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情通报开出编辑“负面清单”
2021-12-06郝涛涛
■郝涛涛
《每周错情通报》是由检察日报社技术部校对组编写的一份电子周报。去年9月,原来由校对组编写的《一周辨字》调整为《每周错情通报》,把在《检察日报》校对过程中发现的错情有针对性地汇总发布,以引起采编人员的重视,提醒采编人员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与《一周辨字》不同的是,《每周错情通报》直接点出发现错误的版面、文章,同时增强说理性,指出正确用法。从去年9月15日发布第一期,到现在已有一年时间。在报社每周一举行的编务例会后,总结上一周报纸错情的《每周错情通报》就第一时间在报社内网发布。
纵观这一年来《每周错情通报》汇聚的错情样本,大体分为如下几类:文字差错、标点符号差错、地名差错、事实性差错、法律用语不规范等。
文字差错是校对重点排查的内容,《每周错情通报》选取报纸校样中出现的文字差错,有的是读音相似的字用错,有的是字义相近的字用错,如:“龃龉”与“龌龊”用错、“盘距”改为“盘踞”、“枉顾国法”改为“罔顾国法”、“病怏怏”改为“病恹恹”、“孰不知”改为“殊不知”、“尤然而生”改为“油然而生”、“频幕”改为“屏幕”、“携同”改为“协同”、“淡薄名利”改为“淡泊名利”、“生机昂然”改为“生机盎然”、“唇枪舌战”改为“唇枪舌剑”、“亲历亲为”改为“亲力亲为”等。
上述文字差错,对专职校对人员来说是较容易发现的,还有一种类型的文字错误比较隐蔽,没有多年炼成的“火眼金睛”很难发现,那就是“异形字”。“异形字”登上版面,逃脱了编辑的眼睛,由校对发现、改正了不少,如:境—璄、没—沒、暇—睱、增—増、舆—與、纳—納、虚—虛、鲌—鮊,等等。异形字隐藏得很深,要求编辑和校对人员仔细再仔细,对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不能忽略。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也是版面中需要重点检查的内容。《每周错情通报》结合新版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范,对发现的一些标点符号错用情况进行了明晰的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为符号,不规范,改为单书名号。又如:“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赌博罪、非法拘禁罪、强迫交易罪、聚众斗殴罪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8个罪名。”标点层级使用错误,应改为:“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赌博罪,非法拘禁罪,强迫交易罪,聚众斗殴罪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8个罪名。”
《检察日报》是全国性的法治大报,对于地名的核实也是编校工作的重要环节。遇到拿不准的地名,校对人员对照《行政区划简册》再找百度搜索,或请编辑与当地作者核实。《每周错情通报》多次发布了有关地名的错情提示,如:“四川省营山市”改为“营山县”、“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删去“族”、“(武汉市)汉江区”改为“江汉区”、“(青海省)天骏县”改为“天峻县”、“准格尔盆地”改为“准噶尔盆地”、“井岗山”改为“井冈山”。
对于事实性错误、语句不通、用词不当的情况,校对环节也要尽可能发现,提出建议,经编辑确认后改正。如:《冬去春来满目绿色指日可待》这篇报道,原文中“该村民从气急败坏到喜笑颜开”,结合上下文,该名村民是向检察机关提供公益诉讼线索的,“气急败坏”是贬义词,用来形容村民不合适,建议编辑修改。
作为法治类专业报,《检察日报》讲“法言法语”,法律用语要严谨规范。校对版面时发现的法律性错误,《每周错情通报》都作了重点提示,如:检察公益诉讼的“等”外领域,版面中有时是“等外”,有时是“等”外。为此,校对向权威专业人士核实后,建议统一使用“等”外。又如,“案-件比”要加引号,中间横线用半字线,而不是案—件比、案件—比、案件比。还有涉及法律法规名称、罪名、法律规范用语的,如:“道路安全法”改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组织领导传销罪”改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改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纳入失信人名单”改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妨碍安全驾驶罪”改为“妨害安全驾驶罪”,“妇女权益保护法”改为“妇女权益保障法”。
防范编校差错,除了耐心、细心,提高文字水平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扩展知识面,做“杂家”。各个专业、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对稿件就会有更高层次的把握,《每周错情通报》中提到的许多地理类、事实类的错误,都是靠平时不断的知识积累,才能敏锐地发现。二是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表述上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要尊重作者、尊重编辑,除了确有错误的地方,一般不要擅自改动,以免影响了文章的表达。三是严守流程规范,严格落实“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大量删改文字的编辑工作应该在排版前做好,做到发稿“齐清定”,稿件排版后不应再大量改动文字、调整版式。除排版员外,任何人不得操作排版电脑改动版面。
校对是采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着“全链条”把关的职能。把版面上的错误消灭在报纸付印前,校对人员职责重大。《每周错情通报》虽然只是当周校对工作的一个小结,但点点滴滴汇集起来,也能为提升本报的采编质量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