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师范办学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06周海琳
周海琳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近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习总书记在福建的系列采访实录。其中,《习近平在厦门》中的“习总书记对嘉庚先生和集美大学情有独钟”一文专门谈到了总书记对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嘉庚精神”的阐述过程;并第一次把弘扬“嘉庚精神”提升到国家层面,指出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要内容的意义。
潘懋元先生曾说,陈嘉庚先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因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国内和南洋树立了“捐资兴学的典范”,更因他“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对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有其深邃意义的教育思想”。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的诸多史实与精神内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 志怀祖国,兴办师范
在嘉庚先生大半生的爱国兴学历程中,他对兴办师范特别重视。不管是集美大学的源头集美师中学校(含师范部和中学部),还是厦门大学的源头高等师范部,都是先从办师范开始。纵观历史,他曾先后兴办了集美师中学校、集美女子师范、集美幼稚师范、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南洋师范、厦门大学师范部等多种类型与层次的师范。这些师范的余脉,今天仍在。
陈嘉庚看问题深刻、有远见,对国家赤诚,体现在教育救国的崇高志愿之上。身为同盟会成员,他和晚清众多爱国志士一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作为成功的实业家,他不选择自己熟悉的“实业救国”道路,而选择需仰仗他人智力支持的“教育救国”之路,且在政治、经济等风雨中始终坚持初衷,是认识到了“教育不兴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的道理。1918年,集美师中学校成立不久,他即写信给学生,要青年体会他的兴学意图,志同道合同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谋出路。1919年在《筹办福建厦门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中他说:“鄙人久客南洋,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不揣冒昧,拟倡办大学校并附设高等师范与厦门”。他在新加坡演讲,也公开阐明教育救国之志:“诚以救国既乏术,亦只有兴学一方,纵未能见成效,然保我国粹,扬我精神,以我四万万民族,亦或有重光之一日乎!”在这种志愿和情怀的指引下,他的实业虽远在南洋,却回国兴办了前述多种师范学校,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深谋远虑,培养合格的教育师资。
二 嘉庚师范办学理念的精神内涵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价值追寻和目标归属,也就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办学理念不仅要解决宏观的为谁培养人、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微观问题。他的师范办学理念思路清晰,思考深刻,实践务实,有丰富的内涵。
(一)知行并重,勇于担当
知行并重是陈嘉庚做人做事的风格。关于嘉庚先生的兴学,骆怀东认为教育救国论还不够准确,而“完全是为了报国”。师范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教育人才的,本无利可图,常理是公办。嘉庚先生认识到了教育救国的必要性,考察发现当时公办师范腐化、培养不出足够合格师资的现状后,先是向当时国民政府的教育官员陈述了师范教育的紧迫性。但官员们“私”与“不认真”,并未重视。“闽省师校之腐化,师资之缺乏,若能办到决在集美办师范学校及中学,兹正其时矣”“蒉冀他日广树师资,以供闽南及南洋初等教育之需要,俾得发展教育,提高民智,改造社会也”。他看到官僚与公立师范腐化,受伤的是地方教育和国家未来。因此,不仅执意要办师范,且在政府禁止私人办师范的情况下还屡次力争保全师范。这些都显示出嘉庚先生的睿智、爱国报国的赤诚、性格的坚毅与人格的高尚。陈嘉庚办师范,不是给钱了事,而是对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与积极的作为。陈嘉庚兴办师范的动机,既有教育救国之智,对教育救国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又有教育报国之实,肯为理想付出具体行动;还体现了他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时代重任的精神。
(二)以教辅教,兼顾多元
