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林场改革对县级林场的影响及发展路线探索
——以广西融安县西山林场为例

2021-12-06黄华何振革罗启亮莫尚伟

江西农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融安县西山杉木

黄华,何振革,罗启亮,莫尚伟

(1.融安县林业局,广西 融安 545400;2.融安县西山林场,广西 融安 545400)

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用国家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1]。由于国有林场多数地处老少边远山区,当地财政紧张,国有林场处于建设无资金、生产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无保障的“三无”状态[2-4]。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强,改变国有林场日渐没落萎缩的趋势势在必行。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3]。2016 年6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广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广西开始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融安县西山林场为广西第二批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的单位,于2017年初正式启动,至2018年1月完成林场改革。融安县西山林场定性为全额财政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林场从此走向了一条保民生、护生态新的绿色发展道路。

1 国有林场改革给县级林场带来的影响

1.1 改革前融安县西山林场基本情况

融安县西山林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北部山区,林业是县级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林场改革前西山林场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在生产管理上采用自收自支的经营方式,林场经营面积4210.5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4122.5 hm2,森林覆盖率89.6%。林场主要树种为杉木、毛竹和其它阔叶林用材林及八角经济林等。改革前林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木材采伐为主,种苗培育、经济林等为补充。林场内部机构设有场办公室、人力资源股、财务股、生产技术股、种苗站、资源管理股、供销股、行政股、防火办、工青妇办公室等机构,下设三个营林站、一个国家级红茶沟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杉木良种基地、一个杉木组培繁育基地和沙坪苗圃基地。2017年底全场在职职工91人,其中在编为89人,聘用为2人,退休职工12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1人[5]。

1.2 国有林场改革对融安县西山林场的主要影响

1.2.1 林场生产经营方向发生转变

林场改革前,西山林场主要以木材采伐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年木材采伐量超过1.5万m3。林场职工全年的主要工作集中于植树造林、森林抚育、木材采伐、种苗培育等生产为主的事业上。林场每年都要为职工的工资待遇的资金来源发愁,市场需求和价格好时,职工的工资福利都能按时兑现;碰到市场不景气的年份,职工的基本生活来源都难以保障。林场改革后,西山林场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确立“培资源、保生态”为林场发展首要目标,严格执行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林场森林生态效益。林场的工作重点方向也转变为森林资源培育与管护上,林场的性质也由原来的生产单位转变为公益性资源管理单位。

1.2.2 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效果显著

改革后,2018年~2020年融安县西山林场未进行过规模化林木采伐,林地和林木资源稳步增加。同时,林场还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结构调整,对部分林地进行科学间伐,并间种珍贵乡土树种,增加了林地生态多样性。林场林区不仅处于县内泗维河、浪溪江两条河流的沿岸或源头,能有效涵养水源保障融安县水质质量,在林区范围内还出现了许多已经消失踪迹的野猪、鸟类等野生动物。全场森林覆盖率由改革时的89.6%提升至2020年的96.6%,全场活立木蓄积量达65万m3,单位面积平均达157.7 m3/ hm2,是全国国有林场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

1.2.3 清偿债务促进林场重新起航

据2016年融安县西山林场财务报表显示,林场资产总价值为1.14亿元,但其中流动资产仅为1717.3万元,固定资产为737.5万元;林木资产5273万元;非流动资产3672.6万元。林场仍欠林业部门历年育林资金153.9万元,欠银行债务利息总额1978.0万元,欠职工失业保险费用26.0万元。林场改革时,广西自治区林业部门通过减免林场所欠育苗资金,通过自治区林业区补助的林场改革资金补交了职工失业保险。同时,地方政府通过林场欠银行债务利息整体打包拍卖,财政购买的方式帮林场还清了债务;另外还利用林场改革资金补交退休职工养老金的企事业单位差额部分。通过这些措施,西山林场摆脱困境,摆脱包袱重新起航。

