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重在思维创新
2021-12-06史兆琨
■史兆琨
得知《最高检为何紧盯“小井盖”——全国检察机关落实“四号检察建议”现场推进会释放重要信号》获得2020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报刊通讯类一等奖时,我在兴奋之余,也有一丝不安。
兴奋的是,这说明常规会议报道综述也可以有写出新意、获得认可的空间;不安的是,这篇稿件的题目可谓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却是值班编委帮助审改的。于我而言,如何将报道写活,敏锐发现报道中的亮点,加以提炼,并有层次彰显,仍需不断磨砺。
如何把会议新闻写出新意?担任检察日报社记者五年多来,我参与报道了大大小小的会议,也一直摸索如何从固有的报道模式中跳出来,避免千篇一律。一般情况下,会议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传达要求、布置任务、研究问题、解决方案……会议内容大多存在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如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我想,最关键的一点是精准抓住会议主题,将会议内容转变为新闻语言,改变“说教味”,并提炼出最为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点,不断增加有价值的信息量,抓住受众的关注度。
具体而言,就是要学会从会议新闻中寻找新闻,把不同寻常的事情“挖掘”出来,抓住会议中的重要信息展开深度报道。报道内容要体现人文关怀,将人作为稿件内容取舍、价值衡量的标准。以此稿为例,文章开头,我用了这样一句话:“短短16天被盗40余个窨井盖,时间段集中,被盗地点为车流量大、人员密集的重要路段……”这样表述比较抓人,毕竟,大多数人在无意间都踩过几次井盖,如果稍不留神,是不是后果就不堪设想?
记者同行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报道经历:在采访前,相关内容研究得不够仔细、透彻,相关背景资料收集得不够充分,导致在稿件写作过程中只能按照被采访对象所提供的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新闻稿难免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亲和性也不够。
如何有效增强文章的亲和力?采访中,记者不能走过场,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我的经验是,会议现场发言人的一句话或会上的花絮,都可能启发记者的思路,触动其新闻敏感,而后,好的新闻角度自然可以涌现。比如,全国检察机关落实“四号检察建议”现场推进会上,在下水道清淘岗位上干了27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第二道排养护管理所副所长王润梅的发言情真意切,她说:“作为一名水道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拿着洋镐、叉子淘下水道,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下水道的井盖儿……”从她的直接引语引出“近年来窨井盖‘吃人’‘伤人’事件严重影响群众的出行安全”,使文章内容多了一分亲和力。
除了有料与亲和力,大多新闻工作者追求的一个工作目标就是要出“新”,这体现在整个新闻工作的多个方面:立意要新、角度要新、方式要新,但核心是思维要新。提高新闻稿件深度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要在写作过程中重视“新思维”的运用。
首先,学会运用“追根”思维,会议之外下功夫。对于会议报道而言,会议结束后,记者除了常规的会议新闻报道之外,还可以根据新思路、新角度,挖掘更有深度的内容。比如,“两高一部”联合制定《关于办理涉窨井盖相关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与“四号检察建议”配套制发,是“四号检察建议”有别于其他检察建议的特别之处。再深一步,多次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窨井盖,对此类案件应如何定性?是盗窃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是破坏交通设施罪?是否可以采访到相应的案例进行支撑?这就得在会议之外下功夫。
其次,借助逆向思维,深度挖掘价值。超越常规的改变,是对传统平衡的打破,唯有这样,才能够将新闻的反常规特点表现出来,将大众的视野从常规的固定性思维中拉出来,让观众对报道内容印象深刻。比如,稿件引用了会议举办时的一起热点新闻事件:上海音乐人“王厂长”骑摩托车经过上海市龙吴路上海植物园2号门附近时,险些坠入机动车道上一处窨井盖移位后的窨井洞,报警后,“王厂长”拍摄了视频在抖音上发布,引发诸多关注。随后,笔锋一转,回到会议正题:最高检第二检察厅第一时间督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四号检察建议”,尽快查明原因,并排查、督促、整改存在的公共安全隐患。上海市徐汇区检察院办案人员当天至事发现场排查,经过查看现场监控录像等,初步判断是大型车辆碾压致井盖移位。
最后,培养发散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报道中对既有的素材有信手拈来的能力,可以根据现有素材,从点向面、向四周不断扩散,最终通过观念组合的方式形成与众不同的感觉。比如,这篇稿件站在社会受众层面和政府政策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帮助受众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更凸显新闻报道的价值。围绕“四号检察建议”举行的推进会,从契合政府政策层面来看,既是推动创新窨井盖管理方式,又是对于社会综合治理做法的延展创新。在这篇稿件中,我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意义重大”。而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既要治末端,也要重前端,防未病,治未然。由此,内容衔接顺畅自然。
如何跳出会议看会议,跳出报道看报道,做一名有思想、有见解、胸中有数的记者,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