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功能、策略与成效考察

2021-12-06申绍云詹美群樊首品

江西农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遗精代表性工坊

申绍云,詹美群,樊首品

(1.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省农业信息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

江西农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仅国家级、省级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到20余项、170多项,分布于9个设区市、21个县(区、市),各设区市还有一大批市级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它们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其中的自身生产型、原料加工型农业类非遗,具有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各地各部门深入实施“非遗+扶贫”,大力推进非遗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一双巧手,通过一项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脱贫致富,同时也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1 江西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功能

江西农业类非遗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既是一种文化遗产形态,也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精准扶贫方面具有多种功能,拥有突出优势。

1.1 提高群众生活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讲:“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要加强老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使他们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本领。”[1]江西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很多就是这样一项就业本领,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兴国鱼丝制作技艺,即是以草鱼、鲤鱼和薯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剖鱼、剔骨、剁鱼泥、放盐、和粉、擀皮子、蒸鱼丝、折鱼丝、切鱼丝等工序,制作色香味俱佳的鱼丝的技艺。其各个环节要求高,制作者要有丰富经验与娴熟技艺,才能掌握好配方、火候、成色。实施江西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将扶贫与扶智融合推进,可以使参与的贫困群众掌握一门生活技能。

1.2 提升贫困群众脱贫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讲:“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2]一些地方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帮扶工作中简单给钱给物,扶贫成效大打折扣。扶贫先扶志,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脱贫信心和能力,激发其内生动力。[3]江西农业类非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是扶志的重要资源。实施江西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发挥非遗代表性项目教育功能,组织相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技术能手、扶贫先进等开展培训,有助于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意愿,依靠自身能力,实现有效脱贫。

1.3 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4]江西农业类非遗产品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实施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围绕贫困群众就业需求,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就业、增收,杜绝“保姆式”扶贫,防止“政策养懒汉”,真正实现贫困群众自觉脱贫、稳定脱贫。[5]如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宁红茶制作技艺,建设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数51户、建档立卡贫困人数55人,实现人均月收入3000元。

1.4 增强非遗保护传承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点赞。在江苏徐州,他称赞村民制作的中药香包“很精致”,笑着说“我买一个,捧捧场”;在杭州西溪湿地,看过手工炒制龙井茶的技艺后,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6]江西农业类非遗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主要选用地方特色农产品,以麦芽糖作糖皮料,以黑芝麻、植物香料为芯料精制而成,是当地千余年世代传习的饮食习俗,需要倍加珍惜、悉心保护,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扩大非遗传承人群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当然之策。实施江西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吸收贫困群众加入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活动中,无疑扩大了实践传承群体,有利于江西农业类非遗的保护传承。

2 江西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策略

江西发挥农业类非遗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非遗精准扶贫,助力贫困人群就业增收。

2.1 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一是政策支持。江西得到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将江西国贫县25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部纳入全国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全国扶贫开发系统,其中18个工坊依托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兴国鱼丝制作技艺、井冈山红米酒酿制技艺等省级项目8个,双井绿茶制作技艺、客家咸鸭蛋腌制技艺等市县级项目10个。二是资金支持。在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2019年省财政对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由每年600万元增至每年1000万元,增加部分主要用于贫困地区非遗保护工作。2020年还争取到省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专项支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进景区优秀案例。

2.2 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根据《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西省扶贫办公室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精神,江西省设立了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70个,其中51个工坊依托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夏布织造技艺、瑞昌竹编等国家级项目2个,宁红茶制作技艺、永新和子四珍制作技艺等省级项目11个,于都土法榨油技艺、九月九陈年封缸酒制作技艺等市级项目16个,倒蒸红薯干制作技艺、白粿制作技艺等县级项目15个,共44个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此外,全省各地积极响应,设立了一批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如九江市设立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6个,其中11个工坊依托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

