。我中华民族虽历经苦难却仍然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正是拥有宝贵的民族精神[2]。文学是民族精神代代传承的渠道,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可谓责任重大,要通过发挥厚重教育价值来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支撑,同时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民族精神,比如《离骚》中坚守正道、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勾践灭吴》中卧薪尝胆、勵精图治的坚韧性格,《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蔑视权贵、追求自我的豪放性情,《师说》中求真务实、虚心谦让的学习修养,《岳阳楼记》中忧国忧民、赤胆忠心的爱国热情,等等。当今时代的青年一代要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方向

(一)革新教学理念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革新教学理念首当其冲。认识与了解古代文学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革新教学理念的支撑。长期以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理念充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很多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削弱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度,还使得学生所学停留在表层,对深入体悟传统文化内涵造成了阻碍。革新教学理念正是要改变这种局面,让教师能够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并且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将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想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除了对古代文学流派、思想流派等全面了解外,还要具备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受熏陶,为获得更好的思维与人格发展效果奠定基础。

(二)优化课程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也要做出改革与调整,目的是保证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切实与时代契合,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益处,而不仅是局限于取得良好成绩上。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样不能以理论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内在提升[3]。基于此,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优化课程体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从时代出发设立教学主题,而后拓展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在“就业主题”中,应该从古文中深剖与就业、敬业精神等相关的内容,从而对学生接受到更具实效性的引导;二是增加课时,保证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得到更充分地开展,也为古代文学教学与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获得更好联动效果奠定时间基础;三是丰富选修课类型。选修课类型越多,学生越会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不同兴趣,让学生古代文学素养得到强化。

(三)创新教学方式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理解与品读是两个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的同时也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在充分传达知识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但是“教师主导”过于凸显的特征会使得学生受到影响,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很少有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创新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讲授式教学方式,而是在这一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表达空间,比如“讲授式”可以与“讨论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之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活动来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多媒体技术也要得到充分应用,如讲解某篇古文时可以制作出介绍发生背景的视频动画,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还能在阅读时获得更深的代入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与品读文章。

三.古代文学教学与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联动对策研究

(一)课堂联动,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课堂是传达知识的重要场所,应该得到充分利用,具体到古代文学教学课堂中,知识内容不仅要丰富多样,还要得到教师的深入剖析,将知识内容内容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充分传达给学生,进而为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基础提供支撑,比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词蕴含的情感外,还要基于该词的创作时节以及一些内容细节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相关知识[4]。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留下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我思考、与实际相联动、进行讨论等方式去理解知识内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更好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打下基础。

(二)实践联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践行能力

学习知识是提升自身涵养的重要途径,而实践是检验提升水平的重要渠道。无论是古代文学教学还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想要实现两者实践联动,则要在开展方式上做出调整,比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如开展古文诵读比赛、主题创作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投入其中,并能在这些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内容获得更深理解与认识,尤其是能激发更强的自主性与行动性,进而为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践行能力奠定基础。

(三)技术联动,拓展学生传统文化接受空间

在信息时代,教育空间得到了拓展,教育条件限制有所弱化。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想获得良好效果,不仅需要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还要进一步丰富知识内容,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具体到古代文学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拓展学生传统文化接受空间能够为实现以上目标提供支持,比如利用社交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进程,让学生在教师的答疑解惑下获得更好学习效果;基于网络渠道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并且能在与学者、作家的交流中对古代文学更加了解,以及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中寻找新的契合点,为古代文学发挥更大作用创造空间。

(四)主体联动,优化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教师和学生作为两大教育主体,两者的关系会对最终教育效果造成影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主要教育形式,但如果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则会影响到教育氛围的营造进而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主体联动则是以教师和学生实现良好交流为目标,教师在向学生传达知识的同时,也要允许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声”,这样能让教师了解学生需求与观点,有利于教师进行后续针对性引导。无论是古文学习还是传统文化感悟,都要在良好氛围中才能获得更好效果,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文化价值和接受审美观念时表现出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内在升华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明升.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3(06):45-49.

[2]杨明贵.“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刍议[J].安康学院学报,2018,30(03):122-127.

[3]李彩虹.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69-70+72.

[4]马晓霞.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99-101.

[5]马卓昊.古代文学教學与传统文化传承探讨[J].河南农业,2019(33):21-23.

【课题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统学科(以古代文学、大学语文为例)教学改革的联动效应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9B880026〕。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