陈嘉庚办师范,是在教育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师资对于推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有教育救国情怀的教育事业家,他办师范就是以师范教育辅助各级各类教育。因而他办的师范有着分层培养师资、逐步推动教育发展的系统性。在1913年办集美小学与1917年办女子小学等初等教育时,他就遇到了公办师范学校师资培育数量不足、质量欠缺等问题。在集美师中学校办学的过程中,他又深刻地意识到了中等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南洋推动中文教育的过程中,他也看到了中文师资不足等问题。上述种种都使他不得不根据现实情况主动作为,兴办师范。嘉庚办师范的目的,不是以钱生钱,而是以财育才。他办师范的定位,并非将来助力他个人的商业发展,而是以教辅教,兼顾多元,为地方教育输送师资,从而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嘉庚的性别观念开明、务实。他于1921年2月在集美学校增办了女子师范,招收三年制的师范别科生与五年制的师范本科生,解决了男女不同校教育环境下,为女子小学与社会输送不同层次女性师资的难题。后面随着时代和观念的改变,他也逐渐推进男女同校同学。移风易俗,拳拳兴教之心尽显。
(三)关注贫困,以闽带侨
为国育才的大事业,是建立在对当时福建公立师范学校不作为等教育现实的失望之上的。为此,陈嘉庚极重视招生时的严格甄选,所收的师范生均来自闽南各县贫寒人家,学成将按预期赴学校真做教育。一经入选,虽是私立校,“师范生各费全免,被席蚊帐都由学校供给”。因此,求学者不绝,毕业从教者亦不绝。集美师中学校首届“收师范生三班”,师范生130余人。毕业去向主要是赴闽南各地小学或南洋教书。1920年陈嘉庚又组织了同安教育会,并资助小学教育。如此,闽南的教育几年便有了起色。据资料显示,1921—1922年间,同安创办了40余所小学,受到陈嘉庚等华侨的捐助;同安教育会还计划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厦门大学师范部的招考工作也相当严格,且在中国多省市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同时招生,目的就是推进教育,以闽带侨,为国内多地和南洋中文教育输送师资。这样,福建与华侨虽隔山海,但在师资培养方面却具有系统联动性。厦门大学高等师范部培养的师资可供闽南、南洋中等师范学校使用,为地方培养初等教育师资,从而全面推动闽南及南洋的教育发展。
(四)开拓视野,重视实际
嘉庚是视野开阔、重视实际的教育行动家。对于师范建设,他既重视前期开拓视野、认真调查,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又重视依据客观情况做判断,“扎根实际办教育”。比如,建集美师中学校前,他自己就先在福建多地考察,又派胞弟去考察了七省,才做决策。筹办厦门大学高等师范部,他不是盲目热情,而是力邀蔡元培、黄炎培等教育家来共同筹备把脉。厦大开学时,他还邀请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夫妇来集美讲学。他视野开阔、办事务实,建设师范有原则,减少了许多办学中的盲目与偏颇。
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他坚持省俭办学的原则,舍得投钱,但决不铺张浪费,用有限的钱做更多的事。建集美学校他派敬贤督建校舍。建厦门大学则亲自督建,并动手修改了外国设计师耗费钱财的设计方案,最终成就了今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仍然保留的“嘉庚建筑风格”。在学校管理方面,他坚持校企分开、各司其责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尽量减少直接干预。聘校长时,他阐明不会以市侩手段待教员如伙计,承诺聘校长后“一切信任办理”“决不干预”;又必“以诚挚待教师,又以优俸酬其劳,按月必交无缺分毫,俾仰事俯蓄无内顾之忧”。事实上,不管是对集美学校的校长叶渊、陈村牧,还是对厦门大学的校长林文庆,聘用后他都全力托付,不随意插手具体教务;校主做校主的事,校长做校长的事。身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校两校校主,他更多的是与外界打交道。不仅克服经济压力坚持办学,还在军阀混战、日寇侵华、国共内战等艰难时世中竭力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受到学子们与海内外华人的极大赞誉。师资建设方面,他重视广聘优秀师资,既尊重人才,又重视实际。起初办师范,他派胞弟去南京晓庄师范广邀人才。在组建厦门大学时,他厌恶官僚作风,重视教师品德和真实水平,不惜高薪引进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留学硕博来从教。强大的师资团队为办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他不功利,强调三育并重。除了智育,还重视学生德性的培养、体育锻炼与体育精神的具备。1918年4月他就以“诚毅”为集美学校校训教导学生:“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又在集美学校的运动会上演说:“吾人为中华民国国民,应有健全之身体精神,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仔肩”;学生不应只埋头读书而不重体育运动;体育运动贵在坚持,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养成坚毅的精神和良好的德性,有益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社会。课程建设等方面,他接受了黄炎培、陶行知等务实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也特别重视“师范教育课程应体现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学风建设方面,他倡导勤俭朴实、努力奋斗,并在开学训词上训导不思进取、乱花钱的学生,“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应以节俭为本”;他希望学生“当尽国民之责任,凡份所应尽者,务必有以报效国家”,切不可稍忽功课。
三 嘉庚师范办学理念的当代价值
嘉庚先生办师范所体现出来的“舍利取义”“重公义轻私利”“重奉献轻名利”等精神内涵都极具当代价值。深入挖掘、传承活化将有助于新时代师范教育。
