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医药的特色与发展思路简析
2021-12-06胡治军张朝翔石鹏伟杨添淇张琳张帆帆陈晓璐罗紫莹谢毅强赵莲芬
胡治军,张朝翔,石鹏伟,杨添淇,张琳,张帆帆,陈晓璐,罗紫莹,谢毅强,赵莲芬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0 引言
黎医药是黎族同胞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传统民族医学的一大瑰宝。历史上,黎族主要集中居住于海南岛中部山区,气候恶劣、瘴疠弥漫、猛兽出没。疟疾、霍乱、登革热等疾病长期肆虐,影响着黎族同胞的生产生活。黎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医药经验,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形成了我国区域性的传统民族医药特色,千百年来为保护海南岛居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 发展背景
黎医药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的自然演化阶段,主要是巫师和占卜,并辅以草药。第二个阶段是黎族受外来民族医学影响阶段。从南北朝到明清时期,大批汉族移民海南岛,并带来了中原传统医药。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带来了西方医学。第三阶段是现代医学阶段。海南解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黎族的医疗卫生事业。为黎医药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改善了黎族地区的医疗和健康状况[1]。
1.1 原始自然进化阶段
在黎族社会的原始信仰中,巫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巫师被视为在阴阳之间交流的“使节”和“使者”。黎族的巫师是黎族社区中知识较渊博的人,他们对草药有一定的了解。巫师通常以宗教仪式的形式,使用草药为患者治病。在秦、汉之前,黎族地区的巫师大多数是女性,并传女不传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黎族逐渐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黎族地区的男性巫师数量逐渐增多[2]。
由于黎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早期黎医药知识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述,并借助于神话传说这一载体。因此,一些黎族神话传说中包含着有关人类生存,疾病发生和疾病预防的知识。由于继承方法的局限性,许多黎医药知识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消失,无法获得继续传承。
1.2 岛外医学影响阶段
1.2.1 受内陆传统医学的影响
秦汉之后,海南岛陆续接收了各个朝代的内陆移民。据《汉书》、《通志》等史料记载,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岛正式建立了珠崖、儋耳两郡。汉族和其他中原民族首次大规模移居海南岛。隋唐时期内陆移民数量逐渐增多。隋唐时期奉行民族团结和睦政策,积极推广先进的内陆生产技术,加速了海南岛的人口发展。唐末刘询著《岭表录异》记载岭南一带的风物人情,当时所称的岭南包括海南。书中所记载的如“槟榔”“倒捻子”“枫树”和海洋产品等物种, 现今仍广为药用[3]。
在明清时期,由于贸易发展,移民入岛人数急剧增加。解放后,在建设和发展海南的过程中,陆续又有众多内陆移民迁入。随着大量内陆移民地迁入,他们在海南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使中原传统医药迅速传入海南,使黎医药和中原传统医药得以充分交流,各取所长,促进了黎医药的发展[3]。
1.2.2 受西方医学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量西方传教士涌进海南,在传教的同时开设了医院和学校,以治病救人的方式传播教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传播医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当时人们的医疗意识和卫生水平。
1.3 现代医学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海南黎族地区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黎族地区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1953年,在黎族苗族自治区中心卫生院设卫生干部培训班;1956年,海南医学专科学校(海南医学院前身)创办民族医士班共40人,学制为5年,这批学生成为黎族地区第一代医科学生;1958年,创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成为海南地区第一所专门从事医疗卫生教学、研究的专业学校,卫生学校为海南黎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1974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发动民间医生献出药、方365个。