2.3 开办各类针对性培训

江西围绕贫困群众发展技能、扩大就业的需求,开展了各类针对性培训,培训对象向贫困地区基层人员、传承人给予倾斜,一方面培训全省非遗基层工作人员,仅2019年就先后在九江、萍乡两地举办了专题培训,共246名从业者参加;一方面组织贫困人群开展技能培训,如赣州市推动会昌藤器制作技艺进入会昌县特殊教育学校,2个聋哑学员经过代表性传承人技艺传授,已进入会昌扬非藤木家具有限责任公司;九江市创办残障人员瑞昌竹编技艺培训班,已有20余人熟练掌握编制技艺并解决了就业问题。2020年还在鹰潭市举办了江西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培训班,特别安排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坊主参加,引入阿里巴巴淘宝大学和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师资,开展网络包装销售、自媒体传播等培训。

2.4 深入实施“+非遗+贫困户”模式

一是实施“企业+基地+非遗+贫困户”,如南安板鸭有限公司通过这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养殖合同,对饲养户实行了包鸭苗、包防疫、包技术、包饲料、包回收“五包”政策,贫困户年均增收1.5万元左右。二是实施“合作社+电商+非遗+贫困户”,有着50多年腌制咸鸭蛋经验的廖秀英老人成立了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吸收贫困劳动力30余人,实现年产值300多万元、利润近100万元,间接带动百余人走上致富路。三是实施“工坊+非遗+贫困户”,兴国鱼丝加工工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和近百户农户养鱼、种红薯就业创收。瑞金酸菜坛子工坊依托于华嬷嬷泡菜食品坊,创办富华果品合作社,吸收12户贫困户生产泡菜脱贫致富。

3 江西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成效

江西通过实施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广泛吸收贫困人群就业创业,从而使贫困人群稳定增收、实现脱贫,同时扩大了非遗传承人群,增强了非遗存续能力,在贫困人群就业生产中增加了农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

3.1 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江西省实施的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仅就农业类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情况看,基本实现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预期。全省农业类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1个,依托44个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参与工坊生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约76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数达1536人,工坊开展的针对性技能培训约410次,参加培训达9485人次,贫困群众人均月收入2320余元。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类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贫困群众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余元,如兴国鱼丝加工工坊、井冈山红米酒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大椿新华茶厂等。

3.2 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提高

当前江西许多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实践传承后继乏人,面临非遗人走技失、人空、艺绝的严峻现实。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更是如此,学徒时间长、出师后收益微薄,故年轻人愿意从业者不多,技艺精湛者更少。实施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后,吸收了不少贫困群众加入非遗生产实践中,有效地扩大了传承队伍,实现了贫困群众就业脱贫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双赢效应。以江西农业类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例,全省农业类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1个,覆盖44个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工坊生产的建档立卡贫困人数达1536人,平均每个工坊就业贫困人数约30人,平均每个农业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大实践传承人数约34人。

3.3 广泛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江西农业类非遗产品种类多、质量优,实施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发展非遗相关产业,可以增加非遗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再以江西农业类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例,兴国鱼丝加工工坊生产的鱼丝,可满足人们水煮、油炸、凉拌的不同食用口味需求;宜春市红永蛋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袁州松花皮蛋,精选原料,采用独特的中草药配方和加工技术精制而成,是佐餐佳肴和馈赠佳品;宜春神元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宜春金片禅茶,具有甘顺幽香、经久耐泡、心茶一体等特点,饮之圆润醇厚;万载县双志夏布厂以江西重要的经济作物苎麻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万载夏布纱质细腻、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透气清汗、不皱易洗,是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无污染的环保产品,可用于服装、帷帐等制作,也可用于题诗作画等。

江西实施农业类非遗精准扶贫,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贫困群众脱贫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共赢效应,为江西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7],要实现这一战略规划,应继续发挥江西农业类非遗优势,持续稳步发展相关产业,推进脱贫地区发展,防止贫困群众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助力江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遗精代表性工坊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呼光华
频繁遗精要当心,有些情况或是病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致敬经典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怎样的遗精才是病态
怎样的遗精才是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