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则生:杨宾《大瓢偶笔》及其书学思想探析

2021-12-06王春景

书法赏评 2021年2期
关键词:浙江人民出版社点校书风

王春景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弁言

杨宾(1650—1720)善金石考证、诗文、史志地理。受其父“毋令宾为八股以应举”之嘱,一生布衣,不乐仕进。关于杨宾的形象海宁查岳云:“举首平添两鬓霜,儒行佛面道家妆。须眉太古非时俗,脾腉乾坤更老狂。”[1]其书法从帖学入手,受魏晋书风浸染,喜好小楷,行草。《大瓢偶笔》载:“往在闽中,每日侵晨作小楷百字,辰以后则心杂乱,止可作行草,不能小楷矣。然午前作小楷亦不过二百,若行草便可得四五百矣。”[2]后人评论杨宾书法“大瓢自晋至明,无不涉猎,其得力者,楷则《黄庭》,行则《圣教》,专用二帖之笔意”。[3]当时名重于苏州,取书之人日踵于门。著作《大瓢偶笔》为其代表理论,共八卷。书法各个方面都有涉猎,品评鉴赏古代碑帖,对笔法、用墨、书体等都有自己独特见解。

《大瓢偶笔》为笔记体,作者随笔。版本共有五种:其一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筠石山房抄本,简称“筠石山房本”;其二清抄本,李盛铎批校,与杨霈编本有异,简称“李盛铎批校本”;其三民国间宣哲据十芝堂校刻本及陈澄中旧抄本过录批注,简称“宣哲校本”;其四此版本共有三卷,与“宣哲校本”同,有杨澥、佘文植评语,次序与“宣哲校本”次序稍异,简称“杨澥等批校本”;其五该版本与杨霈编次序有异,苦雨斋原藏,简称“知堂原藏本”。杨宾《大瓢偶笔》原本为其所见金石碑帖,个人见解随手抄录成,观点多有重复,杂乱无序,起初由杨宾门人拾录而成帙,有其自序,后为高要赵子鹤明府倩人抄自于吴门,道光年间经铁岭杨霈汇编成书。该著作应为杨宾中晚年理论著述,如“丁亥夏五,余偶过维扬哈氏,见座中一对联,乃坛长书,苍劲飘逸兼有之”。丁亥年为1707 年,此时杨宾五十七岁;又如“癸巳四月十九日,余偕义门何庶常,赴陆广文元公明瑟园之招。”癸巳为1713 年,杨宾此时已六十三岁。

一、以“润”字为核心的书学思想

杨宾在《大瓢偶笔》中鉴赏碑帖发出评论时用到“润”,如:秀润、光润、温润、明润、丰润、朗润、清润,以“润”为核心的词汇成为《大瓢偶笔》中重点观念,接下来对以“润”为代表的书学思想进行分析。

秀润在书法中形容秀美中而不失厚重,字体稳健,用笔干净的特征。对“秀润”的使用清代王澍《虚舟题跋》曰:“每见为率更者,多方整枯燥,了乏生韵,不知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郎,清和秀润,风韵绝人。”[4]这里作者认为欧阳询的书法清新秀丽,精彩绝伦。姜衡《拙存堂题跋》云:“虞伯施为智永师高弟子,观此碑圆劲秀润。”蒋氏认为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含蓄内敛有正大庙堂气象。而杨宾在所见到碑帖时并非一味地抬高作者身价,对此也提出贬低,他认为“今予所见明时刻本,虽颇秀润,而不免稚气”。[5]又说:“《兰亭》《乐毅》尚可拓。《兰亭》是伯琦奉旨临定武本,秀润有余,苍劲不足。”[6]杨宾认为上乘的书法作品需成熟扎实,老练雄强,方为精品之作。

光润在书法中指是流畅细腻,笔画挺拔的艺术感觉。杨宾《大瓢偶笔》载:“《闲邪公传》,以《快雪堂》为佳,然光润而少骨。”[7]此中“光润”是对该帖的褒奖,但也说明字帖缺少骨力,因此还是对此有排斥之意。张宗祥在《书学源流论》中所说:“晋人亦喜书佳绢,盖取其光润,不拒笔而能留墨也。”[8]他所说晋代人喜欢用品质好的绢来书写,所呈现出滑而不滞色的书写感受。从以上文献所记载来看“光润”意应为与“粗糙”相反,在书体笔画和所书写过程中都所指的通畅流通。

