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
2021-12-06郑晓霞
郑晓霞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选题意义和应用前景
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德”,应该是“大德、公德、私德”之总称,与德智体美劳中“德”的含义相同。课程思政的内容涵盖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了和学科相关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学科德育。
2 课程目标
“数据库原理”课程是服务于黑龙江工程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解决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教育部《纲要》提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加强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3]“数据库原理”课程团队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不同的一流专业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价值体系。不断地将知识输入转化为技能输出和道德品质提升,促进黑龙江工程学院“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改进;健全思政培养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实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课程在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库理论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系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利用数据库原理及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够结合文献分析实现实际问题中数据的表达。着眼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3 课程思政总体的思路及举措
3.1 课程思政总体思路
结合本专业特色及课程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按部就班来进行思政教学。这就需要结合专业特色,针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各自的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巧妙地融入思政内容。所有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一定要与课程涉及的工程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保证课程全面、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有很好地理解,激发学习动力。通过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史,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多角度思考探索问题的职业素养;通过讲授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的约束,教育学生懂得团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在数据库的安全性概述中,了解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将来从事IT行业做准备;理解并敬重工匠精神,在学习中努力发扬工匠精神。同时,尊重客观规律,数据库安全性的提高不仅要依靠技术,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的提高,尊重法律;通过数据库事务的特点,让学生懂得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全面性。同时做事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加强顶层设计,基于专业认证三大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按照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评价等过程中,符合工程认证标准,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可持续改进;健全思政培养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实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将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发展紧密结合,构建更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新工科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通,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专业课程体系中与思政学科相结合,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体系有机统一。
3.2 课程思政主要举措
在教学设计上,“数据库原理”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方式,[4]所以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培养自然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挖掘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的思政元素,将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设计要求、特点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有机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有效;以“思政引领知识传授”的理论指导“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将所承担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大师”故事,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观,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切合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高度、专业高度、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和专业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趣味性”。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挖掘,横向拓展纵向深挖,课内外设计,有效融入,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方法,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将引入并无痕嵌入,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细节中加以体现,实现“春雨润物,育人于心”的效果。
专业课教师长期一线教学工作研究,教学经验虽然丰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淀还远远不够,思想政觉悟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有待改进。因此,迫切地需要每位专业教师提高思政政治理论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更细致、更多地去发现所讲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在知识点中的体现,更好地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建立多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一方面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评价;严格考核评价,大力选树宣传,突出典型树德,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坚持思想铸魂,价值导向,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引领学科前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中,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和完善;在课程考核中将学生的德育能力作为必须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思政最为本质的内涵。
4 创新点及典型经验
4.1 创新点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大纲、课程要求、指标点、课程考核模式、课程评价等等过程管理中,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促进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可持续改进;在教学评价和督导中,将教师思政能力融入到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中,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和完善;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加入对于学生德育能力进行考核的比重;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否则“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本课题主要结合本专业课程内容特点,同时结合其他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深刻解读课程内容,着实强化课程特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石。
4.2 典型经验
“数据库原理”作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组全体成员充分发挥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依靠教师团队建设、围绕育人建设、立足专业建设,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在价值引领下,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5 结语
在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团队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不同专业建设的特点有机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以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促进黑龙江工程学院“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改进;建立和健全思政培养目标,不断地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实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