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在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2021-12-06曹鲁辉

福建轻纺 2021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证书实训

曹鲁辉

(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

“1+X”证书制度的出现标志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正朝向“证书”时代迈进,“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探索“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实施“1+X”证书背景下的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就业,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

1 “1+X”证书制度解读

“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被赋予新的教育职能,其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突破专业发展的桎梏,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1+X”证书制度中,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都是对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考核和肯定。

“1+X”证书制度的出现使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教学步入了高速公路,使传统课堂更具实践性特征,弱化了其理论教育性。但是,当前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离、实训课时少等,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课程的发展,因此,以“1+X”为契机,为培养综合性人才,进行机器人专业课程改革尤为必要。

2 “1+X”证书制度在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教学问题

2.1 重视“X”证书培训,弱化“1”的学习

目前,一部分中职学校虽然将技能证书考核作为重点工作,将重心放到了“X”证书的学习上,但弱化“1”的学习。“1”为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弱化该项目的地位,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会使学生陷入专业发展学习困境。从两者关系来看,“X”是对“1”的有益补充,从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教学内容,也为学生迈向相关岗位奠定了良好的综合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中职学校应该将“1”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X”制度,进一步规范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2 试点院校盲目加大考评工作站的建设

现阶段一些中职学校盲目加大考评工作站的建设,但是并未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许多院校原本已经购置了相关专业设备,部分不符合考核要求,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在证书考核方面,并未充分考虑岗位需求设置考核内容,且配套设施与设备不完善,不能满足实训要求。此外,每个试点都是重要的考核点,同时也想成为培训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购进大量的考试设备,无形之中增加了教育经费。“1+X”证书制度背景下,企业也成为重要的试点,能够检验学生的实训成果,但部分学校未注重校企合作,盲目加大试点建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学生考证偏向功利化

一部分中职学校设置学分制,并鼓励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以此取得高的学分,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学生产生功利心理,从而不利于其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其次,还有一些学校将重心放到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盲目地宣传证书,但并未宣讲这些证书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学生在不了解这些内容的情况下就学习相关内容,容易增加其就业压力,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3 “1+X”证书制度在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3.1 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使课证融合

“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要将机器人专业课程与技能考试建立有机联系,使两者深度融合,以此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还要按技能考试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应用互联网或其他教育软件整合相关知识,实现教学的内容重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设计学习项目,并确定核心模块。

2018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指出职业教育要注重课证融合,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等级证书考取相结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有效弥补当前教育实训课程少、学生锻炼不充分的弊端。当然,教师也可以开设各种核心课程,如“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可编程控制技术”等,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引路,课程教学内容分别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中级标准中的工业机器人本体相对应。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新课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并以职业技能考试为标准,不断细化教育内容,使两者目标一致,实现专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中职学校还要细化技能证书考核标准,可引入学分制,分设多门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课学习,以此推进课证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的“课证融合”。

3.2 立足基础、经历、能力三基点,促进人才专业化成长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要突破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结合当前职业技能证书的实际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三个基础(电子基础知识、机电基础、机器人编程基础)、三项经历(实训活动经历、企业实习经历、社会经历)、三种能力(编程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上述人才培养体系细化了中职机器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本体及基本操作的相关知识,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从而胜任实习工作,适应岗位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种人才培养模式还能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其学习能力。

3.3 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首先,中职学校要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打破学校只能与附近区域企业合作的状况,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专家来校为教师及学生做相应的指导,使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焕发活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构建新的校企合作机制,与机器人龙头企业联合起来,与专家对话共同制定机器人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加贴合岗位发展要求。与此同时,相关学校还要致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教师参与各项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引入岗前培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学校要根据岗位发展要求制定定向的招生计划,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实训活动,在企业不同岗位中试就业,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上述校企合作机制能够将学生引入相关专业中,使学生与岗位中的“工匠”面对面交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格,掌握当前机器人编程的最新方法,并了解机器人销售模式和售前售后服务工作,从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方式也能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弥补行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的漏洞,有效补充人力资源;对于学生而言,能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掌握生产、销售技巧,实现供应商、企业、学生、学校的四赢。

3.4 构建教学实训平台,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的实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2019年教育部门颁发了《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为中职机器人专业实训制定了硬件规范。对此,中职学校还要以技能证书为导向,细化教学目标,依托网络技术构建教学实训平台,为学生补充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明确实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在采购或者进行设备改造时,教师也要引入其他学校优质的教学案例,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3.5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教学能力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就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宣贯教师的职业准则和机器人专业教学标准,提升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认识,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学校要进一步细化教师考核标准,搭建教师交流平台,聘请企业专家为本校教师做教学指导,让教师专业知识得到不断更新,使培训更有方向性,这也有利于“双师型”队伍的打造。

此外,企业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训渠道,教师通过参加企业项目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将行业最前沿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摆脱书本内容的束缚,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

4 采取应对策略后的效果

4.1 实现课证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将“1+X”证书制度用于中职机器人专业中,学生拓宽了自身的视野,能站在专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学习方向,因此,学习主动性提高,能积极参与考取证书,大幅度提升了学习效率。

4.2 协调理论与实践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X”证书制度下,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多。借校企合作之力深入企业学习新技能,提高了其实践能力。

4.3 优化教师结构,促进“双师型”团队建设

“1+X”证书制度背景下,教师深入企业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库,同时还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还获得更多的实训经验,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实习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双向发展,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5 结束语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职机器人专业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正视该制度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优势,不断延伸和探索其落实方法,进而为学生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可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标准,使课证深度融合;立足基础、经历、能力三基点,促进人才专业化成长;构建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专业能力提升;构建教学实训平台,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人才的专业化成长。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证书实训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本刊核心证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收录证书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