(一)优先发展师范教育,为国家培养“四有”好教师
中国的师范教育,自晚清民初积贫积弱国情下由嘉庚先生等无数先辈大力倡导至今,百余年来为国民素质的改善提高、中国教育与国家社会的革新发展等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今,我国虽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进了各级各类教育,但国家与社会的大力发展仍需要教育作为助推剂。办好师范(含教师教育等多种称谓),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与输送合格师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当前,许多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指引下拼技术高度与应用广度,固然可以理解。但应在追求高精尖技术发展和经济效应的同时,落实高等教育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师范教育保留足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足够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不能因为师范专业生均拨款少、学生就业工资不高等理由随意砍削师范专业或者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忽视相对传统的师范专业。高校发展的大局应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也是百余年来,嘉庚先生等先辈们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他们着眼大局、不计得失、承重前行的积极担当,仍值得学习。
(二)紧贴时代需求,引领基础教育发展
嘉庚先生所办的师范,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量师资,对地方基础教育及南洋的中文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体现出了时代性,满足了那个时代的教育需求。当今的师范教育,在师范大学化以及信息全球化、人工智能大发展等教育环境大变革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学术性和师范性对峙”、高等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实践脱节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能力不足、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衔接不够”等现象普遍存在。师范教育仍将为基础教育发挥重要的引领与支撑作用。面对当下师范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学习嘉庚先生等先辈们迎难而上化解问题的精神,办出师范的时代性。具体说来,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人才观问题。要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习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嘉庚先生在百余年前国家贫弱和自己实业屡次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办师范,仍然不会功利地只去做智育,而是尽力提倡全面发展、三育并举培养师范生。今日师范所培养的准教师,肩负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行为规范等基本教育实践能力,更需注重培养良好的个人素养、专业道德、专业思想及强大的适应能力。”所以,今日,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应以五育并举理念全面培养师范生,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当代青年相对较薄弱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
2.课程观问题。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与实践,打造优质师范类课程。师范生将来从事的是“多学科交叉”“教学育人实际工作的多元交叉”工作,这就要求师范专业的教师要突破自身所学的单一学科,理论联系实践,主动进行“复合型学科”整合,努力打造优质课程,适应师范教育实际需求,培养出“到位”的师范生。
3.职业观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改进学生与社会的职业观,特别是改善对于教师职业的性别偏见。嘉庚办师范时,社会还很保守,女子很少抛头露面出去工作。全国范围内的女师范生很缺。百年后师范生中也出现性别失衡的现象,但情况却相反。许多师范学院几乎成了女子学院,男生奇缺。师范“阴盛阳衰”,招生性别比例失衡,不仅会影响到师范生求学期间人格的发展,也“会导致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不平衡,影响其整体质量水平”。事实上,近年来,社会对幼儿园、小学师资队伍“阳刚之气不足”早已颇有怨言。百年前,嘉庚先生就能突破性别偏见办女子师范。今日师范可改进招生思路解决问题。如可跨地区招收男性师范生;也可接受订单培养,通过为本省、外省偏远乡村地区委托培养男教师来解决招生性别失衡的问题。学校还可通过教育逐渐改变学生和社会的职业观,特别是改正女子比男子更适合考师范、当教师的职业性别偏见。实际上,学界已有不少人在呼吁“高师院校性别教育须提上日程”,并有了实质性的性别教育构想。
(三)办出学校特色,发挥区域优势
陈嘉庚在集美学村所兴办的师范系统联动、以闽带侨,有诸多启示。今日师范教育,可抓住学校自身资源、区域优势等来做出特色,大力提升教育品质。
