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时代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2021-12-06于海波
于海波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6)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各个行业变革与进步的动力。知识的挖掘与积累从单一方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技术、资源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日渐频繁,探索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领域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了一个新型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的产生,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学科服务、信息服务等,为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1]。
1 数字人文的发展与演进
数字人文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欧美学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开始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计算技术开展对文本的量化分析。进入上世纪50年代之后,数字人文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展,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逐步实现了与数字人文研究的融合与交叉。之后,随着超文本、数据库建设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逐步运用于数字人文领域的实践,在提升文献资源的传递效率与优化展示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进程。现阶段,组合型数字技术应用日渐成为数字人文发展的新方向,如数字图书馆、云服务体系、虚拟现实技术等。不仅实现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纵深发展,而且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工具。
我国的数字人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1月,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文件,要求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数字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数字人文研究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关联性也越来越紧密,数字人文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与数据库建设、隐性知识挖掘、知识成果多元化传播、学科服务体系建设、阅读推广工作创新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2]。
2 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优势
2.1 丰富的馆藏资源。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重要汇集部门,在长期服务教学、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员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管理与运用经验,可以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参考咨询、课题论证、项目申报辅导等专业化的学科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馆藏资源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了馆藏资源与创新性服务项目以及服务方式的有序结合,更好的契合用户的需求[3]。
2.2 先进的技术体系。用户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学术资源数字化储存、分析、加工以及展示,离不开具备全流程技术服务支持的人才。高校图书馆具有强大的技术型馆员服务团队,针对校内重点学科用户,实现了嵌入式全流程服务,保障团队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可视化的新兴技术能够帮助科研团队对项目科研数据进行精准化和专业化的分析,加速研究的总体进度[5]。
2.3 协作化共享流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服务的某一环节,更多情况下希望通过图书馆获得全领域、全过程的服务。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需基于交叉性学科服务体系,通过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文献资源,满足用户对文献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以协同服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需求构建全服务链工作机制,可以将外包商、资源与技术提供商、学科服务馆员等共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化的需求协同解决方案,快速、高效的满足用户需求。
2.4 个性化服务体验。高校图书馆依托现有的各类数字化技术,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汇集、筛选、处理与选择性应用,并结合用户具体要求开展个性化服务,包括人文信息资源订阅服务、个性化参考咨询服务以及智能信息检索服务等。如借助高校图书馆网络图书数字知识服务平台,零距离借阅线上图书,体验网络借阅的方便、快捷。
3 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优化知识服务的路径
3.1 构建知识服务数字平台,促进知识传播。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数字人文服务发展目标,加快了数字人文教学与研究成果的共享共用。高校图书馆应当采用构建共享知识服务平台的方式,来致力于促进教学与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应用,并由此加强本校数字人文教学和研究与外界的协同合作、共享共赢。
高校应充分依托图书馆学科资源,构建专业性学科化特色的知识服务平台,其整合的资源范围应包含馆内期刊系统、网络免费系统、机构知识库、MOOC教育资源、OPAC系统、特色资源等。通过平台的搭建,一方面可收集本校数字人文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并通过提供相应的检索途径,来使教学与研究成果能够被全社会广泛参考和利用,助力数字人文教学与研究成果的普及化;另一方面,知识服务数字平台的构建,打破了长期以来不同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的数字人文教学与研究成果相对封闭、成果创造者互动交流较少的不利局面,使不同来源渠道的教学与研究成果汇聚成为开放性的服务资源,为推动数字人文教学与研究成果的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4]。同时,还可以采用与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加盟其他高校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方式,来创新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可促进本校人文社科研究的进步,推动知识服务的发展。
3.2 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助力图书馆高效运行。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资源是基础,技术是关键,知识服务的技术支撑直接决定着服务成果及服务效率。具体来讲,首先应结合高校学科建设目标与知识服务的方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收集、筛选以及分类整理,使各类资源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元数据。其次,优化学科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在知识服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图书馆需将资源通过信息化处理与重组,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知识服务产生更大的效益[5]。此外,还要强化软硬件基础支撑,加强服务器、计算机设备、存储设备的建设,加强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要紧跟时代潮流,确保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3.3 推进资源共享,构建图书馆多元服务。数字人文是以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新思维重新探索人文领域,是人文研究领域方法论的革命,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带来了机遇。
首先,高校应基于数字人文发展的特点及应用趋势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分析数字人文理念与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来分析挖掘数字人文理论与当前图书馆自身服务创新的结合点,全面推动“数字人文+图书馆”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传播枢纽的作用,以本校数字人文基础研究项目成果为依托,构建专项数据库,并建立起立体化的成果展示途径。
其次,推进共享模块设计。共享模块设计需结合具体服务,生成个性化、特色化学科知识,利用用户间的信息共享及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共享与知识传递效能,通过构建泛在化互动交流模块,促进信息资源在传递与交流中不断完善发展。同时,结合不同用户需求,通过知识共享技术对模块进行个性化设计,构建仓储、管理、服务等功能,既要为高校学科建设、图书馆长远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也需满足教师、学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6]。
此外,引入一流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深层次服务。如组建学科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深入化、个性化、精准化学科服务;引入专家知识服务,通过对专家知识资源整合与深入发掘,使专家通过知识服务平台对自身知识产出进行交流与分享,同时也可为用户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学科化的信息服务。
3.4 培育数字人文馆员,夯实服务基础。数字人文研究具有跨学科、跨领域、交叉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这就对图书馆嵌入科研团队开展服务的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担数字人文项目的研究团队需要由多样化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员构成,团队成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人文学科知识积累,而且还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资源检索、数据分析与管理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鉴于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图书馆嵌入科研团队开展服务的馆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突出性问题,高校图书馆需注重馆员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夯实服务创新基础,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使之能够协调高校院系、科研部门、高校联盟、地方企事业单位在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高校可成立协调组,负责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建设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其次,应当构建一套可行性与实用性较强的馆员培训体系,来提升馆员的数字人文研究服务能力,使之承担起资源整合、数据管理和数据储存的职责,进而为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