温润指书法作品温和含蓄,笔画扎实,结构严谨,章法自然且不通俗肤浅的风格特征。杨宾所认为的“温润”在《大瓢偶笔》中:“丁亥(1707)春,在福州,又见李文侯都统进入内府行押一条幅,轻熟温润,而气足神完,生平所见,无出其右。”[9]此处杨宾对这一作品极力抬高,从中应感受到其具有敏锐的感观能力,良好的书法作品应具有“温润”的特征,甜美而不油腻。杨守敬《学书迩言》对“温润”的理解为“四十年前见琼山张岳崧藏本,劲健而温润”。[10]此二人观念中都包含有清新淡雅之意,应为书法中的高境界。

明润指书法作品明朗清晰,笔画精准,字法娴熟的风格表现。在杨宾《大瓢偶笔》中所提到为:“著名之迹,若《茶录》《万安桥记》,虽极沉着明润,然与涪翁《七佛偈》《中兴颂跋》相较,实有径庭之别。”[11]杨宾所主张的“明润”不仅要有熟练的艺术表现手法,还要有雄强的气势。但在此处可以看出杨宾对艺术评价有着高水平的领悟能力。

丰润指书法丰厚朴茂,富有感染力是一种典型美的表现方式。“至于碑版,本无大力,而又以李泰和为师,往往丰润有余,而劲健不足。”[12]又有“枝指生小楷,从子敬草书变出,丰润宕逸,亦可喜,但不及徵仲庄重耳”。[13]

朗润在书法中指舒朗、明快、墨色亮丽、清爽且不曲折,狭隘的书法审美特征。“惟黔中巡抚使院茶爽斋‘自有仁风承湛露,还随华月照清霄’一联,朗润飘逸,与他书迥异。”[14]

清润在书法中指清澈通透、高尚、肥而不痴的风格特点。“予见其《荐季直表跋》,清润有格度,不知左手何以能尔?”[15]

由此可知,“润”在书法中是指笔画通透,厚重,光净整洁的风格特点。杨宾主张的“润”源于刻帖版本流传长期积弱的表现,如“颍上县《黄庭》《兰亭》《玉版》已碎……有翻刻本,《兰亭》可以乱真,《黄庭》弱矣……”与“其余非屡经常摹刻,则米老钩临摹刻者,多失之弱……”杨宾此举对书法的革新具有重要作用。

二、“润”然须沉着

杨宾《大瓢偶笔》认为“润”为主要书学思想,在此同时又提出新的观点“沉着”,这不仅展示出杨宾对书法风格有着丰富的感知能力,而且也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徐谦《笔法探微》语:“大抵欲笔之沉着,则执笔下;欲笔之飞动,则执笔高,此其要也。”[16]作者将用笔与“沉着”相联系解释出用执笔时的位置高低的重要性。然而杨宾所论述的“沉着”与此略有不同,具体有以下七种,分别为:“沉着痛快”“沉着质朴”“端淳沉着”“端劲沉着”“沉着峭拔”“沉着谨严”“沉着浑融”。

沉着痛快所指书法风格厚重、沉稳,用笔爽利、干脆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潇洒的艺术特征。在文献所记载中,郝经《叙书》有:“擘窠大字,庄重雄崛,峻拔秀丽,沉着痛快,极尽小楷之法,而崇深停稳耳。”郝经用“沉着痛快”来比拟擘窠大字,气势雄强,峻峭挺拔,秀美妍丽,这种表述属于书法审美层次,通过描述可以让人感受到大字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大瓢偶笔》中也用“沉着痛快”所呈现的艺术风格来评论书家书法,如“米南宫记鲁公遇陶八八真迹,用褚意,学颜书,沉着痛快,而不甚轻佻,与南宫他书不同”。又有“丁亥(1707)秋,从潘稼堂太守所得,见础拓沉着痛快,绝非《思训碑》可比,乃知古人未可轻议也”。前者所说米芾书得力于褚、颜二人,所书遒劲有力,沉稳自信,颇受杨宾所喜,应是对米芾的嘉奖之词。米芾书得晋唐之精髓,在书法史上属于“尚意”书风的代表,晋唐书风的萧散古典美是要远远比宋代书风更加高古,故取法乎上应是杨宾所追求。后者用“沉着痛快”来鉴赏所得拓片与此句后有“乃知古人未可轻议也”相联系,这里是对拓片的赞美,说明作品飘逸灵动,苍劲有力。

