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鲁克林高地》中的时间与空间 *
2021-12-06王丹
王 丹
(亚历山大大学 文学院,埃及 亚历山大省 21532)
一、引言
米拉勒·塔哈维凭借小说《布鲁克林高地》于2010年获得纳吉布马哈福兹奖[1]。成为了第三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2]1。她的作品也经常被视为“贝都因文学”或者是“沙漠文学”。《布鲁克林高地》描写了一位埃及母亲带着七岁的儿子到了纽约布鲁克林之后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国内外对于布鲁克林高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角度,异化,女性叙事学,女性文学,身份问题研究。本文选择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究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环境下,阿拉伯移民的内心世界。小说本身在时间上采取了闪回的手法。从小说的章节设置来看,小说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描述一个女主人公在布鲁克林生活的空间场景,引发时间上的闪回,回忆自己在埃及的家乡以及童年生活。小说的叙述场景一直在美国布鲁克林和埃及贝都因村庄之间切换,小说的叙述时间则在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之间徘徊。
二、小说创作中的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一直是哲学、宗教学、人类学和文学领域所探讨的重要话题。恩格斯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与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3]91,早在在十八世纪,莱辛在《拉奥孔》中就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他认为诗是时间艺术,'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绘画是空间艺术,'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在小说中存在着两个层面的时间,法国学者热奈特称之为: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4]12。指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述的时间。热奈特也称后者为“伪时间”。而象征时间则是以富于象征性和暗示性的意象的形式出现在小说中的[5]13。一直以来时间作为小说的叙述要素,人们忽视了小说中的空间描写。我国学者龙迪勇在其《空间叙事学》中提到:“故事空间即作品中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空间;心理空间主要研究了作家创作心理活动呈现的某种空间特性。”而故事空间其实是一种外空间,而心理空间对于故事主人公而言是一种内空间[6]4。
时间与空间在小说当中不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叙述手段,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大量回忆更加说明作者对于埃及故土的恋恋不舍,还有对于目前在美国生活的不满与孤独。空间经常给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杏德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狭小的像火柴盒一样的公寓,给杏德母子带来了非常压抑孤寂的感受。在童年时期父亲的家,给杏德带来自由自在的感受。从空间上读者能够感受到冷漠与亲切,带着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有两条时间线,第一条时间线从杏德母子到达布鲁克林开始,到埃及女性移民莱伊拉特死亡为终止。第二条时间线则描述了杏德的童年生活,到父亲母亲去世自己和丈夫离婚为终止。是布鲁克林的生活空间,把这两条时间线非常融洽的合并在一起。通过布鲁克林的具体空间位置,引发了关于过去的生活回忆。时间与空间在小说当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小说中的时间
1.故事时间——现实与艺术的结合
小说的时间有两个既关联又独立的系统: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小说中涉及到了很多发生在中东和美国的重大事件,这其实是事件实际存在的时间。而叙述时间是经过作者人为的剪裁和组织后所呈现出来的时间。在小说的第十章展望公园,作者讲述了一个巴勒斯坦移民纳吉布的故事。在纳吉布的祖国发生了战争,纳吉布不得已来到了美国。他曾经是一个阿语老师,但到了美国之后,尽管布鲁克林有许多阿拉伯人,却很少有人和他说阿拉伯语。他在美国开了自己的甜品店“甜美新娘”,讽刺的是他却终生未婚。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他一直梦想能够回到故乡和一位村里的姑娘结婚,为此而拼命攒钱,然而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店也成为很多阿拉伯人吃早餐的目的地,他们通过回忆家乡味道来缓解自己的乡愁。
