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编校质量的工作日常
2021-12-06■李瑞
■李 瑞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真实准确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在报纸新闻采编工作中,防止报纸差错非常重要,这既是衡量报纸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的体现,关乎媒体品牌声誉。《检察日报》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报、法治类大报,更要从根本上有效降低报纸差错率,以高编校质量助推检察新闻宣传高质量发展。
记者、编辑对新闻都有各自把关的责任,而编辑由于其特殊地位,在把关上担负的责任更为重大。这种把关既包括杜绝新闻报道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的差错,也包括消除事实和文字技术性差错,力求把一切差错消灭在版面之外,保证新闻传播真实性、准确性。检察日报社总编室负责《检察日报》的一、二、四版,把关编校质量贯穿总编室每一名编辑的工作日常。一直以来,要想完成好总编室繁重的编辑任务,这不仅需要优秀负责的编辑,更离不开在采编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保障编校质量的制度机制。
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健全连带责任机制
编辑个人的工作状态是有起伏的,但报纸质量不能随着人的状态起伏而波动,因而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是防止报纸差错的重要保证。
总编室一、二、三审编辑在报纸稿件、版面的编校过程中,均要全面审改稿件,但又基于各自不同的阅历、站位,各有侧重。比如一审编辑重点把关文字、事实、引文、数据、标点等;二审编辑重点把关法律适用、案件的合法性、稿件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三审编辑重点在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方面把关,审查稿件是否有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舆论导向以及最高检党组有关精神不相符的内容,以及其他不宜公开发表的内容,并对报纸版面的逻辑性把关。
总编室在执行“三审三校”的过程中,要求一、二审编辑形成“回头看”的习惯。一个版面由一审进入二审或二审进入三审,前一个环节的编辑工作并没完结,除了继续审改版样外,还要对二审或三审反馈的版样“花脸”来一遍“对红”,并思考原因,形成有益积累,这对于一审编辑大有裨益。这些“花脸”,有的是点的问题,比如“确定刑量刑建议”不是“确定型量刑意见”等专业术语;有的可以举一反三,比如案例稿件不宜体现太多具体细节,有传播犯罪手法之嫌;有的能反映出面的意识,比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不再提具体数据、“等”外的公益诉讼新类型探索的稿件要送审等。正是这些大量碎片化积累的集合,为总编室每一名编辑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头看”是促进编校质量“向前走”的有力支撑。
为了让每一名编辑在“三审三校”中环环重视,思想上拉起警戒红线,总编室通过业绩考评的连带责任倒逼编辑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总编室人员业绩考评细则规定,采写的稿件或编辑的版面中出现明显的事实差错、法律差错、标题错误,一审、二审、三审编辑要分别扣分;出现重大政治性、事实性错误,对报社工作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加倍扣分。
日学周评月讲,源头防堵差错
提高编校质量,归根到底是要提高人的职业素养。检察新闻稿件涉及面广,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需要编辑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对现代科技创新、互联网、社会热点有高度敏锐性。编辑的学识越渊博,眼界越开阔,对字、词、句子、知识性差错的辨别能力也就越强。因而,总编室通过“日学周评月讲”,学训结合、互学互训,提高编辑的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从源头为编辑消除编校“盲区”。
“日学”,就是每天一上班,总编室的编辑们领到当天的报纸后自学当天的报纸新闻。学习内容有三项:一是第一时间学习当天的重要时政新闻,随时掌握党中央、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检的重要精神和重大部署,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对《检察日报》当天见报的每一个版面和稿件以评报的眼光进行复盘,查找风险点和闪光点,记一个好标题、列一个易错处,不断提升编辑业务能力。三是对比研究当天的各大报纸,学习借鉴其他媒体的长处,发现新闻选题,拓展编辑的采编思路。
“周评”,就是每周一上午召开部门例会进行总结评鉴,复盘上一周采编工作。每位编辑会将上周“三审三校”过程中发现的有必要提醒的风险点、易错点,以及一些可能是共性问题内容与其他编辑分享,并记入每周例会纪要。这样未到会的夜班编辑也能及时查阅学习,确保每一位编辑“不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在各位编辑发言的基础上,总编室主任总结上一周的工作情况和上级对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有关新要求,组织学习重要时政新闻、重要领导讲话或重要会议精神。
“月讲”,就是每月组织一次讲座活动,提升部门人员素质。讲座提前安排主题,主讲人进行精心准备,主要围绕政治理论前沿、法律出台背景、新闻采编感悟等内容。主讲人讲完后,各位编辑一起交流思想,沟通体会,促进共同进步。比如,今年报社组织了“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时代精神”大型系列报道,参加此次系列报道的记者讲述采访故事和写稿心得;赴基层检察院挂职实训的同事讲述一线检察办案实务;等等。
培育质疑精神,鼓励多问多查
编辑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将新闻稿件、版面完美呈现。编辑的加工目的是要发现稿件中的不足或缺点,只有具有怀疑的、批判的精神去发现问题,才能想办法去完善、提升和优化稿件。心存怀疑,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权威,客观对待每一篇稿件,怀疑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编校质量才能更有保证。
在日常编稿审稿过程中,总编室要求每一名编辑遇到读不通、不确定、没听过、自相矛盾的地方都要怀疑,及时联系作者查证,不可想当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擅改。比如下面这篇案例稿:
2020年3月,公安机关将周某抓获。今年1月,公安机关以周某涉嫌诈骗罪移送江苏省宜兴市检察院审查起诉。
经审查,2020年1月至11月期间,周某谎称其有口罩货源,购买需提前支付全款;虚构有能力通过出售债务人房产的方法帮被害人追回欠款,需先向其支付房产过户费;假意能帮被害人承接工程项目,需请客送礼、支付定金等,在宜兴骗取金某、马某、王某等被害人33万余元。
稿件中2020年3月周某被抓获,而作案时间却持续到了2020年11月,初一看是不是时间写错了?遇到这种情况,编辑不能自己想当然,只能按总编室规定的流程联系作者查证疑问。后经核实,周某2020年3月24日被抓获,次日被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期间仍有诈骗行为,这样稿件中的案件事实就说得通了。
除了常规稿件,总编室要求编辑对一些通稿、上级机关审定稿,甚至是新华社稿,都要全面审查,有疑问随时报告二审、三审编辑。比如“最高检发布”栏目的稿件都是最高检机关审定的,编辑在拿到稿件后仍以怀疑的眼光就其中的人名、职务、时间等要素多渠道进行检索查证。编辑在一次夜班中收到“最高检发布”稿件后,用“天眼查”对稿件中的涉案人员职务进行了查证,发现企业名称不符,及时上报后,联系记者进行了修改。
保持怀疑的精神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是编辑敏感度的体现。随着经验和阅历的积累、眼界的提高,编辑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