吴传刚等对国内外22所知名大学的抽样调查与研究发现,一流大学在重视通识教育、国际化、追求卓越方面各有偏重,又常常多元交叉。以集美大学为例,作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农等多学科资源的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可利用校内得天独厚的资源做好、做强通识教育与特色专业教育。如,依托体育学院做好特色体育;依托文学院做好美育理论教育;依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做好美育实践教育;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做好德育等等。此外,还可依托其他学院或校外合作机构开展多种师范生应具备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应注意的是,师范教育应关注到师范生的特殊性。即不仅要给予知识,还要传授方法,以便师范生师范性的养成。这些都需要师范专业建设者主动去与多学科师资团队进行沟通。另外,师范专业的教师也可利用校内多学科优势打造跨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如STEAM等。
与百年前嘉庚办师范时教育凋敝的厦门相比,今日的厦门,是自贸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特殊优势,使厦门在对台交流、国际交流方面享有诸多便利。也因此,厦门的基础教育相对比较开放和前卫。服务地方的师范教育如仅满足国家最低标准,必然不能适应地方教育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集美大学的师范教育,不仅要满足全国基本要求,如接受全面的专业认证、课程对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学生参与教师资格考试等,还应主动抓住区域优势,呼应地方需求,通过闽台、国际等多种渠道,多方引进先进理念与建设经验,提升办学品质。
(四)助力教育扶贫,关注多元需求
嘉庚办师范,生源来自贫困地区,毕业生多去真正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从而间接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一词,大致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理解。当下,国家物质文明建设全面奔小康后,师范教育应多关注精神贫困,助力教育扶贫。精神层面的贫富,将涉及知识储备多少、文化层次高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强弱等层面的问题。当代师范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追求显性的数字之高;还应秉承先辈们的优良师范教育传统,更多关注多元教育需求,大力进行知识扶贫、文化扶贫、观念扶贫。如以农村支教、社区送教、专项教育扶贫、大力支持华文教育等形式,关注与帮助农村欠发达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城市或发达地区教育改革水平的提高、海外中文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华人华侨的祖国文化认同等,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扶贫”。
(五)开放务实,探索当代师范教育新经验
嘉庚先生十分赞同陶行知理论联系实际的“活的教育”思想,并在其所办师范中推行。概言之,“活的教育是活的教师以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过程”。
以“活的教育”推动师范教育现代化转型升级,就是要面对实际问题,寻求改良与发展的契机。就集美大学的师范教育而言,活的师资建设,就是要围绕专业发展,将全校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师资通盘灵活考虑,优化整合,专兼结合,组成跨学科复合型的师资团队。活的教材建设,就是不死守课本课件教学,而进行线上线下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做好理论联系实践的案例库建设,给学生好的示范与引领。活的课程建设,就是在满足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推出有特色的选修课,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特别要注重与基础教育课程的联动建设,以适应基础教育一线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与有经验的基础教育师资联合教研。也要求灵活的平台建设和远程教育技术为教育联动提供支持。活的实践与实训教育,就是要在目前粗放式教育见习、实习的基础上进行阶段目标细化或项目化的尝试、落实。活的教育评价机制建设,就是要去数字化、形式化,重视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兼顾过程与结果。活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即是利用校内多学科平台或校企合作平台,以课程育新、社团育新、项目育新。
嘉庚先生师范办学理念的当代价值值得挖掘与学习。当代师范教育,就是既要开拓理论视野,跨时代跨学科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灵药;又要与时俱进,联系校情、学情,联络企业、搭建平台,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发掘和打造特色,共同培养时代和社会所期待的优质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