经过动物试验和临床应用,已广泛应用疗效较好的有青蒿素、灵芝片、穿心莲片等数10种草药制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7医院开展完成的海南粗榧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黎医药得到了更好地发展[4]。1991年获批上市的枫蓼肠胃康颗粒是海口市制药厂推出的黎药产品的代表,是经典黎药品牌产品,采用海南野生道地药材牛耳枫和辣蓼精制而成,原始处方来源于海南黎族地区民间验方,收录于《黎药学概论》。2020年以来,黎医药发展日益迅速。8月6日,海南省中医院黎族医药门诊正式开诊。这是海南省内首个由三级公立医院设置、完全基于黎族医药诊治经验且服务功能较完善的黎族医药特色门诊;10月17日,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黎医药分会在海南医学院宣布成立。黎医药分会将在黎医药资源的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黎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使黎医药在中国民族医药研究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医疗健康产业中发挥黎医药更大作用。
2 黎医药特色
2.1 特色医德观
黎医有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求医者做到身、言、意、行相统一。身是身怀医术,要求医者医术精通;言为热情、既是对患者服务周到;意为思想上重视,认真对待疾病、绝不草菅人命;行即行动,要求医者身体力行,亲自抓药捣药敷药,集医生、药剂、护理为一身[3-5]。
2.2 特色诊治法
经过数千年的医疗用药实践,黎医药不断汲取融合中医药学、苗医药等传统医药学理论和经验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医药理论体系,有着本民族医药特有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疾病理论、治疗方法和药物理论[5]。
黎医在疾病诊断上经验丰富、方法独特,诊断方法有望诊、舌诊、耳诊、手诊等。黎医治疗方法形式多样,如药物疗法、骨伤疗法、刮痧疗法、火针疗法、灯草疗法、藤灸疗法和饮食疗法等[6]。黎医对疾病的认识较为独特,将疾病来源归纳为风、火、毒、瘀、痧。黎族人用药经验丰富,传统用药方式分别有外敷、外洗、口服、佩药等多种[7]。黎医药基本理论有“三宝理论”“三道理论”“五五互参”“虚致百病”等,黎族传统用药理念认为,草药以果实疗效为最好,其他依次为根、木和叶;凡一切治疗皮肤病的药均可治疗毒蛇咬伤[8]。
2.3 特色病种
黎医药独具特色,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的医药经验,对治疗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毒蛇咬伤,外伤骨折以及传染病、热带病和免疫性疾病等疑难杂症有着独特的疗效。黎药治疗的一些疾病比较集中,针对常见疾病的药用植物种类数也较多。时至今日,黎医药仍在海南黎族村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9]。
3 发展现状与思路
3.1 黎医药基础理论缺乏统一认识
黎医药基础理论仍需要进一步考证源流,系统阐述。需对黎医药古籍集中进行整理校勘,通过考据、校勘、辨伪、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统一黎医药基础理论认知,完善黎医药知识体系,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建立完善的黎医药数据系统,通过纸质书目和电子数据库的方式展示黎医药基本理论的各项信息,为黎医药研究提供信息全面的参考咨询服务,也为深入挖掘、搜集黎医药基础理论提供全面的参照系统[8-10]。
3.2 黎医药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黎族缺乏本民族文字,无法记录黎医药知识,教授主要靠口传心授。因此需将口传心授的黎医黎药理论知识通过系统规范的汇编记录下来;利用高校资源,开设黎医药学专业,推动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临床学习的互补[11]。
3.3 黎药资源丰富,但缺乏合理利用
黎药的开发进展缓慢,创新水平低,在有效成分研究、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等方面研究不足。因此需规范化种植黎药材,以确保商品药材的质量,实现黎药材的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提升海南道地药材品牌;整合黎族医药研发、生产等机构的技术力量,深入开展黎族医药研究开发合作,建立民间和科研机构的联合体,充分挖掘药用植物资源的多种药用价值,多渠道、多层次开发民间黎族医药技术和药品配方[14-15]。
4 小结
黎医药是祖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方法独特等特点,对一些常见病有着独特的疗效。近些年,黎医药得到了较好地发展。但是,黎医药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如基础理论缺乏统一认识,专业人才缺乏,黎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随着海南深入建设自由贸易区(港),黎医药将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动医药产业发展,振兴民族医药,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