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学视角下的高校美术工作室制

2021-12-06杨季珑

关键词:作画绘画美术

吴 鹏, 杨季珑

(1.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视觉艺术系,安徽 芜湖 241008;2.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工作室制最早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手工作坊制,现阶段我国美术院校的美术工作室制是对该教学组织模式的承续。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工作室制有利于促进美术技法类隐性知识的显性传递,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能营造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实现薪火相传。本文拟从教育学角度深入挖掘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旨趣和精神内涵,有利于深化对工作室制教育价值的理解。

一、传授技法类隐性知识,提升学生绘画技能

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油画工作室,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实践创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从实践中获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1]。工作室制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为美术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美术教育起源于传授美术技能的需要,即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2]。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三中心”教学模式关注的焦点是“教师如何教”,而无法有效地观照到“学生如何学”以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因此,高校美术教育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强调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以技法类隐性知识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通过语言、教科书、文献、视听媒体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指人们知道但难以言述,在做某事时通过经验交流、合作互动、共同配合等方式,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4]。在美术工作室中,教师通过示范教学,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绘画技法以口传身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学生从“听中学”转变为“画中学”,所学知识变得具象化、可视化,有利于学生自主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艺术语言,进行探究学习和图像创造。如:在学习色彩原色如何调出间色的课程中,将红黄蓝三原色两两相调,可以调出橙、绿、紫,但是怎样使用红、黄、蓝三原色调出更丰富的灰橙、灰绿、灰紫则是对学生掌握的隐性知识的考验。教师教学从显性知识理论传授转变为让学生在实践创作中获取隐性知识,实现了教师从重教到导学的转换,提升了学生绘画技能。

二、创造主动选择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环境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过程中所依赖的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5]。教学环境是由不同的环境因素组成的,包括空间和物质条件等,如教室的大小、采光、空间布局以及桌椅、电教设备等,是教学的硬环境。同时教学环境也是一种主观感觉,是师生在感知到环境因素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是一种主观情绪和感受。教学是伴随着师生的主观意愿、情感、情绪、心境等而进行的,这些带有主观色彩的心理评价和情绪等形成的教学氛围,称之为教学的软环境。软硬环境都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美术工作室的教学环境具有独特性。在室内空间布局方面,美术工作室和公共教室的空间布局是有区别的,工作室里没有一排一排从前往后固定排列整齐的课桌椅,公共教室中的讲台不会出现在工作室中。在有限的空间里将静物台、模特台、画板和画架等美术器材合理安置,将师生作品展示区合理规划是工作室的空间布局的特点。静物和模特台根据教室的采光和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摆放在室内空间的指定位置,学生根据作画的要求围绕静物台和模特台,选择适合的作画角度和位置。教师讲授地点具有流动性,针对学生作画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在作品展示区集中讲授和学生作画地点的一对一即时传授。在这样的空间布局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心里产生新的感受,隐去老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形成一种平等而紧密的师生关系,为师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的空间与平台。

美术工作室对学生的人数上有限制,采用小班制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学生要将画板画架这些美术器材摆放在有限的室内空间里,人数太多会导致学生的作画空间、观察模特空间和远观作品画面的空间不断被挤压,会出现写生描绘的对象被其他同学的画具所遮挡等问题。因遮挡而无法看到实物作画,会打击一部分同学的作画积极性,产生消极的作画态度,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也会影响到教室的其他同学,会产生负强化,影响课堂的氛围。因此,控制学生的人数,实行小班教学,是美术工作室的特色。

此外,教师在工作室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的科研项目主题为历史人物绘画创作,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寻找历史人物照片和观看历史人物的纪录片等方法,收集与创作主题相关的素材。通过教师的现场示范,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构图,如何使用大号笔对画面进行打底铺色,颜料的薄厚该怎么衔接以及画面的虚实关系该怎样处理。学生们在参与教师科研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收集艺术创作前期的素材、观摩教师绘画技法展示,学到了知识和技法,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对艺术创作的认知。

三、因材施教,将教学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智力差异与认知方式差异。由于家庭环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以及智力水平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和掌握能力也会是千差万别的[6]。教师必须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个性化教学,帮其发现并挖掘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潜力变成实际的能力。高校是以专业课和文化课两个部分按统一政策的标准择优录取美术类学生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要掌握素描、色彩等实操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完成初级的专业学习,同时还要掌握必备的文化课知识。在初级的专业学习中,学生在不同的画室和培训机构学习,受到的教育及学习方式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表达形式、审美判断、艺术理解等方面都有异同。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因材施教。