沉着质朴沉着与质朴搭配,其中沉着是指书法笔画厚实,章法醒目震撼,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质朴指书法简朴自然,不做修饰的特征。《大瓢偶笔》中说:“其一则《范阳李秀碑》,沉着质朴,与蒲城本不同。”

端淳沉着指书法肃穆雄浑,线条挺拔峻朗,刚而不折,柔中带刚的艺术特色。杨宾认为:“惟《大照禅师碑》《戒坛碑》、端淳沉着,与诸碑不同,《李秀碑》亦可。”在这里用该词评价此二碑,既有赞扬之意,又流露出对此类风格的青睐。端淳源于碑刻,强调出淳古朴素,杨宾表达书法的端正中兼有爽利的风格特征。

端劲沉着是指书法劲健,笔画力度感强,是一种强劲有力的表现。杨宾认为:“苏子美《留别原叔八丈》诗,字画出颜鲁公、徐季海之间,而端劲沉着,得于鲁公为多。”在此实际强调苏书于鲁公中来,继承鲁公的遒劲有力,最终形成魄力十足刚健有力的风格色彩。

沉着峭拔是指书法结构险绝,笔力雄健,行笔迅捷雄浑大气的艺术表达能力。“南有堂所传米书陶八八事真迹,虽有败笔,然沉着峭拔,以千钧之力作一笔,几欲跨鲁公而上之。”此处所说“几欲跨鲁公而上之”应为虚词,但因杨宾所见米书颇感惊叹,认为此书精彩至极,实为精品之作。

沉着谨严指书法字体严谨,不拘泥,气息流畅贯通,笔法脉络清晰。文献中云:“唐裴丞相休,书《圭峰禅师碑》,沉着谨严,得力于欧阳兰台,柳悬诚,而无初唐秀逸之致。”杨宾直接道出裴休所书紧密,间架结实牢靠,此处实在形式美对裴休的肯定,然与后面秀逸相关联,实为对裴休的贬低,只停留在表层而无深入,缺少飘逸灵动之气。

沉着浑融指书法风格敦厚、委婉,笔画章法之中不肆意乖戾。“陈香泉专取姿致,然与苏州库官王羽大书一条幅,沉着浑融,觉无轻佻之态。”

杨宾在《大瓢偶笔》中用“沉着”一词来评价米芾、苏子美、裴休、陈香泉等人书作及其他碑刻以上论述可知,其崇尚雄强坚挺的书法风格。“润”与“沉着”在《大瓢偶笔》中成为主要书学思想,曾言:“(蔡君谟)著名之迹,若《茶录》、《万安桥记》,虽极力沉着明润……”[16]此处提出“沉着”与“明润”是对蔡襄的赞同,然所代表杨宾艺术主张,“润”与“沉着”实为并列关系。

三、抑今与崇碑

杨宾在评价碑帖时对“润”与“沉着”作出多次运用并所道出不同层次的意思,足可看出其学养深厚,灵活敏锐的洞察能力,且所阐发观点条理清晰。然又在此提出新的观点抑今与尊碑,其中抑今即崇古,崇碑即崇尚六朝书风。

抑今一词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所处的环境发出的感叹。如黄庭坚《山谷提跋》语:“顾异于今人书者,不扭捏容止,强作态度耳。”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有:“乃知古人用意精微,非今人所可到也。”黄则表达出今人书法扭捏作态,毫无端庄中正之姿,李直接道出古人用意精微,今人毫无比拟。然通过此二人言论可体会出用词谦卑谨慎不狂妄自大。杨宾在书中所说:“古人胜今人远矣。”“今人多不能书,即书亦能刻耶?”前者言简意赅,今人应向古人学习,后句为反问句,意为今人相比于古人要差很远,难道能够铭石于世吗?言外之意应是今人应立足于当下,多向古人吸取精华。对于杨宾所见到滑稽、丑陋、媚俗类作品曾痛斥:“今人书往往相反,非一脸市井气,则搽脂抹粉,如倚门妓耳。”