在原文的第211页作者提到:“他们仍然坐在一起,回忆那些遥远的日子,回忆着坐在巴勒贝克的草原上的那些难民,他们每天都谈论着在战争结束之后回到他们遥远的村庄,一个坐着的人说,他认为回国至少是一两年之后,届时发生在1948年的战争就会结束了,坐着的人们和说话者卷入了口角之争。当时他们认为阿拉伯军队能够在几天之内结束战争,他们中的一些人只好把牲畜家禽都喂饱之后抛弃了他们的家,希望战争能在短短的几天内结束。”[7]211
在这里小说的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发生了重合,小说中叙述时间是纳吉布提到的发生在1948年的战争,对应的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然而这场战争却没有按照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战争并没有迅速的结束,阿拉伯军队也没有赢得战争。他们却永久地离开了祖国再也没能回去。
现实世界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就发生在1948年5月,在犹太复国主义的影响下,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并签署了《贝尔福宣言》。同样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引发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战争。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国家目的利益各不相同,这场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战争导致70多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到1958年难民已经达到100多万。而小说中逃往美国的纳吉布就是其中之一。他因为战争永远地离开了祖国,作为一位阿语教师,他也想成为像米哈伊尔·努埃马和纪伯伦那样声名显赫的侨民作家,然而却在日复一日的烤面包工作当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纳吉布的一生只是真实世界的战争在普通人身上的缩影,这里将现实与艺术结合,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2.象征时间——对死亡的终极探究
小说中的许多时间其实是一种象征时间,会以象征性和暗示性的形式出现,小说中有很多象征意味的时间:出生、童年,老年、死亡等。这些象征时间表达了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在《布鲁克林高地》中多次出现了对于死亡的描写。小说中作者提到了主人公杏德父亲、母亲的死亡,还有埃及女性移民莱依拉特的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一切悲哀与欢乐的终点。人们往往在面临亲人死亡的时候,会产生对生命的无限反思。
小说的第十二章寒冷的季节,这章的标题本身是一个物理时间,象征着人生命的终点,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思念的风把亲人永久的带走了。寒冷季节也指向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死亡。小说的最后一章以莱依拉特和母亲的死亡作为故事的终点。虽然杏德在美国的生活还没有停止,但是死亡却暗示了杏德的心理状态,即对异乡生活的绝望。
“母亲坐在阳台上看着孩子们长大,他们给母亲的眼皮底下留下了很多长长的曲折的皱纹就像忍耐的晾衣绳一样,眼睛周围和额头上有一些细纹。柔软的皱纹像是失眠的皱纹,晾衣绳观察着在他面前长大的这位小女士,她就像他一样坐着被绝对的孤独隔绝了,用沉默互相吸引着,他们互相观察着就像两个犯罪同伙……有一天晚上母亲微笑地坐在阳台上,她端详着老旧的晾衣绳。然后进来了,把身后的门关上,就再也没看到晾衣绳了。”[7]263
杏德的父亲比母亲去世的早,母亲承担了失去丈夫之后的生活重担。这里提到了院子里的晾衣绳,晾衣绳上承载了全家人的衣物,承载着两代人无数的时间过往,沾满了汗水和奶水的味道,就像母亲一样,事实上母亲才是这个家管理者,母亲承担了除了资金以外的全部家庭责任。像晾衣绳一样沉默的负担着一切。晾衣绳就像一个人一样,和母亲具有高度相似的特点,突出了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更加孤独了。因为唯一陪伴母亲的就剩下晾衣绳了。皱纹是时间刻在母亲身上的一种铭文,代表着这个女人一生经受的一切苦难。就连母亲的死亡也以一种十分安静平常的口吻来介绍,在这种安静和沉默当中掩藏着杏德万分悲痛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种十分沉重的内心独白。