在学员的选择方面,可采用双向选择的模式。以一名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为负责人,负责学术主持、教学计划的制定,其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术主张选择是否加入该团队,达到教学思想理念上相互认同,配合该负责人一起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大一的基础课程学习,加深对工作室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选择意向后,通过自主申请、导师审核、学校考核等一系列程序后,进入相应的工作室继续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分不同阶段,建立不同模块的美术教学内容。如:模块一是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作画基本功和基础技法的研究和探讨。这阶段的教学类似于补课性质,要求学生要广泛吸收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取长补短,建立良好的基础知识结构。用补课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对原有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审美层次,培养美术绘画的创造力。美术绘画有其固有的根基,体现在画面空间组合、体积塑造、色彩规律的认知、色调的组织等,建立这方面的基础观念,学生可进一步认识美术绘画的真谛。合理进行基础补课性质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自己的美术才能。

模块二是寻找适合的艺术风格,这阶段的教学主要针对绘画语言形式和个人特点的研究和探讨。这是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是扬长避短,在发扬学生专业技能的优势和长处上形成更加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如:在生活中,文学语言是日常用语的升华,它不同于日常用语,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及感染力。绘画技术和绘画语言也有类似的差别。当进入到绘画语言的教学研讨时,会出现以下几点要求:首先,绘画不是简单地对生活的照搬,而是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生活特有的精神内涵。这时绘画技术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色彩,画出来的应是生动感人,寄托着某种精神的画面,这样的绘画技术就具有了语言的魅力。其次,艺术语言是作画者的心声,应具备个人特色,在美术领域称其为个性化语言。绘画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体现是学生美术作品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平时学习及作画中要充分了解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强化自己对生活的特有感受,从传统绘画作品中借鉴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技巧,逐步形成并达到完善,在进入毕业创作前努力找到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形式。

模块三是艺术创作,这阶段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创作思想,要求创作贴近生活,提高审美层次,保持高格调。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造能力,将平时训练的习作和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相结合,运用在创作的研究和实践中。美术工作室的毕业创作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和总结。多样的教学方式体现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让学生根据个人风格偏好和自身发展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最终使学生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四、促进良师益友关系的形成,实现薪火相传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学活动,形成最基本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教育和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相处的频率、相互熟悉程度、艺术上的共识和个人修养都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在高校美术教育中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以美术工作室为载体,在这个共同的空间里进行学术交流和艺术生活,有利于学生艺术风格的确立。师生共处在美术工作室中,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和相处时间,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时可以及时向老师倾诉。如: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工作室,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工作和创作,学生接触到教师的频率和时间增加。教师在工作室创作艺术作品时,题材选取的方法、色彩之间的衔接方式、独特的创作手法都展现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在观看教师创作时,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艺,再结合个人感悟和自身特点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教师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点评,针对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召开小型的学术研讨交流会。总之,教师可以在看画、作画和评画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帮助学生树立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的品格在师生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美术工作室中,教师的日常行为、个人品性和价值观对学生发挥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教师的日常行为举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学生在职业发展上遇到困惑时,教师通过积累的经验和深入的交流,能够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和可信任的知心朋友。

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安迪·哈格里夫斯提出:“教学包括抚育人的成长,人际间的沟通和相互的温暖与爱,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个人对学生具有一种真诚理解的情感、相互理解以达到共情。”[7]师生之间通过深入的交流,教师能熟知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心理特点,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打开学生的心扉,与学生相互信任,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更好地实现薪火相传。

五、结 语

美术工作室制是我国专业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美术教育的活力之源。在美术工作室制度中教育学意旨体现在多个维度中:如教学模式强调画中学,加强技法类隐性知识传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认知与实践创新融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优质人才;教学环境的改善,为专业学习的需要创造了针对性的空间布局,提升了艺术氛围,加强了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根据不同专业、个人风格偏好和未来发展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艺术认知和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实行因材施教;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信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美术工作室制在实践中也有部分局限性,如小班制教学无法大批量培养学生、学生艺术作品风格过于偏向导师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育教学中逐步调整和改进。

猜你喜欢

作画绘画美术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美术篇
指纹来作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