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析

2021-12-06王晶晶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革命红色

王晶晶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阜平、西柏坡、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和纪念地学习考察,多次提出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红色文化培养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

1 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其所包含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等是在中国革命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凝聚了每个时代的文化精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浴血奋战、使命担当、开拓创新。

地方红色文化是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构建中国革命故事这棵参天大树的枝叶[1]。各个地方都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等优势参与和支持全国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红色精神,要兼容并蓄,既要把整体的中国革命精神摆在突出位置,也不能忽视地方红色文化为中国革命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最好的信仰补充剂。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文化自信,承担时代使命,是新时代地方红色文化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相统一的重要体现。高校应当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充分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路径,形成独特的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2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青年学生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的兴趣缺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惊人的生产力带来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势必也会在精神上影响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当代青年大学生大多难以体会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奉献牺牲的精神,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缺乏共鸣感,很难主动对学习红色文化产生兴趣。

2.2 多元化价值观影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果。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曲解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产生极大影响,使他们接受错误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多元文化思潮涌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潜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游戏等媒介隐蔽而广泛的传播。通过外来价值观的植入,对中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影响大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由此使得青年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可度不高,认为红色文化对当前自身以及社会发展无关紧要,最终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本地红色文化,甚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影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果。

2.3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形式单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学习的需求。在高校中,地方红色文化多以思政课教学、书本、讲座等载体进行传播,既限制了本地红色文化的受众范围,也限制了传播的速度和途径。在当前课程思政育人大背景下,高校虽可将本地红色文化与课程相联系,提升育人效果,但受限于教育传播往往注重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目的多以应试为主,学习红色文化仅满足于对表面知识的记忆,不能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也未能同时代以及实践相联系。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平台及传播平台匮乏,也是影响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承载红色文化的遗址及革命纪念馆匮乏,直接影响学生通过实地探访感受革命精神。大数据时代下,青年学生每天通过网络接收到的知识量迅猛增长,但就目前来看,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与新媒体融合性却不强,部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仍以实地参观为主,受众范围有局限性,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较差,无法达到深层的教育目的,影响了青年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同。如何增加两者的相容性,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大学生在家国情怀上的共鸣,是丰富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形式的关键。

3 地方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3.1 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青年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4]。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足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讲理论、讲信仰、讲奋斗,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可提高他们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3.2 高校全方位联动,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三全育人”全覆盖。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着力打造相关精品课程。在理论教学中,将地方红色文化与中国梦的一脉相承贯穿到课程中,将地方红色事迹讲给学生,结合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向他们诠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深青年学生对中国制度、中国共产党和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其他专业课程中,通过地方红色文化进课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构建链条完整的思政教育模式。

除课堂外,实践活动是思政教育第二课堂。高校要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效,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通过社团活动、征文、观影、红色经典朗诵、瞻仰烈士陵园和扫墓等方式开展地方红色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中感悟革命精神,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相结合,启发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除此外,高校可打造红色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公众号、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宣传栏、横幅、LED屏等载体弘扬地方红色文化,使红色精神在校园内随处可见,使学生将红色精神入脑、入心。

3.3 校地协同育人———构建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多资源,可通过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研究院、革命人士纪念馆等为依托,构建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加强校地协同育人。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参观或者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拉近高校学生与革命过程中红色事迹和红色人物的距离,使其切身感受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3.4 创新宣传载体,构建以地方红色文化为依托的信息化平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新媒体、大数据的传播优势,开发地方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红色文化APP等,打破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利用新媒体中VR技术,学生可足不出户感受3D实景,增强学生体验感。通过微信公众号、QQ、微博、抖音、贴吧等学生日常使用的媒介,将地方红色文化通过小视频、小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社交网络中。

地方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育人资源,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对青年学生的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指导中,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进而转化为激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精神信仰,是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意义与价值的重要体现。地方政府和高校要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挖掘、继承和保护好地方红色文化,让地方红色文化一代接着一代传承、发扬、创新,成为青年学生奋斗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革命红色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