杏德在美国的生活从一开始的充满好奇最终变成了无法逃脱的痛苦。在小说的第九章冥王星在摩羯座的末尾,杏德提到在秋季父亲在阳台给孩子们讲故事时,永远的停止了心跳。那时杏德已经失去了父母,一个人带着孩子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终于在过度的精神压力下导致了杏德心悸,杏德在美国认识的人不多,在去医院之前把所有认识人的电话留给了儿子,以防出现什么意外。杏德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没想到医生认为她只是过渡焦虑。她回来之后儿子对她说:我梦到我醒来找不到你。杏德是年幼的儿子在美国唯一的依靠,这句话让杏德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如果儿子没有她在美国还能活下去么?“她嚎啕大哭,她不喜欢冥王星、死亡和生产,她不喜欢自己,不喜欢在这些日子里死亡经常来拜访她,把她爱的人都带走了,她有一次哭了,心脏颤抖着。她的孩子拥抱了她颤抖的身体。”[7]202
中年的杏德已经失去了双亲的依靠,在一个陌生冰冷的美国街区,面对着比她脆弱百倍的儿子,要负担起生活的一切。最终杏德逃离到美国,却并没有了结生命当中的痛苦和遗憾,反而陷入了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的泥潭。莱伊拉特去世更引发了杏德对于生活的怀疑,她开始思考在美国的生活最终会把她带到哪里。然而寒冷的季节,也是死亡的季节,这样的温度,暗示着这些美国阿拉伯移民的绝望结局。
四、小说中的空间
1.内空间——孤独灵魂的栖居地
空间是行为活动的发生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一个空间。内空间就此产生,人物内心活动离不开空间本身。物质空间抽象化之后,倾注了作家的主观情感,以一种主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卧室是承载小说女主人公内心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杏德孤独灵魂的栖息地。
杏德在美国租的房子狭窄的就像一个小火柴盒,唯一的家具是一个沙发。房子拥抱着街道,能看到外面营业的商铺和来往的行人。
“这间房子的贫穷设计让她安心,因为这让她周围环绕着人,和他们一起共享他们的亲密时刻,并且不用让他们知道这一点,她不知道的是他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知道她训斥孩子时提高的声音,他们听到晚上她抽水烟的咕噜咕噜声,他们知道她一个人睡,经常在床上辗转反侧,她不会关掉电视因为她害怕绝对的寂静。在这栋楼里靠近她的邻居知道她儿子的名字和学校,知道她是如何每个早晨牵着儿子上学的,怎么穿过马路的,直到儿子进学校。他们知道她洗盘子的时间,还有在粉红色傍晚的茶叶气味,她会从窗户探出头来。他们知道她的笑声,也知道那些她睡不着的日子,她整晚坐着,害怕她的心脏骤停,她就得抛弃这个正在狭小房间床铺上熟睡的孩子了。”[7]106
杏德的经济状况其实也导致她无法租到质量较好的房子,她租的房子因为廉价而不隔音。然而这却让她孤独的生活有了一丝慰藉,她可以听到邻居的声音,用倾听者的方式融入了别人的生活。这种空间当中声音的陪伴,让杏德显得似乎不那么寂寞。同样的,她的邻居也以这种方式参与了她的生活。她的卧室是她发呆、失眠、孤独、焦虑的地方,容纳了杏德和儿子的各种生活细节,成了她放置不安灵魂的空间。
同时孤独的杏德也聆听着邻居的生活,她楼上的邻居查理有一个女朋友,这个女人离去之后,来自杏德头顶上方的声音发生了变化。“她头上的床再也不会像他们一起睡觉时的节奏那样摇晃了。他的行动变得比平常缓慢,甚至听不见他浴室的流水声了,她以为他离开了大楼或者是自杀了。完全的沉默上升到了她的天花板,看起来他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7]108
查理是一个六十多岁和妻子离婚的男人,他独自一个人住在杏德的楼上。这样来看他的女朋友是他生活的唯一慰藉。生活随着这个女人离开变得空心化,就连浴室的水流声都消失了。完全的沉寂好像意味着他的生命就这样停止了一样。孤独这一主题贯穿整个小说。大多数移民在异国他乡社会网络单一,除此之外,由于生活压力巨大和繁忙的工作也会加重移民们内心的孤独。小说中描述了布鲁克林当地的一些穆斯林势力,也门人比较富裕有一些连锁商店和洗衣店,也门人也会从事一些建筑和拆除工作。但是从移民们从事的工作能看出来,阿拉伯移民还是处于美国社会的一些低端行业,一般都是一些依靠体力的工作,处于低端服务业。咖啡厅的侍者穆罕默德曾经和杏德抱怨,他拥有商科本科文凭,却只能在布鲁克林当一个服务生。同样的在自己祖国教授阿拉伯语的纳吉布在美国只能烤面包。即便是在美国比较富有的移民,也无法从事美国的高端金融业或者是作为支柱的科技产业。因此阿拉伯移民们的生存条件极度简陋,精神世界也十分孤独空洞。或许移民们到美国之后的生活水平甚至比他们在自己的祖国更低。
2.外空间——一个浓缩的布鲁克林