清代康熙帝喜董,由皇帝推崇满朝皆以学董为尚,从而帖学书风逐渐走向靡弱。杨宾在《大瓢偶笔》中对碑与帖有明确态度,“董宗伯书,生平不甚喜”。由此可见其对于董其昌为代表的帖学有排斥之感,然又云:“余谓子昂尚不及宋人,何‘上下五百年’之有。”“余谓赵(赵孟頫)书无骨。”在这里杨宾认为帖学书风虽遒媚多姿,但缺乏骨力,没有坚硬挺拔之态。其对文徵明的评价“文待诏书,虽极苍老,然每失之拘谨”。苍老说明文徵明的书法苍劲有力,熟练庄重,后语“失之严谨”在杨宾看来此人书法不够收敛,实则带有文氏的压制之意。因书法风格千姿百态,大量帖学书风所带来的柔美让杨宾感到甜腻,从而遭到其贬低,但对于宗法碑学书风的书家杨宾则极力赞同。如:“黄山谷跋鲁公《中兴颂》后诗,本从《瘗鹤铭》出,而加以翩翩风致,几欲跨唐人而之上。”杨宾将黄庭坚取法《瘗鹤铭》作为依据,对所书提出高度评价。然杨宾认为黄庭坚与苏轼米芾相比更加器重黄,云:“宋人书,余独喜黄山谷《观中兴颂跋》与《七佛偈》,实得六朝笔意,非苏、米可比也。”

崇碑观表明杨宾对当时书家所师法董其昌风气的不满,与其所推崇的晋唐古法有所差异。其所言:“八大山人虽指不甚实,而锋中肘悬,有钟王气。”八大山人取法高古,深得钟繇,“二王”的精髓,对其提出赞同。杨宾认为书法应取法高古,其评价赵孟頫小楷所说:“赵承旨小楷,虽指不甚坚,然实从“二王”楷法中来,所以疾徐浓淡,无往不宜。”对赵师法于“二王”所达到的艺术成就表示肯定。又言:“广东僧明光,草书学大令,骨肉兼备,几欲夺枝指生三百年一席。”与“……总不若《圣教序》神气骨血肉五者全具,而取之无尽也。”前者说僧明光书法得大令神采,劲健丰厚,后者说此帖成为书家学书取之无尽的宝库。故得古法必要达到古奥浑厚、古雅的艺术境界,这也与杨宾在《大瓢偶笔》中所一致。杨宾在看到唐睿宗书时曾云:“盖其古奥浑厚,绝非他碑可及也。”认为唐睿宗书风高古深奥,难以理解。评价黄庭坚时:“盖蔡本学颜,亦遂不能胜颜;黄则得力六朝,是以深厚古雅,觉无唐人气味。”此处称赞黄氏书法有古典之意。

小结

杨宾崇尚古法,反对时弊,从而提出“润”与“沉着”的观点,这对当时产生重要影响,在文献中杨宾推崇魏晋法帖有曰:“《玉版十三行》,后拔宕逸,而神气完美。”这与王澍在《竹云题跋》中所说:“太傅《贺捷表》幽深变化,奇绝一世……”所指一致。杨宾主张劲健、雄强的书风,抵制媚俗、轻佻之态在《大瓢偶笔》中均有体现。《大瓢偶笔》附录有:“文以人传,然不文不必传。文而无实,虽传亦不久。”然又有:“所谓传之者久远,实足有功金石。”今日对杨宾及其文献的梳理不仅能够对其书学思想更加深入了解,也对杨宾将来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注释

[1]柯俞春.杨宾集[M].何俞春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475.

[2]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81.

[3]柯俞春.杨宾集[M].何俞春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547.

[4]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611.

[5]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98.

[6]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02.

[7]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2.

[8]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877.

[9]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9.

[10]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718.

[11]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1.

[12]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53.

[13]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4.

[14]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30.

[15]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40.

[16]杨宾.大瓢偶笔[M].何俞春点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1.

猜你喜欢

浙江人民出版社点校书风
本期共读书籍《大鱼》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重版出来》
共读书籍——《明朝那些事儿》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urplus Value in Das Kapital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天津区县旧志点校》蓟县卷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