1.2.4 保障职工生活幸福指数提升

改革前西山林场定位处于企业不是企业,事业单位不是事业单位,部分职工的编制没法解决,职工的收入低,存在部分职工自主就业状况,职工医疗和社保也未完全得到保障,林场职工的贡献和收入严重不对称[2]。国有林场改革后,职工定岗定编纳入财政预算,原自谋职业的职工都会到林场岗位上班,职工稳定了,社会也稳定了。退休职工统一纳入社保养老系统,为林场减轻了负担。同时,退休职工原来按企业退休的,现在转为按事业单位退休,退休金平均增加达1000元以上,使退休职工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1.2.5 加快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国有林场改革后,依据中央6号文件中《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将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加大对林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性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20年,融安县西山林场场部及各林站、组培中心的道路都列入地方乡村公路网进行硬化建设,管护性用房、饮水工程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或新建,电信网络都连通到位,林站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得到很好改善。国有林场建设成“壮美林场”。

2 林场改革后探索县级林场发展道路

国有林场改革后,由于经营管理体制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林场以林业生产为核心,改革后林场的核心目标是“培资源、保生态”,因此林场的发展道路上也将发生转变。

2.1 充分发挥林场资源优势建设林业生态旅游项目

融安县西山林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6%以上。2005年林场红茶沟森林公园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但因年久失修一直未再启用。林场改革后,融安县委、县政府与广西梦之岛集团达成合作开发森林旅游意向,计划投资10个亿新建森林公园休闲旅游项目,林场也通过资源入股的方式与集团签订后合作协议。目前,道路、房屋等旅游基础设施已进入加紧建设中。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西山林场将原有的杉木种子园1.5代园及周边试验林5000余亩建设成了融安香杉公园,绿树参天、景观优美,目前已成为了融安县及周边群众日常休闲旅游的热门去处,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4万人以上。

2.2 坚持走科技兴场战略

融安县西山林场1978年开始建设杉木种子园项目以来,一直坚持科技兴场战略。2009年林场杉木种子园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杉木良种基地,2010年融安县西山林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开展规模化使用轻基质容器工厂化培育良种杉木苗的单位。2014年林场又成为自治区内第一家开展良种杉木规模化组培生产的单位。几十年间,林场在科研上承担或参与了科研或示范推广项目超过60余个,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林场获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获柳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获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同时,林场杉木良种基地选育的优良品种已有11个家系和7个无性系通过了自治区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新建的2代种子园、3代种子园也于2020年通过了良种认定。林场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还有10项获得广西科技成果登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与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3项。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布融安县西山林场为“广西主要用材林育种和培育长期科研基地”[5]。林场改革后,林场更注重集中技术力量与科研研究,正因如此,也确立了融安县西山林场在广西县级林场中的名气和地位。

2.3 做强做大种苗产业

林场改革后,融安县西山林场虽然转变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之前林场依托国家级杉木良种基地建设起来的种苗产业,一直是林场的一个支柱产业,在自治区内也小有名气。为做到真正做强做大种苗产业,林场利用自身科研技术、资源优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与自治区林业局下属广西八桂种苗公司洽谈合作,利用其区级平台公司优势大力发展林场良种杉木种苗。项目规划2021年育苗规模达500万株,目前正在实施;规划未来3年内,合作年育苗规模将达1000万株以上;至2030年前,合作年育苗规模将超过5000万株,将占据广西良种杉木种苗市场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以上,成为广西杉木种苗市场第一品牌,达到做强做大林场种苗产业的目的。

3 结语

综合上述,融安县西山林场经过林场改革后,解决了改革前企业不企业,事业单位不事业单位的问题。林场改革,确定了生态发展的路线;职工定岗定编稳定了收入,安定了人心,也促使林场摆脱多年的债务困境,从而轻装上阵。林场通过探索也走上了科技兴场,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及做强做大种苗产业的道路。林场形势向好,发展前景乐观,可为县级林场改革后如何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融安县西山杉木
完善并延伸香杉产业链在融安县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观西山
融安金橘上市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
西山闲笔
融安县安监局举办烟花爆竹经营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