外空间通常指客观真实存在的物质空间,它体现了作为小说空间背景的地域特色和当地的文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地区的社会民情和人文风貌。小说中大多数章节的名字都是布鲁克林地区的地名。比如第一章的标题布什公寓,它曾经是爱尔兰封建贵族布什先生的旧宅,现在成了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旧画表明,布鲁克林在当时还是一个被农场覆盖的岛屿。第三章的标题绿色墓地,其实是坐落在第七大道附近一个小山丘上的墓地,这让杏德想起了她的奶奶。奶奶是一个科普特少女,被爷爷看中后拽上马背就这样被带走了,爷爷扔下了一个金币。从此奶奶就再也没回过自己的家。全家人都叫她女客人,因为她永远打理好她的黑色厚外套,希望离开这个地方回到自己亲人的身边。奶奶的悲剧也是贝都因文化中封建糟粕的真实写照。
第五章的标题可可吧,是主人公杏德公寓正下方的一个小酒吧,古老的木桶里飘出新鲜啤酒的味道。这一章同样运用对空间的联想而引发了时间上的闪回手法,让杏德想起了同样爱喝啤酒、不工作的父亲。第七章的标题是大西洋街,杏德工作的邓肯甜甜圈就在这条街上。邓肯甜甜圈是一家咖啡厅位于大西洋街和第四大道的岔路口。旁边就是穆斯林的清真寺,还有布鲁克林伊斯兰中心。因此附近聚集着一些卖刷牙棍和古兰经的店铺。就像一个小小的阿拉伯世界一样。下雨天流浪汉们会过来,他们会花很长时间来数他们脏口袋里的硬币,就为了来点一杯咖啡,在寒冷的天气里,找个稍微暖和的地方避雨。流浪汉们会安静的蜷缩在他们破烂并散发着腐烂气息的大衣里直到雨停。邓肯甜甜圈就这样成了一个提供暂时温暖的空间,让人不禁思考在繁华的纽约,竟然也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在资本主义的巨大贫富差距之下,美国底层人民和阿拉伯移民的生活条件都十分恶劣。
第八章标题富尔顿街,这条街坐落在布鲁克林的中心。在一个靠近教堂的小巷子边上坐落着一个带阳台的小楼,这就是难民援助社。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繁华纽约的另一面,像蝼蚁一样生活的难民世界。很多逃到美国的难民在这里寻找工作机会或者是交换食物打折券。这里有的伊拉克女人穿着暗黑色的衣服,一副悲伤的样子。在这里杏德遇到了从波斯尼亚逃出来的女医生娜扎哈特。还有向她推荐大麻和伏特加的阿富汗年轻人阿卜杜勒。作者介绍的这几位难民的国籍颇有深意。2001年美英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推翻了塔利班政权。阿富汗战争为美国发动全球性反恐奠定了基础。同样战争让数百万阿富汗人流离失所。伊拉克成为了反恐第二阶段的攻击目标。美国在2003年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这场旨在控制伊拉克石油和推行美国改造中东战略的战争,摧毁了无数伊拉克贫民家庭,导致大量伊拉克难民涌向其他国家。而美国本身也是难民流入的国家之一。而波黑战争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外国军事介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整个战争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搞垮南斯拉夫更是西方控制整个欧洲的关键环节。这些聚集在难民援助中心的伊拉克、阿富汗和波斯尼亚人,成为难民的原因也恰好是美国参与了战争。毫无疑问这个难民援助中心只不过是美国人道主义虚伪的遮羞布。如果没有战争又何需援助。
其实类似的具体的外空间描写还有很多,比如第四大街出卖古物的跳蚤市场,中央公园的迷你版展望公园,总是充满抗议人群的布鲁克林大桥。这些从空间上具体地描述了杏德的生活环境,还有布鲁克林的城市样貌,体现了美国自由且物质生活较为充裕的社会环境。空间在小说的创作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一章的开端都是对某个空间的介绍,每个空间都承载着女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我们可以从移民们所处的空间看出,大多数阿拉伯移民生活在美国的社会底层,美国梦给他们带来的失望大于希望。
五、结语
小说布鲁克林高地并不是作者的自传,小说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是其中有作者的影子。孤独和思念贯穿了整个小说,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迫于压力而选择逃避,但是从一个国家逃到另一个国家,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去面对新的问题。小说客观地反应了移民问题,美国梦在小说当中彻底破碎,因为美国只给移民们提供了居住的地方而已。一些阿拉伯人甚至非法移民美国,最终却由于工作机会渺茫,文化的差异巨大,没能实现心中的美国梦。
时间与空间对小说布鲁克林高地的故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影响着小说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作者生活经历的影子,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部分情感与看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