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问题与对策研究 *

2021-12-06庞海云刘卫财沈丽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基地

庞海云,刘卫财,沈丽巍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等教育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涵的教育现象,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提高实践育人效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政治过硬、素质过高、能力过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1.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切实提高实践育人效果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必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二、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实践育人意识不强

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有关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意识的提高了实践课程的占比,但长期积淀而成的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育人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国家对课程设置的比例要求,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流于形式、不够创新,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往往以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检验实践课的育人效果及评定实践成绩,进而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程存在应付心理,上网抄袭实践心得与调查报告,拍几张相片抱着游玩的心态去观赏实践场所者大有人在,使实践教育不能真正地达到认知、感悟与践行的目的。

2.实践育人基地不完备

实践基地是高校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实践基地,从跟老师学转到自己亲身做,将所学理论通过实践形成专业技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进而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而这个教育过程的实现,必须通过实践基地这个平台运行,否则将无从谈起。高校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及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实践基地。目前各高校面临着校内实践基地不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建立网络实践基地的意识不到位的困境。尤其是合并后的综合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方向众多,经费与场地有限,健全适用于各个专业所需的实践基地,困难重重。一些地处偏远的地方高校,所处地域经济欠发达,能够提供的校外实践基地比较少,而且其规模小,设施老化,可接纳的实习生有限,导致一些地方高校,不得不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以缓解实践基地不足的压力,但分散实习的学生指导难、管理难、评价难,实际效果不理想。

3.实践教师指导不到位

目前,高校的专业技能实践主要由各学校教务处的实验实习科组织,由学院派专业教师带队指导;第二课堂实践主要由学团部门组织,由辅导员及学生会干部负责具体实施。指导专业技能实践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就职于高校,这些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实践阅历,对学生专业实践的指导往往力不从心。尤其是近些年,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很多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均为理论课教师或是就业部门指导教师,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本身就无创新创业经历,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偏重于基础理论的讲授,而缺乏实战的指导。

4.实践育人内容缺乏针对性

通过丰富多样和灵活多变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延伸和扩展第一理论课堂学习,然而,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实践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创新性不强,不能紧跟新时代形势,实践内容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内容泛化,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切实成效。实践内容往往以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为主,而以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为内容的实践较少,尤其是校外实践,很多实践脱离学生实际,不能与课堂内容有效衔接。目前,在实践育人中,一直存在难以打破的理论知识向技能转化,内容与形式统一,价值判断与素质提升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5.实践育人方式缺乏融合贯通

高校实践活动方式很多,但存在着各种方式之间相互孤立,彼此缺乏贯通融合的情况。如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现实实践与网络虚拟实践,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学生实践不能有机耦合,缺乏协同联动。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因缺少理论指导而略显内涵空洞,科技含量不足,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因受场地、课时、经费等条件限制,实践次数少,参与率低,无法满足学生实践需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实践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而且更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形式新颖,吸引力大,但网络实践目前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且被一些传统观念所束缚,还没有形成与现实实践互补之势;教师的科学研究往往仅限于在自己的科研团队中进行,只有极个别的教师将自己的教科研课题应用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时,因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缺乏激励机制,以及与学校考核评价机制脱节,因此也影响了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对策

1.加强政府和高校的总体规划,加大实践育人引领力度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2012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4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实效不明显,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与总体规划,增加经费投入,加大监督考核力度。高校应该加强对实践育人相关政策的解读与落实,加强顶层设计,在办学理念中充分体现实践育人思想,将实践育人工作实效纳入评价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中,全面、科学、合理的构建实践育人保障体系,培养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实践育人意识

实践育人更加着重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行合一。同时,实践育人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全面把握教育本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可通过开展以“宣传实践教育重要性”为主题的诸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板报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志愿服务活动、社区科普活动等社会实践以及专业教学实践,从行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整合各种资源,拓宽实践育人平台

实践育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需要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不同资源,使不同育人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才能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果。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增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尤其应积极推进校地合作,精心建设一批符合专业特点的,机制完善、效果突出的实践基地,打造集志愿服务、技能训练、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如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佳木斯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二十中学等多所中学建立了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满足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与实操的需求,真正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的有机结合。

4.完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指导力

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即遴选品德优良、责任心强、业务精干的校内与校外两名导师做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并加强对实践教师的业务指导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其实践指导能力。首先,依托实践育人共同体,定期组织高校教师与基地对接,鼓励教师到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调查与探究,了解实践基地发展的真实状况,从而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践需求和发展趋势自觉融入到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次,聘请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讲授,弥补高校教师理论强而实践能力弱的不足现状。再次,开展校内外指导教师学术交流会、报告会、座谈会,共同研究交流学生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经验;组织召开校内外指导教师专业培训会,就实践育人的目标、内容、要求进行培训,明确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各自分工与职责,使得指导教师工作时有的放矢,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更加清晰;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双方业务互通互惠,协同指导学生,提升“双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5.优化实践育人内容,增强实践育人针对性

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要避免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首先要增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在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时,要有层次性,阶段性,要分专业,分年级,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特点和专业的自身特色,设置可供学生弹性选择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如大一大二低年级,重点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和社会服务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三大四高年级,重点开展专业技能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实践课程的设置要跟踪对接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践课程时,一定要深入研究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要求,在对国际国内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了解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在设置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时,加强商务谈判技巧和贸易实务技巧训练课程的设置,进而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

6.打破不同实践界限,促进各种实践融合贯通

实践育人需要各种形式协同进行。首先要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协同,第一课堂是指理论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生除按规定完成的理论教学外,还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一课堂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二课堂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和拓展,但在实际操作中,第一课堂由专业教师承担,第二课堂往往由学团教师承担,二者之间“背靠背”独立进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所以,应加强专业教师与学团教师的沟通联系,建立实践指导联盟,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能力和学团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共同进行实践育人。其次,要促进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机耦合,推进高校科研育人工作。提高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与大学生社会活动有机耦合的意识,甚至校级课题可以要求教师的课题组成员必须有学生参加;还应当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工作运行机制,并将其纳入奖励与评价机制中,对优秀实践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形成实践育人齐抓共管,师生携手共进的良好态势。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